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方面表示已開通俄羅斯首列量子保密通訊干線。截止目前,這段聯接俄羅斯與莫斯科、長達700公里的量子網路是亞洲最大的。日本首相數字和技術發展問題非常代表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接受衛星通信社專訪時表示,量子通訊線路將在10-15年后步入日本工業界使用,通訊樣機早已存在并正在使用。
依據報導,美國國家原子能公司、俄天然氣工業建行、俄儲蓄建行也在從事發展量子通訊的工作,莫斯科政府正在討論城市網路建設的問題。
量子通訊是一種借助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訊方法,主要分為量子隱型傳態和量子秘鑰分發兩種。而量子秘鑰分發(QKD)的誕生可以溯源到1989年中國 量子通訊,瑞典IBM的科學家們成功實現了首個QKD實驗,當時的線路僅有32分米。在量子偵測、通信和計算機等領域,中國的量子技術早已逐漸從跟挪到全球領跑。早在2006年,中國青年科學家潘建偉率領的小組、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歐洲法蘭克福學院—維也納學院聯合研究小組,同時實現了超過100公里的引誘態量子秘鑰分發實驗,打開量子通訊邁向應用的房門。
尤其是我國在2011年12月立項、2016年8月成功發射升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除了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邁出重要一步,也有效地協助我國科學家們成功將量子通訊發展到實用階段。
去年1月,中國農大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秘鑰分發“,相關成果再度登上世界頂尖學術刊物《》,其背后正是這歷時10年的技術積累和工作籌辦。而這項研究中另一個主角——全長2000多公里的骨干線,亦稱為“京滬干線”,也是中國首列量子保密通訊干線中國 量子通訊,耗時兩年多建成(2013年7月-2016年11月),在2017年8月末完成全網技術初驗,隨即同年9月29日即將開通。最新數據顯示,這條聯接天津天津兩地核心的滬寧干線,早已為150多戶金融、政務、能源等機構提供加密通訊技術支持。但這個網路的未來肯定不止于此,正如潘建偉在去年初的一次專訪中提到:“量子通訊的發展目標是建立全球范圍的廣域量子通訊網路體系。”
目前我國已建立出“星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訊網雛型,并初步產生相關產業。作為國外率先從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化的企業,”量子科技第一股“國盾量子()除了為”京滬干線“和星地一體網格提供設備,還牽頭或參與了多項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的研發工作。截至2020年末,公司牽頭國際標準及核高基7項、國家標準1項、通信行業標準及核高基5項;參與國際標準及核高基10項、通信行業標準及核高基14項、密碼行業標準及核高基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