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1918—2012年)是現代聞名國外外,非常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你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一生經歷奇異,愿行非凡,自幼遍覽經史子集,學養深厚,融通中華傳統文化佛道佛之精華,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身等,對西方科學也有深刻體認。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內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2、儒家是煤廠,道教是超市,佛教是百貨店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曾經,由儒、墨、道三家,映照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之后,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
這三家又映照著中國文化思想,仍然到中華清代立國早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六年。
禪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須要它;道教像超市,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得病,非去這個診所不可;儒學的孔孟思想是煤廠,是天天要吃的,要沉痛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變遷、將來如何辦,就要研究孝經。
3、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我們先祖知道語言三六年一變,所以把語、文分開,把語言弄成獨立文字,因而中國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出來,三年工夫,只要學通中國字,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都懂了。
中國小方塊字,康熙字典里大概五萬個,一個中國人,假如認得2500個,哦喲!這個學問是特別大嘍!國文院長還認不到1500。
4、升官發財未必是好事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經常問,你發財為了哪些?以中國文化來講,任何一個人發了財,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溫飽千家怨,顛沛功名百世愆。
你發了財,好多老百姓會憎恨的,嘴巴歪著看,你如何會發?讀書下來出仕,做了幾六年的官,也同時締造了不少惡業。我老祖母就不讓我去當官,一代出仕九代牛?。ň糯渡鸀榕#?。
5、多讀歷史
我還有個主張,希望你們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經濟政治問題,要多讀歷史才好。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小時候讀歷史是最重要的課。要了解現今時代的趨勢,必需要懂得自己古時的歷史。觀察個人事業的成功失敗,要拿唐代做穿衣鏡,唐代每位時代,如何失敗的?如何成功的?沒過去就沒如今。
6、何為中華道統
比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告訴我們一個知識分子,假如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別管外邊的事,至于職業做哪些都可以,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
學問不是知識,做人做事都是學問。假如有機會叫你下來做事,那就不是為個人,是為整個國家社會做貢獻。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禪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譯為“堪忍”,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兑捉洝芬舱f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完滿的。
8、有孤寂才有境界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孤寂,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感受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9、易、老、莊、佛,都為醫心
《莊子》是醫心的,不管中醫西醫,都只是醫身體的。心是個哪些東西?思想情緒這個心很難醫?!锨f講的內容,就是醫藥。
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經濟病,各類病,在《莊子》里頭提的特別多了,只看你們怎么去研究。釋迦牟尼佛的佛教,老莊以及《易經》,都是治心的藥,也是治心的方式。通常大夫就能治身體的病,卻不能治心。
10、知生滅便是覺悟
生命就是這樣,年年都有個夏天,年年也有個冬天,這是生滅兩頭的現象;念頭、細胞乃至一切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永遠都是這樣。
找到了生命能生能滅的根本,稱作成佛,叫證得菩提?!瓰槭裁炊U宗到中國,很容易就被吸收呢?由于中國文化的老祖宗《易經》,也講過這個道理。
11、生活即是學佛
真正的學佛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里,更須要在社會中。要在學佛中生活,在生活中學佛。
12、文以載道,道以化人
中國古人不輕易寫書寫文章。明日好多的文章、戲劇、新聞,寫的是社會壞的一面,對小女兒有很壞的影響,這些文字對社會的影響比殺人還厲害。
雖然寫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學壞,也有寫正面的,并且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對人類這些心理十分了解,所以下筆十分嚴謹。
13、每當時代無可救藥,總是道教下來撥亂總之
但凡對任何一樣東西,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自己站的角度不同,見到的印象就各異。我們看中國歷史,漢、唐、宋、元、明、清開基立業的鼎盛時期,都是由三玄之學下來用世。并且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一個不易的法則,每每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下來“撥亂返正”的人物,都是道教的人物。
不過,她們有她們的一貫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幫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之后自己倏然而去。
如商湯時侯的伊尹、傅說,明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明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都是道教人物。姜太公與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張良則差一點,最后欲退而不能,能耐不算大。至于諸葛亮,他的立命處世,完全是道家。
14、英雄與圣賢之別
英雄才能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苦惱交給他人去挑上去,圣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苦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位人能完成圣賢的責任,就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精典要從小開始背
當初我讀孝經五經,都是要背的。小同學們要下班了,心中高興,一邊嘴巴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這樣讀書,心中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上去的時侯心中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尋思了一回。……常有人問我,為何能有如此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曾經熟背這種古書的療效。
16、萬物有理,西路至簡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怎樣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之后,就弄成為平凡,最平凡但是十分簡單。
17、吃得了苦,就能享得了福
實際上,好事跟痛楚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指,一個是手掌。即便說,好事他能否真扔掉開的話,痛楚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楚也是一個挺好的測驗。假如一個人遇到憂愁、痛苦、逆境的時候丟不開,說他見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禪學為何講無常?由于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遠隨順永恒,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白癡,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訴你,蓄積必有潰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離別……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19、中華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們過去的文化歷史,一直在帝王極權立憲中,“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一個模式之下,渡過了兩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依傍在帝王立憲之下,綿亙存續了兩千多年。
20、憂患意識是中國文化大傳統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象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22、能利人才是事業
哪些稱作事業呢?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否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詰自己,為何我站不上去?為何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思,自己內心里并不蘊涵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今的觀念說,這些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24、要讀歷史,也要讀小說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經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內容不太靠得??;而小說,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種故事卻常常是真的。
25、行善即是大士
