露和霧是液化,霜和雪是凝華。
1、霧
在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穩定的情況下,相對溫度達到100%時蒸發算物態變化嗎,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漂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驟降,這些天氣現象稱為霧。多出些于夏季二至三月間。產生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降低水汽純度。種類有幅射霧、平流霧、混合霧、蒸發霧等。
2、露
露是指空氣中水汽凝結在地物上的液態水。晚上或夜晚,地面或地物因為幅射冷卻,使緊貼地表面的空氣層也急劇降溫,當其氣溫降到露點以下,即空氣中水汽濃度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都會有水汽的凝結。若果此時的露點濕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現微小的水滴,稱為露。
3、霜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溫度抵達100%時,水份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異只在于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體溫)低于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體溫)高于冰點,因而只有近地表的氣溫高于0℃時,就會結露。
4、雪
從混和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的固體水。由大量紅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組成的降雨。雪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態的一種方式。雪只會在很冷的氣溫及熱帶氣旋的影響下就會出現,因而亞溫帶地區和溫帶地區大雪的機會較微小。
擴充資料:
三態六變及放熱吸熱情況:
1、熔化:固態→液態(放熱)
2、凝固:液態→固態(吸熱)
3、汽化:(分沸騰和蒸發):液態→氣態(放熱)
4、液化:(兩種方式:壓縮容積和減低室溫):氣態→液態(吸熱)
5、升華:固態→氣態(放熱)
6、凝華:氣態→固態(吸熱)
這兒所說的“吸熱”與“放熱”的“熱”都是指的熱量,而不是指的體溫、內能、熱值、比熱容等熱力學概念。即為“吸收熱量”與“放出熱量”的簡稱。在數學學中,熱量不能說“含有多少熱量”或“具有多少熱量”蒸發算物態變化嗎,只能說“吸收了多少熱量”或“放出了多少熱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物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