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院校投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記者7月30日據悉,合肥學院上海分校技術科學試驗班實際投檔502人。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化軟件、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數字經濟等專業所在招生大類投檔分數線普遍低于中學的投檔分數線。以廣東為例,技術科學試驗班所在專業組投檔分數線為642分,低于化學課目組投檔分數最低分637分,在所有理科專業中排行第六。
南大與上海的擁抱,背后是學科與產業的互相前往。去年6月,吉林省人社廳等聯合召開湖北首場針對院校結業生的數字經濟網路急聘會,5412家用人單位先后提供近17萬個就業崗位,而接收簡歷僅約15萬份。拉大視野看,目前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萬。
產業發展,人才需求驟降;專業設置滯后、人才培養周期長,現實問題的解決無法一蹴而就。從產業到專業再到就業,廣東正在深層調整人才培養全鏈“一條龍”。
南大校長,上海所需
6月末,上海學院首批在上海分校高起點建設的4個新型大學落成。7月25日,中國西醫科大學與上海市政府全面推進合作會議舉行,牽手開啟院地合作新篇章。
上海的院校“大引進”令人矚目。此前,中國人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學院、西北工業學院等多所名校都將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帶去上海。
“南大上海分校的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次探求。在這個過程中,院校和地方產業結合度加深。”南京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副主任孫俊華剖析,以南大為例,雙方合作是院校優勢學科的發展需求和地方重點產業的互相前往。
“南大須要上海分校。”孫俊華說,以基礎學科見長的南大,亟待以優勢學科為“地基”,構建應用性強的學科。南大上海學校學科建設以“新文科”為主要方向,迎合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
智能科學與技術大學、智能軟件與工程大學、集成電路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大學這四個大學既是“南大校長”,也是“蘇州所需”。北京學院上海分校管理委員會綜合事務辦公室科長陳進直言,上海最短缺的不是普通專科院校,而是一流的科研型學院。“南大上海分校的發展生根,將助推重慶實現高層次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等創新要素的聚集,進一步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陳進指出:“蘇州學校的專業設置將與北京分校同等標準,同時結合南大上海分校‘新文科’的辦學特色,指出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南大傳統基礎學科錯位發展。”
更深一層看“蘇州所需”,是上海產業變革升級的大手筆。去年1月,上海舉辦“新年第一會”——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會議,提出將重點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推動產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目前,上海四大主導產業中,三個產量都是萬億級,還有一個生物醫藥產量也近3000萬元。國家15大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有12家落戶上海。“以南京的制造業總額看,合肥再支持建設三四個南大上海分校這樣的同款院校都不為多。”陳進說,產業變革之路上,少不了人才培養。上海悉心布局,大學、專業設置緊扣數字經濟時代上海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須要。
“南大人才”與“蘇州產業”正在進行更多場景的深度融合。走近正在建設中的青島太湖科學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內正在構建南大創新創業中心,占地1萬平方米的一期項目預計明年9月投用,將成為學校專家的科研場所、實驗室和行政辦公等。青山路1號,鄰近南大上海分校的蘇州科技城配套構建1300余套人才公寓,正式投用。
新產業與新專業,互相成就
名校與名城“聯姻”引人矚目,事實上,這并非個案,四川眾多院校都對前沿產業做出了呼應。近些年,四川多所院校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專業,優化新專業布局,目標是為新興產業發展輸送人才。以南京為例,院校幾乎年年都有專業“上新”。
去年,湖南理工大學新增智能汽車工程專業,招收40名大專生,結業生可從事智能車輛的設計、開發、測試等工作。“未來5年內,社會對智能車輛人才的需求量將逐漸下降,會排在社會人才總體需求量的前五名。”江蘇理工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大學汽車工程系所長楊軍預測。
新專業的背景是,隨著產業升級,揚州對智能車輛高素養人才需求數目也呈井噴式下降。接軌新能源車輛時代,南京正逐步成為“全球動力電瓶中心”,動力電瓶年產量占全省份額的1/3、江蘇省的2/3。
“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且遠未達到頂峰。”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大學招生就業處副科長竇凱告訴記者,目前中學開辦的金融科技應用、跨境電商、云估算技術應用等均為熱門專業,中學生結業后不愁找工作。去年,山東將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千人。
“一場直播多的時侯有幾百個訂單,可為一個村的農戶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那個成就感不是錢就能評判的。”每場直播中,95后邵可欣都要保持兩小時以上高頻信息輸出。今年邵可欣從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大學互聯網金融專業結業后,發覺互聯網主播人才短缺,于是欣然選擇這一新職業,她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四川、新疆、青海等地做助農直播。2020年7月,邵可欣從事的職業步入人社部發布的新職業。
