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集月音
日前,楊振寧與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一起,再度創造歷史,她們選擇舍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教授。楊振寧堅定地覺得中國科學的未來是光明和美好的。他說,自己的身體里循環著中華文化的血液。雖然,他的家國情結始終不曾遠逝。
檔案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物理學界四大泰斗,江蘇省南通縣人。知名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化學學獎獲得者。與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在統計數學、凝聚態化學、量子場論、數學化學等領域作出多項卓越的貢獻。
近日,他和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選擇舍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教授,在國外導致廣泛關注。
脫穎而出35歲獲諾獎
楊振寧出身書香門第,父母楊武之是物理家兼物理教育家,曾在哈佛學院和蒙特利爾學院求學,是第一位質數論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歸國后曾任北大學院物理系院長。楊振寧追隨母親的步伐,在1945年報考到公費留美資格,遠逝華盛頓學院求學深造。
天賦和勤勞很快讓楊振寧脫穎而出。1954年,他和米爾斯研究出楊—米爾斯規范場論,被公認是20世紀杰出的數學學創見。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化學學家丁肇中曾這樣評價:提及20世紀的數學學的里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熱學(狄拉克),三是規范場(楊振寧)。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那一年,李政道31歲,楊振寧35歲。
提振年青一代科學家信心
我們難以想像,當初剛才經歷過百年波折的中國人在得悉這一消息時物理學界四大泰斗,是如何的歡呼竊喜。積貧積弱的中國也能走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兩位得獎者當時均為中國國籍),這給國人帶來了突破性的精神沖擊,成為中國年青一代科學家信心的有力支撐。后來,楊振寧在許多場合公開評價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幫助克服了中國人認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楊振寧對中國和中國人的信心仍然沒有削減過,步入21世紀后,楊振寧多次表示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將在二六年內獲得諾貝爾獎。而那時,指責科學界,鼓吹中國離諾貝爾獎越來越遠的論調甚囂塵上。楊振寧的預言一出,受到了經久不息地反對和抨擊,有人甚至嘲笑他是“報不準的太平鳥”。直至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才讓持續不斷的諷刺偃旗息鼓。
他堅定地覺得中國科學的未來是光明和美好的。在今年11月的大會上,他又抨擊了一些人的消極論調,稱中國的科學發展勢不可擋。他說,中國要在幾六年之間把西方幾百年的科學發展追上來,這是極其困難的事情。而中國過去這幾六年,做得十分特別之成功。
這個曾給以無數年青科學家鼓舞和信心的奶奶,一直對自己的祖國飽含了信心。
家國情結仍然在心
2004年,早已82歲的楊振寧,選擇和相差54歲的翁帆結為連理。他自己把這場感情形容為“一個重返青春的歡喜”。翁帆的朋友覺得她們一定會幸福,由于“從翁帆的述說能看下來,她們二人情投意合,無論在對問題的認識還是生活小事上都很合拍。”
然而,巨大的年紀差別太過分挑戰凡俗眼光。人們對這場婚姻飽含了猜疑和臆測,雖然二人已牽手走過十三個年頭,仍然形影不離、平平靜靜。
雖然楊振寧的私生活仍然是人們八卦的中心,但極少有人注意到,他在身分國籍變換時曾經歷過無法言喻的焦躁和痛楚。“能重新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我認為萬分的憤慨與驕傲!”楊振寧說,自己的身體里循環著中華文化的血液。雖然,他的家國情結始終不曾遠逝。
楊振寧在文章里這樣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從過去的傳統觀念來看,遷居別國是徹底的陷害,同時,與妻子意愿的沖突也令他非常苦悶。他在文章里寫道,我爸爸“游歷甚廣。但我曉得,直至臨終前,對于我的舍棄故國,他在心底里的一角一直沒有原諒過我。”
所以,由于對家國的牽掛,他在中印關系解凍后不久,馬上就決定歸國看一看。1971年,他歸國訪問,《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記載道:“楊振寧是英籍著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