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班主任,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省中,寫教學反省須要注意什么格式呢?下邊是小編為你們搜集的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供你們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須要的同事。
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1
關于《向心力》這節課,我上了一堂公開課。我本著給中學生講簡單,便于中學生理解和把握的原則。
為此,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備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緊接著出一道思索題,即上一節的第四題,情境引出:兩艘快艇的向心加速度是如何形成的?這節課就來學習與這個問題息息相關的知識—向心力;展開新課,向心力概念→矢量性(大小和方向)→向心力來源→用圓柱擺實驗簡略驗證向心力公式。
原本還設計了變速圓周運動和通常曲線運動的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不足,但考慮到中學生對向心力是療效力這一難點的透徹理解,這點須要的時間比較多,就沒有把設計的都講完。從第二節課的情況看,中學生的把握情況良好。其實,還有眾多值得我反省的地方:
1、過高評價中學生。
設計教學環節時,有些我預設覺得簡單的問題在中學生看來,不能很快到位的理解,這也是這堂課沒按設計講完的一個誘因。
2、關于向心力是療效力。
為了增加難度,我先引用了中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動力和阻力是療效力,粉筆頭做豎直上拋運動時,重力是阻力;粉筆頭豎直下落時,重力是動力。當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想要實現這些療效,要有指向圓心的力。其它力的合力提供這些療效,這么這種力的合力就是向心力,因而向心力是效果力;這點處理我個人比較滿意。其實似乎存在不妥之處,愿與你們共同討論。
3、圖畫的有些小。
圖畫的大點,受力剖析會更直觀。
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2
【設計思想】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啟示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創造以“學生為主體,班主任為主導”的教學環境,使中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任務,改變我們常年存在的班主任在臺上講,中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充分發揮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中學生主動發覺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剖析】
教材先通過實例讓中學生從運動和力的角度進行剖析,剖析物體的受力特點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不足,因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中學生感受和理解。教材接著從理論的角度,依據牛頓第二定理,推導入向心力的物理表達式。以后,為了讓中學生對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中設計了驗證性實驗:用圓柱擺簡略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通過圓柱擺實驗,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使中學生倍感科學就在身邊,對科學形成親切感。
本節還有一點與過去不同,那就是在討論完勻速圓周運動后討論了變速圓周運動和通常曲線運動。這塊內容的補充,除了為剖析物體在曲線最低點、最高點的受力剖析和運動情況提供了理論根據,并且為中學生提供了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從特殊到通常。
這部份知識的學習,可以為萬有引力和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等內容做好必要的打算。其實,學習完這一節以后,學校里所有的運動方式都學習完畢了,因而可以讓中學生在更寬廣的角度理解運動和力的關系。
【學情剖析】
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中學生早已曉得了曲線運動的條件,學習了處理曲線運動的重要方式──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還借助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研究了平拋運動。接著引入角速率、線速率、周期、轉速等化學量描述了勻速圓周運動的'規律。這種知識的學習,為中學生學習向心力做好了知識上的打算。
因為向心力是一種中學生倍感陌生的力,而初二中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還不是很強,所以須要在教學中通過實例、實驗,使中學生對向心力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智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曉得哪些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種療效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準確涵義,并能拿來進行簡單的估算。
(3)曉得變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個分力,曉得合外力的作用療效。
2.過程與技巧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中學生理解其概念。并把握處理問題的通常方式:提出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的過程中,感受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3)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通常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中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通常的思維方式。并學會用運動和力的觀點剖析、解決問題。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1)經歷從特殊到通常的研究過程,培養中學生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實例、實驗緊密聯系生活,拉近科學與中學生的距離,使中學生倍感科學就在身邊,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構建。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拿來進行估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率的方向,不改變速率的大小。
2.教學難點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構建。
(2)理解向心力只改變速率的方向,不改變速率的大小。
【教學策略與手段】
向心力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內容,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剖析時,常常不清楚運動過程中哪些力提供向心力,這說明中學生對向心力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刻、全面。為了突破難點,班主任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迸發中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中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創設情景→發現問題→進行推測→理論推論→實驗驗證→得出推論→指導實踐。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視頻、演示實驗、故事述說,以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活躍課堂氛圍,因而充分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落實教學目標。
【課前打算】
1.實驗儀器:帶細繩的鋼球(二人一個),鐵架臺,鋼球一個,細繩一條,刻度尺,方形瓶塞,秒表,物塊,方形瓶塞。
2.視頻:單車拐彎,景區的椅子。
3.制做PPT。
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3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向心力,在上面中學生早已學習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達式,本節課只講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按照向心加速度的定義和牛頓第二定理可以很輕松的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數學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圓心,這個指向圓心的合力稱為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對于向心力的表達式可以直接由牛頓第二定理得出。
所以本節的重心是置于向心力的來源,向心力的來源知識是前面所提內容的綜合應用,向心力是一個不易理解、比較具象的概念,是按力的作用療效命名的,與念書期學的重力、彈力不一樣,為了讓中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個概念,要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親身體驗。
我在課堂上先是讓中學生動手做些小實驗,例如我給每位小組發一根繩子,之后讓她們找橡皮擦或鑰匙扣綁在繩上,一端用手拉著繩子讓小物體在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體會手收到的拉力,之后改變轉動的快慢和繩子的長短,對比手在不憐憫況下遭到的拉力大小,再握住手。觀察聽到的現象。在中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老師再通過在黑板上畫圖對物體進行受力剖析,討論向心力的來源,之后在黑板上給我多種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情境,例如轉動的圓盤上的物體、在圓筒內壁的物體隨圓筒一起勻速轉動……。,讓中學生分組討論向心力的來源。
最后通過圓柱擺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滲透涉及向心力的具體估算的方式。
【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相關文章:
向心力高中數學教學反省06-09
人教版小學數學公開課《向心力》優秀教學設計附課后教學反省11-10
中學數學教學反省11-23
初小學數學教學反省11-17
中學數學優秀教學反省01-16
中學數學功率教學反省10-27
中學數學整體教學反省10-27
中學數學《功》教學反省10-28
中學數學教育教學反省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