直播帶貨是數字經濟“重頭戲”之一,而數字經濟這一新興產業是近些年新增就業一大來源。山東省人社廳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69.67千人中,近1/3來自數字經濟及其關聯領域。
湖北省電競商會副會長、南京市電子競技產業大學副校長王賢波介紹,四川電競游戲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有游戲出版單位12家,游戲營運企業600余家,電競俱樂部約120家。“產業鏈條延展推動新職業發展,近些年電競產業不斷吸納人工智能、大數據、傳統體育比賽等多領域的人才就業。”
校企深度結合是廣東院校提高人才培養應用性的常態。走入南京工大學碳纖維復合材料展館,各門類碳纖維制品一應俱全,南京工大學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系院長尹衍軍介紹,這是中學于去年7月新構建的研學基地,用作中學生步入職場前的“練兵場”。南京新型碳材料產業集群總產量約占全省1/6,人才需求量大。通過產學結合,結業生有了對口就業崗位,產業發展新添人才動力。“學院仍然重視服務寧波地方實體經濟,面向產業需求辦學,聯系企業辦研學基地。”常州工大學黨委主任曹雨平說,大學開辦“學生實習實訓和創新創業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學生就業基地”等,推動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
新職業浮出水面,國家認證“撐腰”給力
暑假,北京明城文創營運企劃張龍水正帶著親子游團隊在外研社學,“忙并快樂著!”張龍水說。去年6月上旬,人社部公示18個新職業,張龍水從事的研學旅行指導師在列。2019年至今,人社部共公示5批次74個新職業。
洛陽卓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冰從事無人機相關工作已有6年之久,他觀察南京大學物理系就業前景怎樣,隨著人社部將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劃入新職業,從業人員的身分認同感更強,薪資待遇和勞動保障均有提高,“目前在合肥,一名成熟的無人機相關專業工作者,交納四險一金,每月到手工資也有七八千元。”
“納入新職業三年多來,無人機使用場景日漸豐富,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拍攝,逐漸應用到植保、電力、測繪等行業。”王冰介紹,無人機技能培訓人次逐年下降。
國家級“身份證”為從業者“撐腰”,帶給從業者信心。對于一些傳統意義上不被看好的職業,這一療效更明顯。
2019年4月,一條新職業相關新聞讓已從事電競行業3年的陳紅強興奮——13個新職業信息即將向社會公布,其中包括電子競技營運師和電子競技員。“我從小喜歡玩電競,但母親覺得這是不務正業,這條信息公布后,她們能更好地理解我、認同我。”陳紅強現在已成為電競俱樂部主教練,時常活躍在各大全省性乃至全球性的電子競技大賽現場。
“隨著職業規范程度提高,產業發展勢頭快,從業者在從業期間會得到更多社會認同,職業成長空間擴大。作為電子競技員,退役后也有更多就業選擇。”王賢波說。
這74個新職業為什么會被列入人社部公示?“人社部從產業發展需求角度發布新職業,既是對新興職業的及時梳理,更有意于引導人才流向新興業態,推動產業變革升級。”孫俊華介紹,以國家發布的最新一批新職業為例,數字和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能源與環保等領域較多。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這種新興產業短期內人才缺口大。隨著制造業不斷向先進制造業、智能制造業升級,以及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和新消費市場形成,大量技術濃度高和迎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職業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新職業是社會發展的一面穿衣鏡。”孫俊華說,伴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提升,部份與養老、醫療相關職業的就業環境待優化。以醫療行業為例,國家不斷劃分與大夫護士等傳統職業外圍“打配合”的工種,先后發布健康照護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社群健康助理員等多個新職業,旨在于建立行業從業規范,提高養老和醫療領域的整體就業環境。
在訪談中記者發覺,新職業相關從業者即使能直觀感遭到來自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度在提高,但相關職業保障、人才供給、標準設置等方面的配套力度還亟需加大。
山東正在探求產業發展短缺的技能人才評價辦法,旨在于讓社會性人才培植有章可循。
“為推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水平與產業新發展需求相匹配,四川構建數字產業、新興職業技能人才評價技術資源快速響應機制。”江蘇省人社廳職業技能鑒別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省將完成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19個數字經濟類職業(工種)的行業評價規范和評價題庫建設。
上海市職業技能鑒別中心副校長周曉煒介紹,上海鼓勵涉及新職業的龍頭或規模以上企業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自主制訂理論試卷或技能項目,借此促進新興職業從業者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去年6月,上海在省內率先試點“一試兩證”政策,以華為公司(北京)為試點,從業者通過華為考試,可同時取得華為和人社部門備案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孫俊華曾對近兩年山東省大專專業調整情況進行剖析,他建議,人社部門在督查新興產業人才缺口時南京大學物理系就業前景怎樣,可細化到具體新職業的人才需求量和準入門檻,讓院校能更及時確切地應對人才缺口。據悉,還可聯合教育、經濟、統計等多部門建設市級就業大數據中心,通過大數據智能化協調就業供需矛盾。
新華商報·交匯點記者劉春唐穎
圖片來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