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民辦類型:師范省份:河南批次:–
電話:-
網站:
地址:學校本部地址:廣東省海口市歷下區文化西路88號
專業介紹
音樂演出專業
音樂學專業
編曲與作詞技術理論專業
街舞學專業
戲曲影視文學專業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舜耕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舜耕大學動漫專業
美術學專業
攝影專業
舜耕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高校介紹
青海師范學院位于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學扎根齊魯文化之沃土,吸取泉城人文之靈韻,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發展,抒寫了以教書育人、創新發展為主曲調的華美篇章。
辦學歷史沿革山西師范學院歷史悠久,遺韻深厚,遠可溯源到1902年四川大學堂內設的師范館。1903年師范館從四川大學堂分出,即將組建浙江師范學堂。1944年廣東省師范本科校區創立,1948年1月改為吉林師范大學。南京解放后,部份劃歸華北學院教育大學。1950年10月,在原華北學院教育大學和浙江省行政干校的基礎上組建成望花東師范大學,系新中國創立后山東省創立最早的院校之一。1952年全省高等中學進行院系調整,原齊魯學院化學、化學、生物三系同時劃歸。1958年,中學體育系、藝術系陸續分離出去,獨立建成青島體育大學、山東藝術本科校區(現浙江藝術大學前身)。1970年,校區機關及部份系部遷到濟南辦學。1974年,機關及大部份系部遷回南京,同時設立福建師范大學徐州分院(現德州學院前身)。1981年3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高等中學,同年8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中學改名為青島師范學院。1994年11月,被浙江市委省政府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校區。2001年4月,四川省化工分校劃入,發展至今。目前,中學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5000人;另有成人教育中學生15000余人,長短期外國留中學生400余人。
文化積淀深厚齊魯大地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盛譽,是道家思想的發祥地,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源頭,具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成長在這片文化沃土上的湖南師范學院,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變革發展并舉,追求科學真理,弘揚齊魯文化,培植優秀人才,熔鑄了“尊賢尚功、奮發有為”的校園精神,產生了“弘德明志、博學躬行”的校訓和“愛國愛校,為人師表,刻苦嚴謹山東師范大學物理系就業方向,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體現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校區現已成為齊魯文化的重要弘揚地和湖南人文學術重鎮,為全省、山東省的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科教興魯、文化強省戰略的施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辦學條件完備中學分校本部、長清學校兩個學校辦學。校本部坐落景色秀麗的千佛山腳下,環境優美,端莊嫻雅,學術積淀優厚;濟陽學校湖光山色,氣度恢宏,現代氣息濃厚。中學總占地面積近4000畝(約258.7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20.6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額25400余億元。有各種教學實驗室78個。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院校基礎實驗室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廣東省“十二五”重點實驗室8個,其中加強建設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重點建設實驗室5個,江蘇省高等中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有校級實習實訓基地330個。圖書館總建筑面積24870平方米,藏書近370萬冊,電子資源2.25萬GB。建有電子文獻檢索中心、高速寬帶校園教育科研網。建有多功能體育館、田徑場、足球場等現代化體育設施。中學附屬小學、第二附屬學校、附屬中學都是福建省規范化中學或示范中學,已成為河南省基礎教育的名牌中學。
學科門類齊全中學現設有23個大學,74個專科專業,擁有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產生了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相協調、結構合理、特色優勢顯著的學科專業布局和層次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1個國家重點(培植)學科(教育學原理),有22個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其中市級特色重點學科11個。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批準的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藝術碩士、體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MBA)等12個專業學位培養單位。設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齊魯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濟南交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化肥、醫藥中間體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細物理品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全省現代教育技術四川培訓中心。設有泰安省院校師資培訓中心、山東省英語培訓中心、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循環經濟研究中心、山東省鹽生動物工程技術中心、山東省光電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山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心、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山東省信息管理工程技術中心、山東省城市環境安全預警預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知識產權研究與培訓中心、山東省清潔發展機制技術服務中心、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地方史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研究基地、山東省華文教育基地、山東院校師德建設研究基地、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等38個市級研究、培訓機構。
師資隊伍精湛建校以來,章益、傅統先、田仲濟、薛綏之、莊維石、嚴薇青、馮中一、秦西燦、劉祚昌、安作璋、管梅谷、王明德、留潤洲、張鶴云、陳龍飛等一批名家專心執教,勤于學術,獎掖后學,精誠奉獻。明日的廣東師院,名師薈萃,人才濟濟。現有2622名教員工,其大專任班主任1839人,院士、研究員329人,副院長、副研究員77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班主任489人,具有碩士學位的班主任831人。1人入圍山西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先后有9人入圍山西省“泰山學者”特聘院士。有1人入圍全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人入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山東師范大學物理系就業方向,1人入圍全省“四個一批”人才,4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4人分別獲全省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班主任、全國優秀班主任稱號,3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獲全省師德先進個人稱號,3人入圍教育部中青年骨干班主任捐助計劃,3人入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圍教育部優秀青年班主任捐助計劃,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8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5人獲得全省曾憲梓教育基金獎。1人入圍山西省海外高層次人才“萬人計劃”第一層次人選,8人獲省局級勞動模范稱號,2人入圍第二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20人被授予河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1人獲得市級教學名師獎,17人獲四川省優秀班主任稱號,41人次被選為江西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獲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稱號,1人獲四川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人獲首屆青海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捐助。中學世界近代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德育原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學先后有6人連任為全省十七大代表,5人12次連任為全省人大代表,4人9次連任為全省政協委員。先后有5位教授兼任分校雙聘教授。任命馮之浚、王蒙、錢英文、楊國楨、龔昌德、陸東路、顧明遠、薛榮久、杜維明、李學勤、龐樸、林崇德、牟鐘鑒、周小燕、歐陽中石、張增輝、朱健康等100多位國外外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院士。