我常說,中國宋明之后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炬做人,是道教的禪宗;老莊道教是道教的佛教,講解脫的。舉那些反例,你說大士在那里?不一定在廟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好多人行的就是大士道。
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往往聽聞佛教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好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她們真是大士。
26、學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些不同的境界從哪里來呢?從實相般若而至,是道體上所形成的,自然而至的。
因而,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禪學的名辭稱作無師智,也稱作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庫房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哪些都有境界
一個人修道,或則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明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則畫一張畫,非常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明天忽然一板磚下去,用水泥一抹,非常平,心中頭很舒服,原先這樣砌才好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這是他做水泥工時候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直率到某一種程度。
28、一切修養方式,都只是三個字
不管道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式,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個基本的錯誤不能犯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堅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常常因為心理的陰影,會造成變態的誤差。這些誤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一直有一種蔑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憐憫任何一個人。
愛錢如命的市儈,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似乎從堅苦困難中成長,反倒更具有憐憫心和慷慨好義的胸懷懷抱。由于他懂得人生,曉得世情的苦樂。
31、做好自己就夠了
“終身逌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這就是人生哲學。人為哪些要外邊人講您好,你才認為自己好呢?外邊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覺得好就好,愛笑就笑,愛哭就哭,跟他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恬淡能夠靜謐
諸葛亮的千古格言“淡泊明志,靜謐致遠”。只有先肯恬淡,而又甘于恬淡,甚至享受恬淡,做到孔子所講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就能抵達靜謐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無敵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這么而已。天下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他人看你,你看他人,都是很顯著的,尤其不能裝假,明眼人一看,便會把你的心肝肝臟都看穿了似的。
人,由于有“自欺”,才能“欺人”,最后其實要“被人欺”。人不自騙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誰又能騙了你呢?換言之,人要自愛,就能妻子,最后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就能尊人,這樣就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緒就是最好的養身
養身學理論覺得,“憤怒傷肝,焦慮傷腎,好樂難過,憂患傷肺?!奔矗菀讋优?、容易發性子或性子不好的人,便是陽氣不平和的現象。容易擔心,膽小懦弱,便是陽氣不平和。
癖好過于,非常如飲食、男女方面過于,可使腎臟有問題。多愁善感,或遇家庭問題,其他等等車禍,心多憂患,便由肺氣不平和開始,影響內臟健康。
35、古來圣賢皆孤寂
古今中外,許多被后世覺得是多么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這么凄慘孤寂的。由于她們在生前不注重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大事,都是以這么的人品人格來為人處事的。
36、任何時代,都是現實者多超脫者少
許多人都在感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太重現實。雖然,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人活在世間,就要生存;逐漸的,漸漸的,不知不覺都會注重現實。
只有少數的人能超脫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舍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因而,也就遭到人們一種趕超的崇拜,稱他為“圣人”了。
37、固執己見,做不了大事
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覺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他人更好的意見。
不過,能立即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他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于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他人的意見。
38、成敗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化學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宇宙這個大原則。
39、少吹牛皮,多做實事
古今中外,人類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極少見諸于事實;理想十分高,要在行動上做下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要少說套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40、先有心態,才有學問
提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討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
這兒所講的孔門的學問,不是知識,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養來體驗,隨時隨地來學習。文學、科學、哲學才是知識。要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個友?!?span style="display:none">bsV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41、好為人師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話講的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泵總€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訓他人,都想指導他人,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
挺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假若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而且置于某一場合便毫無益處;如果一個美玉的花瓶,置于公廁里,這個位置便不太對。
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時、得其位。時就是運氣。光有運氣,沒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請客喝水,請柬上請到你,你跑錯了地方,那種臥室沒你的座位,照樣吃不到東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曉得機會到了,要掌握機會,應當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東方人
我經常告訴西方人,大家講宗教,世界上哪有大家的宗教?五個教主都是東方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東方人;耶穌、穆罕默德,是中東人,也是東方,沒有一個大家西方人。大家西方拚命反對東方,雖然大家的文化思想大多是東方人所給的。
44、養生最應當注重的是手掌
衰老、死亡是先從手掌開始的,曾經講“寒從腳部生”,奶奶冬天那種手掌心還發燙的,都會長壽。所以,我常常叫大家加上衣,尤其女性,衣服要穿厚些。
我們小的時侯聽到爺爺,兩個褲子都綁上去,所以骨科的病少。現今穿個三角褲,又穿長褲,要美麗,不怕凍,所以骨科病非常多。寒從腳部生,精也從腳部生,四肢、兩足是極其重要的。
45、兩兩相忘才是真
天堂尚且好,但卻有人偏要死也不厭地獄。極樂世界尚且使人艷羨,心憧憬之,但卻有人樂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已經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于真偽、善惡、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46、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
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并且教育從胎教開始,家教最重要,之后才是跟先生老師學習。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串一生的。
所以,社會不僅政治力量、財富力量以外,還要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養
一個人是應當自傲的,但有人是茍求自傲,或則為了標榜自己自傲,因而只得忍痛犧牲。那就大可毋須,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48、打開中國文化房門的鎖匙
我們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簡體字不懂等于丟了鎖匙,這個財庫的門打不開了。
49、中國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養
中國文化對于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曉得宇宙的法則,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曉得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精髓,乃至自己的生命價值。
50、命運可以改變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變,技巧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