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85年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研究所
1993年被第三世界科技大學評選為首批參加協會計劃的優秀中心
1997年10月,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確定為第一批基地式試點研究院
1998年8月被列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十二家試點單位之一
2002年2月,依托理論化學研究所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跨學科理論研究中心
2004年11月,入選中國科學院四個國際現場評估機構之一
2004年12月被批準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三世界科技大學獎學金學者培訓基地
2005年,第一屆國際咨詢委員會成立
2005年、2015年被評為省優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6年成立歐洲第一家卡維理理論化學研究所
2008年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論化學前沿重點實驗室
2011年,理論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籌)
2016年成立彭煥武理論化學創新研究中心
2019年,榮獲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歷任校長
彭煥武
任職時間:1978年-1983年
周光召
任職時間:1983年-1990年
郝柏林
任職時間:1990年-1994年
蘇兆兵
任職時間:1994年-1998年
歐陽仲燦
任職時間:1998年-2007年
吳岳良
任職時間:2007年-2012年
鄒秉松
任職時間:2012年-2017年
蔡榮根
任職期限:2017年-
一、總體戰略目標
理論化學研究所聯合國外理論化學工作者,建立了從事理論化學最基本核心問題研究、不斷輸送優秀人才的“基礎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平臺”。國家,并注重跨學科理論的發展。 努力把理論化學研究所建設成為國際認可、國內同行認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理論化學中心。
2. 辦公政策
“開放、流動、競爭、聯盟”向國內外理論化學界開放。 保持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隊伍,團結全省理論化學工作者,在理論化學各主要研究方向開展創造性的前沿基礎研究,參與國際競爭。
3. 簡明六大研究方向
理論化學研究所步入知識創新試點工程基地以來,以探索自然物質結構和運動基本規律,做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為目標,進一步錘煉了學科方向,產生了六項研究成果方向。 研究領域涉及物質起源及基本成分、宇宙起源與演化、生命起源與演化等。
●量子場論和物質微觀結構理論:重點研究標準模型中尚未解決的粒子化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電弱對稱性破缺機制、CP破壞和費米子質量起源等; 以及粒子數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色限域問題、晶格規范理論、重味化學、中微子化學、強子結構與性質、超高能碰撞等,非常關注各種超對稱理論和模型、大統一模型、兩個或多個希格斯模型、風味對稱規范模型等。與實驗緊密結合,以實驗為基礎,探索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理論、新模型和新數學概念。 利用和發展量子場論、群論、數學化學、計算化學等理論化學方法,開展粒子化學前沿相關的量子場論研究。 據悉,它非常重視與其他學科的交叉,例如:粒子天體化學、粒子宇宙學和粒子核化學。 總體目標是促進人類對物質世界結構和基本規律的認識,發展相關理論化學方法,促進各相關學科的發展。
●弦理論和宇觀結構理論:量子場論尺度論。 研究內容包括:1)量子場論的一般理論和技術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如非微擾方法、共形場論、拓撲場論等特殊場論研究、場論的大尺度幾何性質、并行場論等關系等; 2)超弦理論作為所有力(包括量子引力)的自洽統一理論的一般研究,超弦理論在QCD估計和RHIC化學等現象學領域的可能應用研究; 3)非交換幾何、鏡面對稱等量子場論尺度論相關物理結構和問題的研究; 4)與聚合化學及其他長期存在的化學方向相關的量子場論方法的應用研究等。
●引力理論和天體宇宙學研究:引力是自然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作為引力的描述,廣義相對論在宇宙學和天體化學的應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在小到毫米、大到太陽系的尺度上都經過了嚴格的檢驗。 但廣義相對論是否適用于更小和更大的尺度是一個基本問題。 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熱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 構建量子引力理論仍然是理論化學的巨大挑戰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宇宙學進入了精準時代,即黃金時代。 現在所有的觀察都指向一個和諧的模型:暴脹模型⊕熱大爆燃模型⊕暗物質⊕暗能量。 引力的全息本質、黑洞化學、量子引力理論、相對論天體化學、引力波理論、引力理論的精確檢驗、暴脹模型、暗物質、暗能量、宇宙大尺度結構是目前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課題。
●凝聚態理論:復雜性和多樣性是多體微觀量子世界的基本特征,對其規律性的探索是凝聚態物質論研究的核心。 該領域的每一次突破,如能帶理論的構建、超導BCS理論等,都對人類對量子多體化學本身和微觀世界的認識形成深刻影響,其成果交叉滲透到其他領域。化學及語言、化學、材料、信息、計算機等眾多學科。 近年來,在陶瓷材料、半導體異質結等低維固體材料中發現的大量反常化學現象呼喚著新的電子理論的誕生。 對這一新物理現象的研究是理論化學研究所聚合化學理論研究人員的中心任務。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霍爾效應、高溫超導、巨磁阻等強關聯體系的化學機理、量子液體和量子臨界現象。 一些新穎的量子系統,如光條紋中的冷原子系統、基于系統拓撲不變性的量子估計等。量子多體理論技術,特別是數值計算方法的探索和應用。 估計方法包括密度矩陣重正化群、量子蒙特卡羅估計、從頭計算等。研究介觀(甚至更小尺度)系統中自旋、光子或中性原子的相干性、相關性、漲落、耗散和輸運。
●非線性科學與理論生物化學與生物信息學:團隊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生物化學與生物信息學、臨界現象、液體統計數學、載玻片理論及其在交叉科學中的應用。 近年來,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四個主題:1)生物信息學、形式統計技術和語言學技術應用于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 2)分子和細胞生物系統的統計數學,包括單分子和生物膜的彈性熱學,以及生物網絡特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3)相變和臨界現象理論、液體統計數學和玻璃動力學。 4) 有限連通載體玻璃系統理論及其在信息科學和優化問題中的應用。 這些研究將有助于理解個體之間簡單、基本的相互作用如何導致自然界豐富的多樣性。
