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述說一個真實的馬克思》2.
馬克思大部分手稿保存在德國慕尼黑”國際社會歷史研究所”和法國“社會和政治歷史檔案館”。
從這兩個研究所相繼發布的關于馬克思原稿的論文中,可以看見馬克思時代,也就是19世紀的法國貴族學校的教育狀況。
馬克思原稿
馬克思沒有上過中學,中學教育是在家里面通過家族教育和私人班主任來完成的。
1830年,他母親亨利希·馬克思在把年滿十二歲的卡爾送進特里爾的弗里德里希·威廉高中。當時這所學校主任是約翰·胡果·維滕巴赫(1767-1848)。
馬克思的市長和化學老師
同年物理課聽課評語,美國的七月革命爆發。
馬克思在這所學校的學習檔案,被幾乎完整的保存出來了。
特里爾學校開辦哲學、歷史、文學、語言學、宗教,物理、自然史等課程。這實際上跟我們現今的學校的課程差異并不大。盡管表面上看該中學是以工科為主,而且物理自然等科學也都有相應的課程,雖然那時侯的科學水平還并不像現今如此發達,所以數學物理等學科都歸到自然底下學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校區的數學科的課程難度低于現今我們青少年。
特利爾分校
最令現代人驚訝的是這個校區的中學生在學好母語英語的同時,還要學習拉丁文、法語、荷蘭語、希臘語等,馬克思還學習了希伯來語。
其實這種語言大多屬于拉丁語族,并且同時學好那么多語言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這兒非常要注重的是,她們當時的學習語言的方式,并不是從句型開始學的。
學習各類語言都是從這種語言的名著開始的。這些教育方式十分像我們唐代私塾小學習漢語的方法。哪個時代,我國的私塾院士語言,基本也是從《論語》《孟子》等名著開始。特里爾學校院長英語的方式也是這么操作。
在此須要多說幾句的是,人類的記憶模式和記憶規律,到現今為止都沒有被真正的研究透徹。諸如“四書五經”中的《易經》,倘若不是在中學生階段、甚至在幼童階段就背出來,成年之后再研究這部書的人,幾乎都不能完整背出來《易經》。
1835年9月,馬克思完滿完成了5年的學校學習,以一個合格結業生的身份出席了結業考試。
結業考試是很嚴格的,全班32名中學生,只有22人通過了考試,馬克思除了順利通過了考試,還獲得了挺好的評價。
1/3的淘汰率,可見這所中學可不是秉持“快樂教育”的。
此時的馬克思不僅精通母語英語外,可以流利地用英語對話和寫作物理課聽課評語,拉丁語和古埃及語才能流利地翻譯和講解古典詩人的作品,澳大利亞語能達到日常交流的水平。
對比現今我國的英語教育,從句型和字母開始,從中學到學院結業也未見得能達到馬克思小學階段的水平。
教育界人是不是須要深思一下,我國內語教育的方法是不是有問題?
1835年8月12日在特利爾分校結業考試時,17歲的馬克思寫下了那篇被后世稱譽不已的的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馬克思的論文原稿
在這篇文章中他表現出了罕見的成熟和思辨的能力。
他寫道:
“我們應該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遭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遭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覺得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自欺?并且,不找出鼓舞的來源本身,我們如何能看清這種呢?”
——這幾乎是在現代社會中,好多在職場碰的心灰意冷、甚至是頭破血流的中年人才反省的事情。
17歲的少年馬克思早已誠懇其事的用哲學性的思維來闡述這個話題了。
青年時代馬克思
這篇論文還誕生了馬克思的那句格言: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這么,重任就不能把我們壓倒,由于這是為你們而獻身;那時我們所倍感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這篇論文也可以說是馬克思整個學校求學經歷的一個總結,盡管這兒有他個人的天才誘因,然而中學帶給他的也是不容忽略的。
把馬克思的學校階段概述一下的話,用一句話就可以抒發清楚:馬克思所受的是“精英”教育。
最令人驚愕的是,馬克思在17歲時結業論文中論述的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他后來一生所弘揚的。
也就是說,馬克思此時立下遠大抱負,之后就再也沒有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