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內容
初中物理跨學科整合設計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中考試題都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其中學科整合是一個重大變化,跨學科試題頻繁出現,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1.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教學觀念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科本位觀念”、“重視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是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基本課程理念。物理教學不應僅限于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應特別重視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滲透。如觀察測量方法、推理方法、比較方法、控制變量方法、實驗教學方法等,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物理教學中要注意各種協調,如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之間的協調;系統之間的協調,如物理教學與數學、化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協調,與德育、技能訓練的協調等,這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整個初中課程視為一個系統貝語網校,做到文理滲透、情理融合、“五育”貫穿始終。因此初中物理力的教學設計,物理教學不僅要聯系實際,更要注重物理知識在其他學科的滲透。即注重橫向發展,尋求學科間融合,使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更有用,同時展現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潛能。
2.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學科滲透
中學階段要學習的學科很多,學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我們應努力對每一門學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整合一些學科資源供物理使用。例如,在學習了光學中關于鏡片的知識后,安排了眼睛與視力矯正;分子運動論與化學的相關內容很相似;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學科內容之間存在聯系,很多內容是相互交織、可以互通的或者原理相同的。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科滲透可以促進和整合相關學科的學習。雖然教材中很多地方沒有直接進行學科滲透,但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進行學科滲透,可以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
例如,在講授“電流”時,教師可以滲透生物學:我們知道,當微弱的電流通到動物的四肢時,它們的肌肉就會顫動。有些小動物還有一些奇特的能力,好像能辨別直流電的方向。找一張白紙,用水浸濕,平放在桌子上。在紙的中間放一條洗凈的活蚯蚓,然后取一節1.5V的干電池,用導線把負極接到距離蚯蚓尾巴1cm的紙上,再用正極導線接觸蚯蚓頭部的紙面。接通電路的瞬間,蚯蚓就把身體收縮起來。如果把正負極互換,就會看到蚯蚓立刻把身體伸成一條直線。
例如,在講授“超聲波與次聲波”時,教師可以剪輯一段《狗哨》的視頻片段,展示狗和一些動物能聽到超聲波,而人類卻聽不到。同時,可以設計地震前人類和動物的不同反應,以展示次聲波的存在。這樣的設計會讓學生很感興趣,增強了物理知識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對物理探索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
落實新課程理念,應將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滲透到物理課程中,加強物理的現實性教學。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探究式教學。科學探究內容可以安排在教材中,也可以結合當地實際、與教學內容相關地從教材中選取,也可以從師生生活中選取,這樣科學探究教學就很容易具有學科滲透性的內容。
3. 采取靈活滲透的學習方式,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知識面越廣,越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取長補短。那么,整個初中教學就會趨于協調,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就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滲透是立體的、互動的、多方面的。除了教師講課,還應利用討論、實驗、視聽多媒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促進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在具體操作上,這種多維度滲透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年齡特點,即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基礎,立足教學實際,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必須適時適度,防止出現偏差。一是刻意追求滲透范圍,成為其他學科的復習課;或唱“獨角戲”,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滲透”是臨場發揮,不列入教學計劃初中物理力的教學設計,不寫進教案,當成額外的負擔;三是滲透脫離教材、脫離學生、脫離課堂,成為笑話。如果各學科在物理教學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滲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應熟悉初中各學科知識,加強自身修養,多才多藝,有效駕馭課堂,充分發揮滲透的動態生命力。
總之,時代呼喚素質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是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復習型人才,在國情暫時無法推廣綜合課程的前提下,應加強學科間滲透,促進學科間多向聯系,克服分科教學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