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的明天
1879年3月14日下午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誕生于日本烏爾姆市
愛因斯坦一生譯著甚多
對理論化學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并因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化學學獎
也被《時代周刊》譽為”世紀偉人“
▲1921,維也納,愛因斯坦在講演
//////////可謂愛因斯坦最優秀的科普專著
除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外物理學的進化是誰寫的,愛因斯坦還與好多科學家合作貢獻出眾多重要成果。其中,《物理學的進化》是其與利奧波德·英費爾德合作出版的科普精典讀物,介紹了化學學從伽利略、牛頓時代的精典理論到現代場論、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發展演變歷程,引導讀者思索其背后涉及的哲學思想和觀念的變化。
▲《物理學的進化》,2019,商務印書館
科學是現代人認知世界最重要、最通行的途徑,也是現代世界觀的基礎。它是認識一切現代思想行為最基本的參照系。不了解科學,就難以理解現代世界的運作方法,對種種現象也會倍感沮喪失措。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了解至少的科學思想,具備基本的科學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絕非專屬于理科生的任務物理學的進化是誰寫的,而是人文素質和通識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份。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要想了解科學,最便捷可行、也最能給人以精神享受的途徑大約是閱讀一些優秀的科普作品。精典的科普名著才能深刻影響人的一生,并且不會很快過時。
▲愛因斯坦(,1879-1955)與英費爾德(,1898–1968)
《物理學的進化》一書面向普通公眾,防止使用任何物理公式,對化學學基本觀念的解釋十分清晰和生動,可謂愛因斯坦最優秀的科普專著。其實因為出版較早,書中沒有談及數學學的一些最新發展,并且包含著愛因斯坦本人的一些思辨和猜想,但正如英費爾德所說:“本書只討論數學學的重要觀念,它們本質上沒有變化,所以無需對書中內容做出更改。”
該書最初由劍橋學院出版社在1938年出版,并獲得了大眾的廣泛好評。據《愛因斯坦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說,該書到如今早已彩印了44版。1945年,商務印書館即出版了劉佛年先生譯述的《物理學的進化》繁體橫排中譯本。1962年,武漢科技出版社又出版了周肇威先生翻譯的中譯本,后來該譯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在1998年重印。
▲《物理學的進化》英文版
時隔74年,張卜天先生參考周肇威先生的舊譯,糾正原譯文中的小錯誤和語詞啰嗦的地方,滿腔對此書的感激和欽佩之情重新翻譯了此書,希望能使更多讀者欣賞到數學學的奧妙和樂趣。
在主編《世界科普精典叢書》的時侯,《物理學的進化》是我最先想到必須收入的名著之一,是幾乎每一位化學愛好者的必讀書。我讀大專時,閱讀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極深的印象和極大的享受。“(張卜天,譯自序)
▲《物理學的進化》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
張卜天譯
商務印書館2019年1月出版
▲《物理學的進化》封面
注:本書封面精致的燙金紋樣來自一副知名的木刻油畫,這幅畫描畫了一位中世紀的傳教士,他來到了天地相接的地平線上,發覺了一個地方,在那兒天與地沒有接合在一起,并且能從開口處探出頭去,一睹外邊的景色。這是中世紀的人思索宇宙界限的一次飽含想像力的嘗試。隨著數學學不斷進化,對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推進,但這些想像力無疑是科學發展的永恒源泉。
//////////譯者張卜天
張卜天,廣州學院科技哲學博士,復旦大學科學史系院長,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與哲學史翻譯。
從2001年、22歲著手翻譯柯瓦雷的《牛頓研究》起,他再沒中斷學術翻譯這項沉悶冷清、報酬并不優厚的工作,將自己的業余時間旋即投入。至今,40歲的張卜天譯有四十余部專著;18年靜寂時光里,那位年青學者如埋首學佛的苦行僧,以平均每年兩到三本的速率,把古埃及至科學革命后科學發展的眾多精典相繼引介。
多少了解學術翻譯是如何回事的人,都難免為之震驚。有人贊揚張卜天以“一己之力”為學術傳播作出重要貢獻。有人說張卜天關注的東西不夠現實,他微露笑意,“天天忙賺錢、忙各類凡俗的東西就叫現實嗎?突生患病和臨終時的人最清楚哪些東西真正現實,最現實的是跟人的生命離得近來的這些事。”
//////////特立獨行講數學
我們并非在編撰化學學教科書,書中并沒有系統述說基本的數學事實和理論。毋寧說,我們想簡略描述人的心靈是怎樣發覺觀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聯系的。我們企圖表明,是哪些樣的動力促使科學發明出了符合現實世界的觀念。
我們在寫這本書的時侯,曾就想像中的讀者的特點作過長時間討論,盡可能處處為其著想。我們構想他缺少任何具體的數學學和物理知識,但他的許多優秀品質足以填補那些缺憾。我們相信他對化學學和哲學的觀念感興趣,會耐心鉆研書中比較枯燥和難懂的段落。他意識到,要想弄懂其中任何一頁,就必須認真閱讀上面的內容。他也曉得,雖然是一本淺顯的科學專著,也不能像讀小說一樣去讀它。
這本書是你我之間的閑話。無論你認為它沉悶無趣,煩悶無聊,還是意趣橫生,令人激動,只要它能使你感受到擅于創造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理解支配化學現象的規律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阿·愛因斯坦
利·英費爾德
精彩快讀
(節選自本書第二章:熱學觀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