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總備考教學計劃
總備考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輪時間從3月上旬到4月下旬,長達5周,對單元知識進行系統備考、梳理。這一輪備考可以依循這樣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各知識塊的知識備考要交叉進行。依據《物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與訓練》,小學數學共分13個單元。前7個單元為熱學知識,接出來是光學和力學知識,各占2個單元,最后是熱學知識,共4個單元。假如備考時按其次序逐章備考,中學生事先曉得了次序,同時因為同一知識塊的單元知識置于一起,中學生常常會形成無趣的覺得。可以先講一部份熱學知識,插講一個光學單元初中物理知識點復習提綱,再將一部份熱學知識,再插一個力學的單元。第二個原則是先主再度。依據歷年高考試卷的剖析,高考涉及10個重點知識,在每年的考題中必考,但是所占的比列約60%。這10個重點知識分別為力的概念、平衡力、密度、壓強、反射定理、凸透鏡成像規律、比熱、串并串并聯電路特性、歐姆定理、電功率。它們共涉及7個單元,可以先備考這7個重點單元再備考其余次要單元。如先備考力、密度、壓強,壓強、機械、運動可以放到最后。由于中學生在備考之初,就會較認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疲勞。這時再備考其次的6個單元。這6個單元除了次要,并且相應地難度也較低初中物理知識點復習提綱,中學生常常比較容易渡過這一段時間,又不影響教學進度和學習療效。第三個原則是初中、初三的內容交叉進行,也無非是給中學生一個調節,強化新鮮感。
第二輪備考,從4月下旬到月底,即區水平測試之前,為時2周。這兩周以這時塊為單元進行備考,并穿插歷年的模擬卷的加強訓練。這主要是考慮到第一輪備考,盡管對13個單元都過了一遍,再因為第一輪耗時較長,許多知識容易遺忘。此外要把各單元知識適當綜合,以使中學生能較早接觸,適應水平測試題。由于水平測試題難度與高考接近,而第一輪備考,以基礎知識為主。所以中學生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次考試將直接影響到中學生補報志愿的問題。第四輪備考,從5月初到5月末,即結業考之前,長達3-4周。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放到一些中等題上。主要進行一些專題備考。同時因為一部份中學生結業考后要分流入學,采用分層教學。課后作業把10個重點知識再過一邊。
專題備考可以可以分成4類。第一類是題型專題,如:畫圖專題、計算專題等。第二類是難點問題專題,如:“故障剖析”、“歸納能力訓練”等。第三類是熱點問題專題,如:“電學實驗壓軸題”、“固體浮力推論題”、“液體浮力中的模型應用”等。第四類是弱點問題專題,如: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綜合應用,這部份知識難度不大,而且因為是初中的知識,又有一定的綜合性,所以中學生常常會有一定的困難。
這4類專題備考可以交叉進行,視中學生情況而定。對于不同層次的中學生可以有所抉擇。
例如畫圖和估算專題,這種題目對于基礎好的朋友太簡單了可以不用,但對于基礎差的中學生,尤其是基礎很差的中學生,這部份題目直接關系到他是否能及格,是否能結業。所以要花大力氣,保證這類專題的備考。對于這部份中學生還有一個備考重點是歷年的結業考試題的加強訓練。專題備考和歷年的結業考試題交叉進行。教學時,前半節課講解,后半節課中學生獨立練習,課后批閱之后,對每位人進行某些補習,獨立訂正,直至全部通過合格為止。之后讓她們再來做一份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