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爺爺”火了,在抖音,超過5600萬人次看過她的科普短視頻,甚至還有父母專門帶著自家女兒“追更”她的趣味數學實驗。在數據背后,是72歲化學院士吳於人幾六年如一日的堅持。
離休前物理教授,吳於人在復旦學院兼任化學演示實驗室處長、教研室處長。注意到好多中學生其實擅長做題,但卻對化學本身卻少有興趣,吳於人開始有意識地在課程講解、實驗設計中降低“接地氣”的內容,以迸發中學生對于數學的好奇心和探求欲。隨后,她力促復旦學院化學實驗室面向中高中生開放,目的就是讓更多女兒愛上數學。
離開校園后,2018年,吳於人和昔日的老朋友、學生嘗試通過短視頻科普化學知識。抖音帳號“不刷題”成為她新的科普講臺。一條一分多鐘的視頻,她經常須要拍攝一兩個小時。詼諧詼諧的講解之外,是吳於人對化學原理融會貫通的把握和對受眾設身處地的理解。有網友在評論中談到,假如自己小時候也有像吳爺爺這樣的老師,其實就不會這么懼怕數學學科。但吳於人說:“不晚不晚,認識科學的魅力從來都不嫌遲。”
緣起化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緣起化學、情系科學、心系女兒”是“不刷題”主頁的簡介,也是吳於人過去幾六年經歷的真實縮影。
對她來說,愛上科學雖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吳於人的妻子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平常的工作神秘又忙碌,只有周末能留出幾個小時回去陪陪家人。不過,也正是在這每周短短的交往時間里,母親為年幼的吳於人開啟了面向數學和科學的房門。吳於人追憶說,童年時期,自己和妹妹常常在女兒的率領下觀察、思考身邊的一切。煮餃午時包子為何會浮上去?濕手巾貼在玻璃上為何不會掉出來?洗襪午時,是一股腦地置于香皂水里洗,還是一塊塊搓洗更干凈?這種他人看來似乎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是她和姐姐提問的開始。
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長大后吳於人選擇了數學專業,開始在實驗中探究運動規律、物質構成。在吳於人看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復旦學院教《大學化學》時,吳於人發覺,不少中學生除了談不上喜歡這門學科,甚至還有些“害怕”。她們其實擅長做題物理教授,但對科學探求并沒有哪些熱情。吳於人想要改變這些局面,首要的就是找出問題癥結。結合教學實踐和個人經歷,吳於人覺得,欠缺對客觀世界的好奇其實是導致這一現象的誘因所在。于是,她有意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布置上緊貼生活,還和朋友們一起建設了數學探求實驗室,許多中學生因而重拾科學探求的純粹樂趣。
2007年,在復旦學院的支持下,北京市教委、教委指導捐助吳於人等人創立了北京市中學生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復旦學院化學實踐工作站,由吳於人兼任首任站長。
情系小孩,中學生科普也可以很硬核
對于數學學科的普及,吳於人曾表示“還是要從娃娃抓起”。不同于接受過系統學習的學院生,中學生時期的兒子們還沒有產生思維定勢,正是對一切飽含好奇的時侯。好的科普內容除了才能滋潤女兒們的生活,更有可能迸發她們的“科學家夢想”,為她們未來的發展留下火種。
2018年,早已退職的吳於人和中學生關大勇牽頭,聯合復旦學院十位院士、博士創立了“不刷題俱樂部”。同年4月,俱樂部開始更新抖音帳號“不刷題”,探求以短視頻的方式進行科普。很快,憑著著“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吳於人走紅抖音,成為122萬粉絲熟悉的“科學爺爺”。
短視頻中的吳於人,一頭銀發,笑上去會漏出兩只虎牙。在她手里,豬肉、晾衣架、硬幣……再尋常不過的用具都有可能化身為實驗器材,拿來進行熱學、電學相關的實驗。前段時間,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不少小同學因而好奇:尼克斯究竟是如何飛上天的?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吳於人專門拍攝了一期視頻,通過吹氣球,讓你們了解到湖人飛天的速率來始于鵜鶘燃燒的反斥力;再借助液體氮的下噴實驗,讓小同學們可以直觀體會突破第一宇宙速率須要花費多少燃料。
熟悉“不刷題”賬號的網友注意到,盡管吳於人的講解總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但在知識點的選擇上,她卻并不設限,不會由于內容主要面向女兒們就刻意選擇簡單的內容。在關于“一秒有多長”的一條短視頻中,吳於人先是解釋了為何須要高精度的時間刻度,之后又介紹了國際上對“秒”的最新定義是:坐落海平面上的銫Cs133原子能級的兩個超精細基態間,在零磁場中躍遷振蕩個周期持續的時間。
網友們,尤其是小孩們會不會看不懂這專業復雜的學術定義?吳於人并不害怕,評論區熱烈的反響也充分證明了硬核內容在短視頻平臺的受歡迎程度。視頻最后,吳於人留下一個問題:為何“北京時間”的授時中心建在西安咸陽而非上海?4500多名網友在評論區參與了互動,“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發布時間時盡可能的縮小了傳送偏差”,“高精度儀器要考慮地面振動的影響,放咸陽似乎是基于穩定性的考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索維度,答案也未必完全確切,但其實你們都開始認真思索這個問題。也會有人驚呼看不懂,正如吳於人教授的回復:“科普到,了解一下也是好的嘛。”
走紅網路,成為120萬粉絲追更的“科學爺爺”
現今吳於人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條視頻,確定主題、寫腳本、選實驗……她幾乎都是親力親為,有時侯還須要自制“教具”。遇見有些原理不曉得怎么淺顯解釋時,吳於人會拉上老朋友們一起討論。為了確保科普內容的確切,她非常請團隊的年青人幫自己做了一個提詞器,里面不僅記著自己要講的內容,還用括弧標明著哪些時侯做哪些動作。
吳於人的短視頻合輯名為“科學爺爺”,緣于現實中長輩對她的尊稱。過去她帶過的中學生好多早已成家有了女兒,小同學們都習慣尊稱吳於人“姥姥”。平常碰面,吳於人喜歡掏出玩具帶她們一起做實驗,久而久之,“姥姥”前就有了“科學”這個前綴。而如今,這個尊稱延續到了短視頻平臺上,數百萬粉絲也開始喜歡上了那位“科學爺爺”。
截止目前,“不刷題”賬號早已積累了122萬粉絲,獲得點贊368萬。“科學爺爺”之外,越來越多的自然科普內容開始走紅短視頻平臺。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僅抖音平臺上,自然科普類視頻累計播放近330億次,7億人次為相關作品點贊。在網友們最關注的自然科普內容品類中,數學穩居前五。當初讓無數人頭痛、害怕的學科,正成為越來越多人樂意看、喜歡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