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為了探究滑動摩擦產生的原因,小明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操作:
(1)在水平臺面上放一塊長長的、表面平坦的木板,然后在木板上放一塊鐵塊(質量300g)。 小明沿水平方向輕輕帶動彈簧測力計,使鐵塊移動。 目的是使拉摩擦力(可選擇“大于”、“小于”或“等于”),讀彈簧測力計讀數為0.5N;
(2)將鐵塊和加掛鉤的總質量分別增加到600g和900g進行實驗。 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分別為1.0N和1.5N。 初步推斷,當壓力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小明把長木板換成布,又進行了一組實驗。 他將一塊質量為300g的鐵塊放在亞麻布上,重復(1)的操作,讀取彈簧測力計讀數小于0.5N,說明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 另一組朋友小華改進了實驗。 裝置如圖B所示:用測力計水平拉動鐵塊,將測力計的另一端固定在臺面兩側,將細線的一端接在沙斗上,另一端穿過定滑輪與長木板相連。 實驗過程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 當木桶和沙子的總重量為5N時,長木板勻速直線運動,鐵塊相對地面靜止。 它的摩擦力是,如果你繼續往沙桶里加2N的沙子,彈簧力計會顯示(選擇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4、為了探究滑動摩擦產生的原因,小明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操作:
(1)在水平臺面上放一塊長長的、表面平坦的木板,然后在木板上放一塊鐵塊(質量300g)。 小明沿水平方向輕輕帶動彈簧測力計,使鐵塊移動。 目的是使拉摩擦力(可選擇“大于”、“小于”或“等于”),讀彈簧測力計讀數為0.5N;
(2)將鐵塊和加掛鉤的總質量分別增加到600g和900g進行實驗。 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分別為1.0N和1.5N。 初步推斷,當壓力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小明把長木板換成布,又進行了一組實驗。 他將一塊質量為300g的鐵塊放在亞麻布上,重復(1)的操作,讀取彈簧測力計讀數小于0.5N,說明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 另一組朋友小華改進了實驗。 裝置如圖B所示:用測力計水平拉動鐵塊,將測力計的另一端固定在臺面兩側,將細線的一端接在沙斗上,另一端穿過定滑輪與長木板相連。 實驗過程中向沙桶中加入沙子。 當木桶和沙子的總重量為5N時,長木板勻速直線運動,鐵塊相對地面靜止。 它的摩擦力是,如果你繼續往沙桶里加2N的沙子,彈簧力計會顯示(選擇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4、為了探究“哪些原因與滑動摩擦的大小有關”,肖明設計了圖1所示的實驗。
(1) 四個實驗中,滑動摩擦力最小的一個(選擇“A”、“B”、“C”或“D”);
(2) 比較A和B的實驗,得出結論:。 對比A和D的實驗,發現A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D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小。 小明得出一個推論:滑動摩擦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你認為他的推論是(填“正確”還是“錯誤”);
(3)小明想改造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重復實驗,發現療效更好。 實驗中,小明(選擇“一定”或“不一定”)要勻速推動長木板。
6、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小智按照圖中所示的A、B、C三種情況進行了實驗,其中A、B、C是同一個鐵塊,D為重物,A、B兩塊木板接觸手相同,C兩塊木板接觸面較粗糙,拉力方向為水平方向。
(1)如圖A所示,當鐵塊A在木板上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為0.4N,鐵塊A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 。
(2) 從圖 A 和 C 可以看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 由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有關。 本過程采用的實驗方法是。
(3)小智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測功機讀數不穩定。 思前想后,小智設計了如圖D所示的實驗。改進實驗后,在驅動長木板時(選擇“需要”或“不需要”),控制長木板以恒定的速度直線運動速度。 由圖A、D可知,若用F=1.2N的力拉長板,長板以勻速向左作直線運動,則長板上的摩擦力在地面是。
6、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原因”的實驗中摩擦力三要素大小,小明做了如圖A所示的三個實驗,分別使用彈簧測力計、鐵塊、重物和兩塊相同材料但表面粗糙度不同的長木板。 第一次和第二次實驗用的是同樣的長木板,第三次用的是表面比較粗糙的長木板。
(1)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帶動鐵塊,使其在水平臺面上移動。 根據原理,我們可以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選擇“大于”、“等于”或“小于”)和拉力大小。
(2) 比較A的圖1和圖2的兩個實驗,得出推論:。
(3)一開始,小明在做圖A的第一次實驗時,力道控制不好。 張力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B所示,鐵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C所示。則鐵塊在7s時的摩擦力為 。
(4) 在圖A的第二個實驗中,如果減小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此時鐵塊A的滑動摩擦力(選擇“增大”、“減小”或“不變”)摩擦力三要素大小,重量鐵塊內部(“受到”或“不受影響”)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