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峽工程是人類歷史一大亮點
——楊振寧教授考察山峽工程掠影
本文攝影:劉華
4月25日-27日,新加坡國家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化學學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學家楊振寧視察山峽工程并在山峽集團學院講演。
找尋
4月25日,作為第一位到訪山峽工程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全世界華人的驕傲,楊振寧教授出現在山峽工程展覽館,館內氛圍熱烈。在這兒,山峽集團監事長、黨組校長盧純,黨組副校長、副總總監林初學對楊振寧教授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并舉辦了座談會。盧純向楊振寧介紹了山峽工程、三峽集團的相關情況,并就楊教授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盡解答。隨即,楊振寧一行在工作人員隨同下視察山峽工程展覽館,通過現場講解、電視電影、模型磨具、資料圖片等詳盡了解山峽工程圓夢歷程和樞紐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等情況。
在展覽館看了“虛擬”三峽工程后,楊振寧教授抵達山峽右岸電廠廠房、中控室、大壩壩體等部位考察“實體”三峽工程,詳盡了解防汛、發電、通航、生態美白等綜合效益。
下午,楊振寧教授一行特意來到西陵黃河二橋和截流園,觀看山峽工程景色,夜色映襯下的山峽水壩、五級水閘流光溢彩,相較于晚上的險峻雄偉,燈光照耀下的山峽水壩愈加輝煌壯麗,呈現出另一種大美。
對于山峽工程,楊振寧教授原有所了解,但不是很熟。這次來山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找尋一個愈發真實的山峽工程。一路上,楊振寧教授不斷就山峽工程的相關問題與隨行人員交流剖析。雖然他早已九十六歲高齡,而且思路清晰,思維敏捷,令人咋舌。“三峽工程是個偉大的工程,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飾演著重要角色”,楊振寧教授表示,而之前在山峽工程展覽館,他題寫感言:“三峽工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大亮點”。
溯江
4月26日下午,一艘貨輪緩緩從葛洲壩黃茅坪碼頭啟航,溯江而上抵達山峽。楊振寧教授坐在船尾,興趣盎然地與隨行人員交流著。
溯江,溯源的是歷史。船自葛洲壩上行,繞不開的是南津關。作為西陵峽的終點,黃河出南津關便甩掉了高峽幽谷的禁錮,開始步入寬廣的黃河中、下游平原。1944年和1946年,世界知名壩工專家、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山峽實地勘察后,提出了《揚子江山峽計劃初步報告》,即知名的"薩凡奇計劃",推薦場址就在南津關。為建設山峽工程,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出了30余人的工程師團隊赴日本丹佛舉辦設計研究。后來由于各類緣由,薩凡奇計劃于1947年無果而終。1997年山峽工程大江截流時,當初赴美的團隊有約一半人應邀來到現場見證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成為了山峽工程建設史上一段佳話。而在1946年,楊振寧教授也自西北聯大碩士結業,赴美深造。
船再往前行,便是石牌。作為西進上海的關口,1943年,在這個彈丸之地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有名的石牌保衛戰,被譽為“東方中途島保衛戰”,中國部隊挫敗了國軍入峽西進上海的試圖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是抗日的重大軍事轉折點物理學家楊振寧簡介,對抗日的進程形成了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石牌保衛戰為當時東北地區的相對安寧創造了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彼時,楊振寧教授正在西安西北聯大堅苦環境下求學,與諸多大師和學子以另一種形式抒寫著中國救亡圖存的篇章。
歷史就是這樣神奇,平行又交織地發展著。一路上,楊振寧教授興趣盎然,與隨同的林初學等深入交流,從數學到哲學,從中國到新加坡,從胡佛水壩到山峽工程......船靠石牌時,楊振寧教授特意要求以石牌保衛戰記念館為背景照相留影。