●量子化學與量子信息:量子化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近兩六年的研究已經表明了量子概念在信息科學中的核心作用,量子信息學也由此誕生。 該方向側重于量子信息的數學基礎。 研究工作以量子探測、量子開放系統、量子熱力學和宏觀量子現象(玻色-愛因斯坦收斂和超導量子比特)為基礎,在量子信息化學和量子信息方案的實現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工作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力爭為未來量子器件、量子態操控、納米機器等潛在技術的發展提出新概念、新思路。 在指出理論研究的同時,緊密聯系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化學實驗,進一步發展處理強場(如半經典場)中原子、分子和人工結構運動的理論技術。理論和量子混沌)。 我們的研究還涉及與量子熱結構相關的物理化學問題。
4、現有規模
理論化學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65人(其中外籍人員2人),退休人員42人,博士后27人(其中外籍人員6人),研究生151人(其中中學生4人)。 人員中,科研人員37人,其中研究員28人,副研究員9人。 研究所設有兩個研究實驗室。 第一研究室從事粒子化學與場論、引力與宇宙學、數學化學等研究。第二研究室從事非平衡統計數學、凝聚態理論、非線性科學、計算數學、理論生物化學、量子化學與量子信息、核理論研究。
理論化學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已授予博士學位370余人、碩士學位120余人。 每年招收博士生約70名,碩士生約50名。 1984年在我國率先建立博士后流動站,每年在站博士后流動站30人左右。 2005年、2015年被評為省優秀博士后流動站。
五、學術保障機構
學術委員會:理論化學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學術委員會,旨在加強學術指導,促進各學科的發展和相互滲透,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對研究所發展戰略的咨詢作用。 是研究所發展的戰略研究機構之一。 1.為委托人的戰略決策提供建議。 學術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了解研究所科研現狀,結合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國情,對理論化學各學科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國際顧問委員會:2005年,理論化學研究所成立了國際顧問委員會,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主席,多位世界一流科學家擔任成員。 委員會定期在理論研究所召開會議,從研究人員的科研和教學情況、研究所的評價和評估方法、研究所的結構模式、研究所的發展方向等方面對研究所進行全面評估。科研發展等,結合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的研究水平,基于研發模式和我所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發揮理論在國際上的作用。
六、學術交流
經開放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批準,每年有來自省內近40所高校和十幾家科研院所的100余名嘉賓與開放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進行聯合研究。 每年舉辦20余場早餐研討會,開展百余場各研究領域專題學術報告,舉辦特色鮮明的前沿科學峰會和跨學科峰會。 在國際合作方面,每晚都會召開多場國際會議。 我們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晨興中心共同主辦了超弦國際會議,國外參會人員達350人。 在中間訪問方面,理論所多次接待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訪,2006年還兩次接待美國國務卿科技顧問來訪。 這樣的活動促進了更多的科研人員參與學術交流,同時也讓更多的青年中學生了解了國際國內科學前沿的發展趨勢,為研究所的發展乃至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省內理論化學。
七、獎項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上獎勵7項,科學院(省局級)獎勵14項。 據悉,2人獲“兩彈一星”國家功績獎,4人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成果獎1人,進步獎3人)、國際ISI經典引文獎和許多其他個人獎項。
附:國家獎
序列號
優勝者
獎項名稱及年份
1
彭煥武、周光召
“兩彈一星”功績(1999)
2
何祚修、戴元本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2年)
3
周光召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9)
4
郝柏林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3年)
5
歐陽中燦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9)
6
周光召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年)
7
吳岳良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5年)
8
孫長璞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8)
9
蔡榮根等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
八、發表論文
研究所成立以來,發表科研論文2600余篇,中英文書籍25部,主編選集20余部; 目前每年發表國際高水平SCI論文130余篇。
九、研究所戰略發展目標
結合國家和中科院年度發展規劃,理論化學研究所擬實施以下三步走發展目標:
1、聯合國外理論化學工作者,聚焦我國理論化學研究的戰略需求,成為我國理論化學研究領域代表國家水平的“基礎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平臺”我國重視跨學科理論研究。 涌現一批高質量知名論文,形成一支實力雄厚、創新型的科研隊伍。 人均SCI論文數量將躋身世界前列,高影響因子論文數量將接近或趕上世界一流研究機構(臺灣研究院、丹麥玻爾研究所等)研究所等)。
2、將理論化學研究所建設成為國際認可、國內同行認可的“國家理論化學中心”。 有較大影響力、能帶動學科發展的重要論文、國際公認的重要成果及相應的國際知名學者。
3、將理論化學研究所建設成為具有突破性成果和世界一流科學家的“世界一流研究所”,引導世界某些領域學術發展方向。 進一步內涵“粒子化學、天體化學與宇宙學”和“統計數學及相關交叉學科基礎研究”等幾個重要發展方向,將成為理論化學研究所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