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乃“萬物之理”,是研究物質運動最通常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化學學研究大至宇宙物理學習網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方式和規律,因而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數學學的重要性不用再多說,電氣、機械、建筑、航天,哪一種研究才能離開數學?同時,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水、電、力、光……不懂數學,生活中就有可能成為睜眼瞎。
陳光琰攝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門學科,卻在中考的學科選擇中“失了勢”。據科技商報9月11晚報道,浙、滬兩地新中考數學學科“遇冷”已是事實。2017年中考山東全國29.13萬考生,選考數學的只有8千人。在北京,推行新中考變革第一年,選擇數學課目的考生也僅占總人數的30%。這股風氣也漫延到了去年開始施行新中考的上海,中學的規則說明會剛結束,早已有不少父母在討論“能不能不選化學”。
為何化學被“嫌棄”至此呢?“相對于其他課目,化學學科比較難是主因。”浙江省紹興分校資深數學班主任孫國標表示。另外一個重要誘因,是在考分如命根的中考中,數學領到高分比較困難。例如,四川的選考課目采用賦分制,這就意味著卷面分不是最終成績,要按照考生卷面分在所有報名中學生成績的排行比列給出對應分數。考生基數越少,“賦高分越難”,于是中學生和父母一合計,化學更不能選了。
“物理教育的缺位會帶來許多弊端。”元培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洪文覺得,往大了說,國家化學人就會出現斷層,工業發展將后繼頭暈;往小了說,不僅少數工科專業外,沒有數學知識做基礎,學院階段很可能碰到學習制約。
化學難學,雖然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這是這門學科自身的龐大結構與學習過程中所須要的學科思維的高度所決定的。但若果難學再加上難拿高分,考生們在新中考模式下自然會選擇“趨利避害”。其實物理和生物、地理、歷史等非必考課目一樣,每一門課都有自身的使用和學習價值。并且一定會有樂意學的、有興趣的、將來能在這個領域里作出成就的中學生。若是一些原本不畏懼甚至是喜愛數學的考生也舍棄選考數學,定會造成中學生們從高中就開始轉移熱情與興趣,造成整個學科后備力量不足,以致造成國家建設缺少合格的人才。面對這么趨勢,除了是化學學界心急,各中學也是想盡辦法。不少中學引入數學大師的興趣課,讓中學生們更多地了解化學、鐘情于化學物理學習網站,這或許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雖然,主動學習和被動應考,學習療效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有讓更多考生物理學習的持續性和熱情得到保障,能夠保證學科的發展、國家建設的須要。倘若讓認真學習認真復習數學的中學生,才能領到相對合理的分數,而不是“高投入低產出”,可能會吸引一些中學生。另外,讓更多中學生和父母懂得學習數學的意義除了限于中考,而是對于個人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可能也會讓更多人“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