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物理時,我們經常聽到模型。模型到底是什么?模型的概念有多重要?如何使用模型?可以說,你現在接觸到的所有物理知識都是基于模型的。因此,研究物理、建立模型是基礎。那么什么是建立模型呢?它是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用數學關系來描述目標的變化。這是建立一個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三個核心問題:目標、變革、關系。在本系列專題中,我們將從模型的角度總結高考物理的解題方法。
疫情嚴重。作為一名教師,雖然我不能沖到第一線,但我仍然愿意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全國多所高校紛紛推遲開學時間。從今天起,我的專欄將免費向學生開放(因為不能改成0元,所以價格是0.01),直到疫情結束!并且我們愿意免費解答大家的問題,只要發私信,有問題我們都會回復你的!加油,同學們!武漢加油!
模型14:碰撞
該模型的三個核心:
目標:解決碰撞問題中的速度、動量和能量問題
變化: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碰撞形式
關系: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或損失
碰撞問題是動量守恒的典型題目,在高考中幾乎從不缺席。學生需要掌握三種類型的碰撞。由于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通常與機械能守恒(或變化)結合起來。因此,建議寫下一些固定模型下的計算結論,以節省一些考場時間。
碰撞是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持續時間很短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卻很大的現象。在碰撞過程中,一般滿足內力遠大于外力,因此可以利用動量守恒定律來處理碰撞問題。
(1) 動量守恒高考物理機械能常用模型精練34講,即p1+p2=p'1+p'2。
(2) 動能不增加,即 Ek1+Ek2≥E′k1+E′k2 或 [(P1 平方)/2m1] + [(P2 平方)/2m2] ≥ [(P′1 平方)/2m1] + [(P′2平方)/2m2]
(3)速度必須符合場景:如果碰撞前的兩個物體同向運動,則后面物體的速度一定大于前面物體的速度,即v after > v ,否則無法實現碰撞。碰撞后高考物理機械能常用模型精練34講,原來在前面的物體的速度一定會增加,并且原來在前面的物體的速度一定大于或等于原來在后面的物體的速度,即v′ ≥ v′之后,否則碰撞不會結束。如果兩個物體在碰撞前彼此相向運動,則碰撞后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不能改變,除非碰撞后兩個物體的速度為零。
(1)彈性碰撞:這種碰撞的特點是系統機械能守恒。相互作用過程遵循的規則是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
(2)非彈性碰撞:碰撞時機械能損失,相互作用時僅遵循動量守恒定律的碰撞。
(3)完全非彈性碰撞:此類碰撞的特點是系統的機械能損失最大。相互作用后留學之路,兩個物體以相同的速度粘在一起。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它們只遵循動量守恒定律。
以上就是碰撞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掌握不同情況下碰撞時動量和機械能的變化。以下為學生精選的例題及相關變式訓練(保存后可打印),并附有詳細的分析過程。希望同學們認真練習。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隨時發送私人消息。
該模型是《高中物理模型方法分析》中的第14個模型。您可以點擊查看以往型號的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