這次溯江航程的終點是山峽升船機。從葛洲壩水壩到山峽水壩,擴大的不僅僅是規模;從葛洲壩水閘到山峽水閘再到山峽升船機,提高的不僅僅是高度。作為山峽工程的收官之作,山峽升船機寫下了迎難攻堅、自主創新濃墨工筆的一筆。船至山峽升船機時,正趕上前船步入升船機,承船廂緩緩升起,將船送到最高處。在航道正面目睹這一情境,著實讓人驚艷。待自己搭乘的船駛向升船機的時侯,體驗到的又是一種體會。楊振寧教授詳盡地了解升船機的原理、構造、運行以及創新等等?!斑@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創造”,親身體驗后,楊振寧教授表示。
對話
4月27日下午,一場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對話在山峽集團學院展開??茖W家是中國科大學教授楊振寧,工程師是中國工程院教授陸佑楣。山峽集團學院院長林初學主持對話活動。
在約半個小時的主旨講演中,楊振寧教授以“加速的科技應用”為主題,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回顧了19世紀以來,數學學對生產力驟降的貢獻,將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其中蘊含著博大的人文關愛。楊振寧教授強調,19世紀電磁學的發展引導出20世紀的數學學,理論方面呈現了革命性的發展,如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熱學、標準模型等等;應用方面也有爆發性的發展,如電的形成與應用、電磁波的應用、半導體的應用等等。從法拉第()的電磁圈,到馬可尼()的原始無線電,到馮·諾依曼()的存儲程序計算機,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機,可以看出,二十世紀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比十九世紀快,而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發展與應用比上半葉快。明天看來,今后半個世紀的發展相信就會更快。
陸佑楣教授說,相較于楊振寧教授這樣的科學家偏重于對物質本質的研究,工程師更多地關注物質的應用,但工程師必須借助科學知識。對于山峽工程,其建設目的,從最初期的資源開發到后來的整治暴雨,再到如今的暴雨資源化管理,這中間是基于現實的科學認知,山峽工程的建設就是為了解決和改善人與水的關系。同時山峽工程的建設及運行,應用了大量的科學知識,積累了大量的工程經驗,可以說是在豐富的科學知識基礎上能夠逐漸完善起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技術又可以促進科學的發展??茖W是非常有趣的,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年青人去探求。
與會代表就“科技創新與安全穩定”、“水電開發與紅色環?!?、“工程技術與公眾認知”等話題與兩位教授展開了交流,現場氛圍熱烈。
在對話互動環節中,楊振寧教授表示,他曉得中國貧苦的地方有多貧苦,通過走訪他故鄉的山峽外遷移民,就曉得山峽工程對移民來說意味著哪些。而現實中有好多人并不曉得這點,因而對山峽工程百萬移民有著責難。建議山峽移民的后代能用她們的親身經驗,將關于山峽移民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寫成文章,這是有歷史價值的一個記實文學報告。
楊振寧教授表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20年來中國以不可思議的速率發展著,山峽工程是那些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例證。并寄語出席座談會的年青人,“希望在座的每個年青人都應了解到大家所出席的這個工程,對于整個國家和前途都是有特別重大意義的,這是十分辛運的一件事情,請繼續努力下去。”
留跡
楊振寧教授考察山峽工程的最后一站落在了中華鱘研究所。作為山峽集團生態環保的一張紅色名片,山峽集團為一條魚、一條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已累計放流中華鱘500多萬尾。
中華鱘面臨著何種危機?放流的中華鱘是否順利到海?放流的中華鱘長大后是否回去......在中華鱘研究所現場,楊振寧教授對這種疑惑很是關注。一位專程從上海趕來的國際護鱘志愿者,全程用德語為楊振寧教授進行講解。了解到中華鱘全人工繁養早已成功,子二代相繼放劃入海,科研人員早已借助基因手段創建了中華鱘的“諾亞方舟”,楊振寧教授很是感嘆。
在中華鱘繁殖車間,楊振寧教授將一條編號為CA3E的子一代中華鱘命名為“再生中華鱘”。中華鱘研究所人員表示,將對這條“再生中華鱘”進行重點觀察與保護,并將嚴密跟蹤、監測其形成的“再生中華鱘”二代、三代、N代的情況,據此來進一步研究中華鱘這一物種,借以表示對楊振寧教授關注中華鱘保護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