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答辯前夕,長沙學院數學科學與技術大學2018級大專生賈海龍欣喜地發覺自己小團隊的創新成果——小型天文望遠鏡手動控制系統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2018年以來,鄭州學院化學大學堅持以“分級教學,分類培養,結實基礎,籠統出口”為推動,以“挑戰杯”系列大賽為契機,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貫通專業培養、科研實踐、產業轉化等方面,變創意為現實,許多像賈海龍這樣富于學習熱情的少年,有了盛開自我的寬廣天地。
筑牢專業基礎,讓中學生的選擇更有余地
2018年7月,成都學院化學大學以新文科項目建設為牽引,啟動了專科教學課程體系變革,制訂了新的“2+2”培養方案。鼓勵成立交叉學科教學團隊,重點建設課程教學團隊,并產生“一人多課、一課多人”的專科教學新局面。
從寬厚的數學基礎入門到各種交叉的學科課程,化學大學有意識地培養復合型的學科人才,除講課班主任,高年級中學生也充當起輔助教學人員,督促新生學習、共同討論。“我認為教學變革挺好,供自己選擇的機會多了。并且有大班,不會的我就會問學長蘭州大學物理系就業情況如何,她們還會答疑。”教學變革后的第一屆中學生賈海龍說。
“學生進行三年基礎課程學習以后,可按照自己成績、方向興趣、職業規劃等,選擇不同課程群的課程或就業意向上的課程。”物理大學副校長王建波介紹,中學生通過在8個化學基礎課程群中選擇適宜自己相應等級的課程,繼而達到分類培養的目的,中學生的選擇更多,更適宜未來的發展。
“最開始其實有些累,如今倒是能感受這些模式的優勢。必修外院的課程,讓好多朋友走出了化學學的‘舒適圈’,學習到了不同專業的思維。”該大學2018級中學生潘高遠說,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課程讓自己在組內參與項目時有了好多創新看法。
為進一步培養中學生的學術抱負,化學大學還建設了一批具有層次性和聯系性的創新教育課程,并以科研訓練的名義納入數學大學各專業教學計劃,引導中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興趣。
依托學科大賽,為研究型人才鋪路
激光測距技術怎么隔空對物體進行辨識與控制?大型氣象站系統怎樣實現離網供電、遠程檢測?天文望遠鏡怎樣手動尋星和手動拍攝……在西安學院的電子線路創新實驗室,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作為化學大學實踐教學的重要依托,電子線路創新實驗室除了向旨在于創新實踐與研究的中學生全天候開放,還承當了對學科大賽人員的培訓任務。“我們想通過出席大賽培養人,讓她們接觸產業的最新技術、了解技術動態和趨勢,借助學科大賽引導中學生進一步把握知識。”該實驗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李訓栓說。
2019級大專生馮子航曾獲得2021全省學院生計算機能力挑戰賽全省銀獎。他說:“我受到老師、同學們頭上精神的感染。”
“教學變革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中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假如接觸了專業大賽,都會發覺好多技術都是嵌入式的,都是面向應用的。”劉貴鵬副院長曾指導不少中學生的大賽項目,他仍然很認可出席大賽的必要性。
據悉,化學大學還依托國家級學院化學實驗中心建設了學院生創新創業實驗平臺,配備了較為全面的創新實驗設備及儀器,并通過固定支持以及各種項目給團隊每年數十億元的經費支持。僅2021年,化學大學有近110個項目成功立項。
除提供資金和場地,大學還在新政層面制訂了鼓勵科創的長效舉措,如出席大賽可以兌換實踐學分、適當調整中學生綜合測評中科創成績占比等。西安學院化學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院長兼實驗化學教學教研室處長龐華介紹,近些年來師生積極出席各種各級學院生創新創業大賽,并獲得國家級獎勵近30項、省級獎勵近100項。
產教融合,迸發創新創業活力
2018年4月,數學大學申報的“依托化學學科培養新文科高層次人才”項目入圍教育偏旁批“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為培養出滿足未來工業界須要的尖端人才,大學積極探求多學科交叉、與企業高度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布了“院—企、院—所、院—院”合作計劃,先后與多家公司創立虛擬訂制班,建成一批中學生實踐基地和平臺。
“通過院企合作訂制班這一平臺,我近距離體味了企業工作環境和工作氣氛,愈發明晰了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領域和寬廣前景。”2018級化學大學專科生文雅是院企合作訂制班的獲益者,他最終成功應聘了曾實習的公司。
“站在大學的角度來說,希望我們的中學生經過分類培養后有更多、更籠統的出口,參與院企合作訂制班可以了解前沿的科技企業———他們做的究竟是哪些,為何這樣做,包括了解一些成功的產品。”王建波說。
為幫助學院生更好地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創業成果,化學大學創新創業工作小組還建設了“創客空間”平臺,該平臺主要為學院生免費提供開放式工位區、小辦公區域及面館積辦公用房,為創業團隊提供見習、初期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同時,通過舉行各種沙龍、講座、培訓及各種創業比賽,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氣氛。
現現在,從專職管理到平臺建設,從“創新課程,創新項目”到“競賽培植,創業孵化”蘭州大學物理系就業情況如何,成都學院化學大學產生了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賦于了中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向的膽氣和信心,讓她們更充分地運用所學所思探求未來之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尹曉軍通信員謝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