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快慢描寫-速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速度的定義,能寫出速度的公式、符號和單位。
2.了解速度的特點,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對物體運動速度的探索,用比率法定義了速度的數學量。
【情緒心態、價值觀和目標】
1、引導中學生敢于探索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
2、培養中學生積極與人合作的精神,同時提高中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2.教學重、難
【鑰匙】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化學意義和區別。
【困難】
有了limit的思想,瞬時速度由平均速度推導出來。
三、教學用品
多媒體講義
4. 教學過程
鏈接一:導出新課程
班主任提問:為了描述物體的運動,我們已經進行了兩節課的探索,學習了幾個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 請上去回答哪些基本概念。
中學生回答:粒子,參照系; 時間、力矩、位移和距離。
班主任指導:當物體做直線運動時,我們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移。 由于在坐標系中,某一時刻t1對應的點x1代表物體在該時刻的位置運動的快慢知識點,而另一時刻t2對應的點x2代表物體在t2時刻的位置,所以用△x=x2 =x1 來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變化量。
班主任又問:是不是物體位移越大,運動越快?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上去學習一下明日內容-速度中關于移動速度的描述。
第二節:新課教學
(1)構建速度概念
班主任給出了表中不同物體的運動:
分析桌子上物體的運動,比較A和B,誰運動得更快,為什么。 比較 C 和 D,誰移動得更快,為什么。
總結:有兩種方法可以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1、一種是比較相同位移下使用的時間長短,時間短的物體移動速度快,時間長的物體移動速度慢;
2、另一種是比較相同時間條件下位移的大小。 位移越大的物體移動得越快,而位移越小的物體移動得越慢。
班主任又問:B和C誰走得快運動的快慢知識點,怎么比較?
班主任總結:運動的快慢與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位移有關。 位移與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可以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也就是速度。
1、定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數學量,等于位移△x發生的時間△t的比值。
2、定義公式:
3、單位: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決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為米每秒,符號為m/s,常用單位為km/h。
4、矢量:速度是一個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數學量,即矢量。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推進速度的概念
進一步了解:同事在中學也學過速度。 當時是距離與時間的比值。 中學時的待遇僅限于當時朋友的接納。 雖然在中學的時候,只是雙向直線運動,距離正好等于排量。這輛車的大小和中學的速度是一樣的。
(三)鞏固提升
實際應用:一輛車在直路上行駛,假設在第1秒通過了5m的距離,在第2秒和第3秒分別通過了20m的距離,在第4秒通過了15m的距離。 試著找出車輛在前 2s 的平均速度和這 4s 的總平均速度。
環節三:課外拓展
課后,你思考速度與速度的關系。
5.黑板設計
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