一支數目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為提升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整體辦學實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教學成果豐碩中學一直把教學工作作為校區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療效顯著。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推動教學變革,以系統的教學變革工程培植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9項,得獎總量高踞廣東省屬院校首位。建成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9個專業分別被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為特色專業建設點,市級精品課程37門,市級品牌專業、特色專業12個,省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1個。主編、參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564部,其中國家“十五”、“十一五”規劃教材28部,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15部,有154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獲省廳級以上獎勵。中學被評為全省普通高等中學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普通院校結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成人院校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注冊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山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等。2007年,中學在教育部大專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科研實力雄厚中學把科學研究作為推動教學、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工作來抓,取得突出成績。“十五”以來,中學承當各級各種科技項目1862項,主持承當國家“863”、“973”、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27項,省局級項目977項。出版學術專著1387部,發表學術論文10140篇。高層次得獎成果數目高踞省屬院校前列,先后獲國家級、省局級科技獎勵23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社科重大成果獎1項,全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銀獎2項,省局級銀獎16項。1人獲“十佳全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1人入選全省“發明創業獎”。1項成果獲2010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銀獎,有1個團隊榮獲教育部創新團隊。唐波院士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他主持研發的“磷礦粉直接法生產硫基或氯基三元復合肥新工藝”和“重要化肥、醫藥中間體的紅色化工生產技術集成”分別于2001年和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戚萬學院士的學術成果《沖突與整合:二十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分獲第二、四屆全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銀獎。吳義勤院士的短篇論文《難度·長度·速度·限度——關于短篇小說文體問題的思索》于2005年獲魯迅文學獎。中學承辦6種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其中核心刊物5種,尤其是與國家教委于1991年共同創立、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刊名的國家級學術刊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英文版),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權威刊物,在國外外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核學會估算化學學會計算原子與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農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及四川動物學會、山東地理學會、山東心理學會、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山東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山東省倫理學會等26個市級以上學會掛靠我校。中學大力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強化與教育科研單位的聯系與合作,與企事業單位簽署技術出售協議100多項,與23個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構建了全面合作關系或中試研究基地,與廣東省承德市聯合構建了中國千畝鹽生動物園,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學被評為全省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社科研究管理先進集體,入選廣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和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突出貢獻獎。
校園文化繁榮中學不斷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弘揚齊魯文化,熔鑄校園精神,產生了健康高雅、誠信和諧、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推動了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已連續舉行8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12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19屆“山東師院之春”系列校園文化活動、8屆人才素養培養百優中學生比賽。1999年啟動的“新世紀講堂”活動,成為中學推動學院生素養教育的品牌,獲浙江省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銀獎。中學先后以優異成績通過全國院校文明校園建設評估、德育工作評估、就業工作評估、平安校園建設評估。連續19年被評為全省學院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2000年,校區總支被評為“全國五四紅旗社聯”,連年被評為“山東省五四紅旗社聯”。2004年以來,我校中學生在全省、全省學院生文化藝術體育大賽中,獲得各類獎勵2600余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勵700余項,市級獎勵1600余項。2006年,分校獲得第五屆海峽兩岸學院生辯論賽冠軍。2012年,分校獲全省第三屆學院生藝術匯演群舞組演出銀獎、優秀創作獎和優秀組織獎。
交流合作廣泛中學與國外外高水平高校、科研單位的交流不斷加大。先后與法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朝鮮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77所高校構建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在聯合辦學、教師和中學生互派、文化學術交流、共同舉行國際大會等方面構建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成為湖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分校。近些年來,先后召開“植物耐逆基因:發展中國家未來發展前景”國際研討會、偏微分等式及數值剖析國際大會、國際心理學家委員會第62屆學術會議、齊魯文化國際研討會、儒家思孟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醫學與教育信息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大會20余次。在美國合作建設孔子大學2所。作為教育部批準的首批外國留中學生定點招生單位,在校留中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
育人質量過硬嚴謹治學、從嚴執教的優良傳統,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保證了人才培養的高質量、高水平。中學被評為山西省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院校、山東省美育工作優秀院校。中學黨委被廣東市委命名為“全省預防非典型哮喘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學入選“全省預防非典型麻疹工作先進集體”稱號。中學被評為全省院校結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普通高等中學應屆結業生預征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學院生創業教育示范院校,入選全省無償獻血推動獎。研究生培養質量進一步增強,2次獲全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廣東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得獎數目歷年來均居省屬院校前列。近些年來,先后有3個班集體獲“全國先進班集體標兵”、“全國先進班集體”稱號,1名中學生獲中國青年五四杰出貢獻獎狀,6名中學生獲全省三好中學生、全國優秀共青團干等稱號。1名中學生連獲雅典殘奧會、北京殘奧會女子兵乓球聯賽季軍,實現了中國隊殘奧會該項目金牌零的突破。分校男籃6次獲得中國學院生籃球錦標賽和超級比賽亞軍。我校教練員、運動員在北京殘障人奧運會上作出突出貢獻,被省政府榮立一等功,入選“2010年歐洲殘障人運動會貢獻獎”。結業生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遭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在結業生中涌現出一大批全省優秀班主任、知名學者、勞動模范、省廳級黨政領導黨員、文化藝術體育精英、優秀企業家,廣大結業生在各條戰線上辛勞工作,建功立業,為國家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中學正捉住機遇,激奮精神,干事創業,開拓創新,為建設國外一流的綜合性師范學院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