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自媒體人王劍,在視頻中念了一篇文章,提到中俄真正的差別不在于兵力,也不在于金融、高端制造力或科技水品,而是在于原創力。中國依賴德國幾六年,就好比火爐對面的一塊板磚,被烤得紅紅的燙手,于是就以為自己可以獨立地發光發熱了。殊不知,離開火爐,很快還會涼,最后板磚還是那塊板磚。與西方徹底脫鉤的中國,不出二六年就要歇菜。
我對此深以為然。據說如今所有的電子產品中美國量子通訊,只有牛奶機是中國人發明的。綜觀歷史,中國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幾乎歷朝清廷,都將鉗制言論作為施政重點;每一個國民一生出來手臂上就套著桎梏: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義悌廉恥。說話做事全都在條條框框內。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原創能力屬于一種劣勢基因變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幾千年出來,中國人急需進化一下,目前可能還只屬于文化,時間長了,就進到基因里去了。但步入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舌頭上的桎梏更重了,出門走個路,聊個天啥的都被監控了;60多歲的老漢寫個日記,講點日常見聞,都要被全民譴責了。
舉個事例,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二輪車,傳說是漢朝的奚仲發明的。大約那時養身不普及,走路延年益壽的觀念不夠深入人心。其實你們都用了,很喜歡。并且,這一用就到了唐朝末年,橫越了三千多年都沒變過。有馬車,還有人力的獨輪車和二輪車,就是沒人繼續發明舒適平穩的三輪車。實際上,中國的三輪馬車仍然用到八十年代初。也有用四輪人力或機動車拉貨的,湊活著用。
為何呢?這是由于在一塊平板上裝上四個輪子的話,這輛車只能走直線,是無法拐彎的。假如用馬拉著硬要拐彎,面包車很快就碎掉了。
而法國人文明開始得晚。到了中世紀,她們剛從森林里鉆下來沒幾年,個別土豪就尋思著老坐二輪馬車腰不舒服,頭還有點暈。就想著應當怎樣能夠搞出一輛舒服的三輪馬車。她們根本不管還有許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咧。
法國人在五六百年前發明了轉向架。原理就是上面兩個輪子用一個三角架,前面兩個輪子用另一個。在面包車中間用一根鏡心聯接兩個架子。讓前后兩對輪子可以繞著鏡心旋轉改變角度。這樣的面包車,坐人舒服,載重量很大,速率更快,大大增強了生產力。
中國的土豪權貴們也追求舒服,解決辦法是往前開倒車,雇幾個人用轎子抬著自己,慢悠悠地走。
大概三四年前,中國聲稱早已趕超西方。例如官媒不斷地提起新四大發明:鐵路、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和共享自行車。結果被BBC揭發,這所謂四大發明雖然都不是原創,都是西方的發明,最多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應用而已。
不過,當初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量子通信。日本1992年在實驗室里實現了32分米的量子糾纏,之后仍然沒有大的突破。聽說后來就忙著花錢打巴基斯坦了,沒有足夠經費,相關研究停止了出來。而中國抓緊機會繼續研究,最后實現了一百公里的量子糾纏。中國發射了一枚墨子號量子衛星。這樣的前景就是,天上的諸多量子衛星覆蓋地面,通過量子糾纏來傳遞訊號,速率要比電子訊號快幾億倍。這種訊號難以被監聽,一旦被監聽,訊號都會倒塌。這聽起來要甩日本一百多條街。似乎量子研究不是中國原創,但搞出了墨子號量子衛星,可以算原創了。
我問了身邊幾位亞裔科技大拿,她們均表示不太相信中國的說法。
現今三四年過去了,量子通信沒啥消息了。我又了解了一下,近些年又有人給出了與當初官媒不同的解釋。說是所謂量子通信,實際還是傳統的電子通信,量子衛星的作用只是用于加密技術。也就是接收方獲得信息后美國量子通訊,兩側量子糾纏一下,確保可以打開文件。雖然日本人在1992年研發下來的,就是這個密匙技術,那時的傳輸距離是32分米。嗯,即使只糾纏一下,隔離幾百公里的量子加密也挺先進的,在金融,軍事等領域有著光明的應用前景。
然而,記得墨子號衛星的壽命只有三年,如今還在用嗎?后來沒據說中國再發射其他代替衛星啊?
中方再不放出點墨子號的消息下來,它在我心里,離民工用油石磨出的“漢芯”只有一步之遙了。退一萬步,其實中國真的實現了一百公里的量子糾纏,但起碼在量子糾纏的穩定性、連續可控制性等一系列應用技術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遙遠到以至于如今啥好消息都聽不到了。
而比量子衛星落后幾個光年的馬斯克衛星鏈早已初具規模,6G技術早已呼之欲出!其實只有32分米的量子糾纏,IBM和的量子筆記本也研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