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萬場次課程、逾102萬人次上課師生、170萬小時講課時長、超過95%的課堂缺勤率,這是復旦學院舉辦線上教學的首月“報告單”。在清華學院,全校1392名講課班主任與近8400名研究生聚首云端。在成都學院在線課堂上,每周1500多門課程直播總時長超過1.5萬小時,每日約有1.2萬人次在線上課……
從2月開始,全省院校相繼舉辦在線教學。據統計,截止4月3日,全省在線開學的普通院校共計1454所,95萬余名班主任開辦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在線學習的中學生達11.8億人次。去年第一季度,我國在線課程平臺上線慕課下降了5000門,其他在線課程下降了1.8萬門?!爸袊鴮W院積極應對,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苯逃扛叩冉逃揪珠L吳巖說。
確保在線學習質量
步入廣東學院“人體解剖學”網絡自主學習系統,立體、可旋轉的人體臟器標本躍然眼前。為幫助朋友們更好地觀察和理解人體各臟器,講課老師在講解時采用真實的標本或示意圖,并在里面仔細標記重要結構。同時,課程引入虛擬人體教學系統,以各系統臟器為示教標本,詳盡介紹其位置、形態結構和功能,讓具象的理論顯得形象、直觀。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研究生楊朝森說:“線上課程視頻內容豐富淬煉,朋友們可以在筆記本上直接看見各個臟器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動漫展示?!睋榻B,這門由廣東學院醫大學張曉明院士主講的臨床醫學選修課八年級物理實驗報告單,自在中國學院MOOC網站上線以來,已被30余所院校中學生必修,累計選課中學生數超過2.3千人。
類似的課程還有好多。88歲高齡的上海理工學院王越教授開學第一堂課《系統理論與人工系統設計學》,為朋友們深入淺出地述說來自普利高津院士耗散理論的觀點,并就怎么將哲學思維融入科學研究中、如何從系統角度認識生命科學等問題釋疑解惑。
怎樣保證線上教學質量,是院校班主任們最關注的話題。中國工程院教授、哈爾濱工業學院環境大學馬軍院士為大專生講授《水質工程學》時,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留出更多時間進行師生互動。
在西安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大學2018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班)專業負責人胡曦明老師為了提升中學生學習效率,在開課之初,就擬定了“計網十條”,編織起管理中學生的“約束網”,也架通了溝通的“互動橋”。
吳巖覺得,“互聯網+教育”和“智能+教育”優勢顯現,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步入教與學過程,“教”與“學”發生改變,也改變了中學的“管理”和教育的“形態”。
探求實驗教學課程
雖然校園還很安靜,但北京學院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工程圖學實驗室卻熱鬧特別:百余名中學生正在試驗臺前體驗著《工程圖學》的實踐大課。中學生們一邊觀察機械結構和工作原理,一邊動手拆裝蝸桿水泵零件。大到教學樓,小到蝸桿零件,都是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生成的,人在家中即可在線完成一系列實驗操作。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被譽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課程。它依托虛擬現實技術,生成一個逼真、具有多種感知的“模擬實驗室”。操作者步入一個三維虛擬現實環境,并與之形成互動。在這兒,班主任和中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虛擬”優勢,操作并體驗復雜實驗,因而提升教學療效。
為了確保線上科研、實驗有序舉辦,各院校班主任也想了不少辦法。為讓同事們在實驗課上用上真材實料,復旦學院馬達系朱桂萍老師、工程數學系曾鳴老師把一套子“口袋儀器”郵寄到朋友們屋內。在南開學院,生命科學大學朱曄榮老師在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的視頻中,加入了實驗儀器設備,展示實驗現象與結果,并讓朋友們通過完成虛擬實驗加強學習療效。
創新與探求啟發著日后的教學。吳巖說,要將在線教學的一些實踐轉化為高等教育教學變革的重要契機,持續構筑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的一流在線課程,產生包括思想、理念、內容、方法等在內的一整套變革方案。
有序舉辦結業答辯
近日,上海學院化學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舉辦博士結業生預答辯會。其實答辯會遷往了線上,并且要求仍然嚴格:答辯分4個小組進行,各指導委員會成員全體出席大會;答辯人報告時八年級物理實驗報告單,可以打開攝像頭,使答辯變得更正式、更具現場感。
光學所博士生王非凡正居家打算結業論文。因為缺乏和導師面對面交流,她一時手足無措。導師得悉后,每周和她討論,實驗室的同事也通過中學的公共課平臺和她交流。獲悉,目前各院校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已擬定在疫情防治期間研究生培養及預結業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計劃,積極采取多項舉措保障預結業研究生培養工作有序平穩舉辦。
兩個月來,從日常教學到各項結業工作,全省院校努力保證在線學習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持續推動各項工作,維護教學秩序?!按髮W是一個復雜系統,學院的正常運行涉及眾多秩序,包括教學秩序、科研秩序、日常工作秩序等,而且教學秩序是最重要的。”在復旦大中學長邱勇看來,延后開學不是不上課,而是師生要共同努力,把疫情對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記者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