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成功實現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型傳輸
小量子傳輸距離,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氣層步入內層空間,其耗損更是接近于零,這促使自由空間信道比光纖信道在遠距離傳輸方面更具優勢。
這個小組2005年在南京創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間單向量子糾纏分發世界紀錄,同時驗證了在內層空間與月球之間分發糾纏光子的可行性。
2007年開始,中國農大——清華學院聯合小組在上海古北口與湖南永清之間架設歷時16公里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最終在2009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型傳輸,否認了量子態隱型傳輸穿越大氣層的可行性。
聯合小組在自由空間量子通訊領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支持,并導致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6月1日出版的日本《自然》雜志子刊《自然·光子學》以封面論文方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日本的《新科學家》、美國的《今日化學》、美國數學學會新聞網站均及晨報道了這個研究成果。(南京6月3日電記者李陳續、通訊員楊保國)
2007年開始,中國農大——清華學院聯合小組在上海古北口與湖南永清之間架設歷時16公里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最終在2009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型傳輸,否認了量子態隱型傳輸穿越大氣層的可行性
借助量子糾纏技術,須要傳輸的量子態就像懸疑小說中描畫的“超時空穿越”,在一個地方神秘消失,不須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頓時神秘出現。
這個小組2005年在南京創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間單向量子糾纏分發世界紀錄,同時驗證了在內層空間與月球之間分發糾纏光子的可行性。圖為WT-1型量子路由器和WT-2型量子交換機。
量子態隱型傳輸是一種全新通訊方法,它傳輸的不再是精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訊網路的核心要素。
量子傳輸一直基于光電器件
量子保密通訊技術基于量子熱學原理,能確保兩地之間密匙分配的絕對安全性,因而保證了通訊的絕對安全。
小組領導人潘建偉是杭州淳安人,1970年出生。198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學院,1996年赴比利時因斯布魯克學院深造,并在1999年獲博士學位。
潘建偉院士多年從事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貢獻有:首次實現量子態隱型傳輸量子傳輸距離,量子糾纏互換,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糾纏,量子糾纏純化。
蘇州“量子政務網”所使用的核心器材和設備,包括最關鍵的光電調制芯片,全部為我國自主研制或與國外單位聯合研發,整個網路早已實現了國產化.
量子通訊是量子熱學和精典通訊的交叉學科,有著傳統通訊方法所不具備的絕對安全特點,在國家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領域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