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數學教材近十年來也發生了變化。 文章對作者對不同版本數學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關鍵詞] 新教材教學內容
[CLC 編號] G633.7 [文件識別碼] A [貨號] 1674-6058 (2016) 02-0057
筆者從事中學數學教學15年,經歷了三套中學數學教材改革,而第三套更是讓人享受上課的一種樂趣。
一、新舊教材概述
第一套教材(2001年3月第一版,人民教育版):知識結構合理,順序恰當,但內容過于詳細、復雜,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 第二套教材(2006年3月第3版,人民教育版):內容比較簡單,沒有指出知識結構和順序的嚴密性,比如把電和磁放在熱后面,用力相關等電學、磁學教學中的知識,而力的基礎知識還沒有學好,不利于教學。 其實驗探究內容設計上也存在一些不適合農村中學生探索和學習的地方; 第三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教育版):集中了以上兩套教材的優點,教與學都非常令人滿意。 簡單的。
二、新教材的特點
1、教學內容組織合理
新教材的編排從運動、聲音、熱、光等常見、易學的化學現象,到熱的基本概念和規律,再到高度概括的電、能源基礎知識。具體概括。 深入,先易后難的認知規律。 現在教材的“章節”較小,知識點很少,兩周左右就換一章新的內容。 初學者不僅有新鮮感,而且可以輕松掌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創造結構,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學習信心。
2.活潑開朗,簡潔溫柔,圖文豐富
新教材用一些生動有趣的現象、故事、實驗來介紹話題、解釋概念,能夠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概念和規律的描述簡潔、溫和,不太嚴格,易于理解。 大量動畫風格的插圖有利于中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有的以圖代文字,寓教于樂。 現行教材通常按以下順序排列,即:(1)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哪些到了”。這種安排比較靈活,不像往年那么死板。
3、體現中學生是學習主體
從《致朋友》、《緒論》,到各章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數學動腦學》、《你學到了什么》,教材總是試圖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使中在校學生多動腦、多說話,特別是在“數學動腦學”的內容設計上,達到“精”、“簡”、“新”的療效; ,每一題日題都不是很復雜,強調的是答題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教材中知識點的實際應用; “新”,很多提問日都是國外近兩兩年發生的新事。 幫助中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主動的學習狀態。
4、教材難度大幅增加,使中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簡單的數學問題
新教材在處理某些知識時只要求“知其然”,不一定要求“知其所以然”。 估算題明顯減少了,難度也增加了。 要找到的數學量并不是很復雜。 很多問題可以直接用正則公式解決,這并不像以前那么令人驚訝; 原子能的知識減少了,教材也變緊了。 適應素養教育的需要,知識體系日趨完善。 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了,知識面卻拓寬了。
5、增加化學實驗的教學作用
現行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應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 為此,教材中的各種實驗和實驗練習大幅增加,實驗推演讓中學生自己總結。 感性知識的積累有利于具體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中學生養成尊重事實、勤于做事、科學做事的好習慣。
6.注重簡單實驗的設計和開發
新版教材《想一想,做一做》取材于現實生活。 操作簡單,中學生愿意做,中學生很容易接受課本上的知識點。 這將有助于中學生準備考試并鞏固所學知識。
3、新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化學只在八年級開設,每周三節課,九年級每周四節課。 按20周計算,一個學期預計有60-80課時。 除去考試和活動獎勵,減去10課時,大約還有50-60課時。 ,如果一學期完成六章,每章平均需要6-7課時,按照新課標完成規定的內容不成問題,而且很容易。 按照舊版教材,大部分內容是一節課,講授兩節課。 按照正常課時完成教學內容比較困難,但教學效果卻不太好。 例如,2006年3月第三版教材《密度與社會生活》第一課用300多個字介紹了密度知識與人們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 在講《密度與氣溫》時,我通過思考和演示,解釋了風的產生和風力的利用,并說明只有氣溫才能改變物質的密度。 隨后,通過估算1k水的體積如何結冰,其體積如何變化,解釋了南方自來水管凍傷的原因,解釋了水的異常膨脹,不符合“熱脹冷縮”的規律與寒冷”。 那么到“密度與材質識別”,想一想:你能用密度知識來識別銅牌是由哪種金屬制成的嗎? 隨后通過例題:估計標槍的密度并比較鉛的密度來判斷球是否是純鉛制成的。 最后我進一步用了近500字來說明,不僅密度可以區分物質,其他科學方法也可以區分。 這樣,整堂課的內容就非常詳細、復雜、復雜,不太適合14、15歲中學生的心理、身體和思維特點。 2012年6月,第一版新教材《密度與社會生活》直接論證了燃燒的酒精燈上方的風車可以通過“想一想,做一做”就可以轉起來,解釋說“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 ”。 隨后他用300多字介紹了水的“異常膨脹”現象。 至于“密度與物質的識別”,簡單來說就是估算標槍的密度,與鉛的密度進行比較,來判斷球是否是純鉛制成的初中物理課本的質量,達到了利用密度知識來識別物質的目的,而無需詳細要求如上一版本解決過程。 最后用200多個詞解釋了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這樣編排的教材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中學生感到高中數學有趣、好學。 這就是新舊教材的區別,類似這種變化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壓力是力與力面積的比值”,這比原來的“壓力是壓力”要容易理解很多。在單位面積上”。 另一個例子:“功率是做功與做功所需時間的比率。” 還有老教科書“功率是單位時間所做的功”。 老師在課堂上花了很多時間解釋:什么是單位時間,什么是單位面積,中學生聽起來也相當費勁。 新版教材不需要班主任費力講解,中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比例知識來解答問題。
4、熟練運用化學知識維持課堂紀律,拉近師生關系,增強班主任的親和力
新版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了化學的基礎知識點。 中學生可以免費學習。 班主任沒必要解釋得那么辛苦。 班主任可以指導中學生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解釋化學現象。 比如,在講授《聲音現象》時,下面有中學生互相竊竊私語。 班主任可以說:“朋友!老師的教學有問題嗎?你為什么在下面說老師的好話!你知道你的聲音是怎么傳到我這里的嗎?” 學生們笑著回答:“這取決于空氣,因為空氣可以傳播聲音。” 我又問:這位朋友發出的聲音是噪音還是音樂? 同學回答:“噪音”,班主任問“為什么?” 學生們回答:“因為那個聲音影響我們的課堂學習。” 又比如,學完《光現象》后,當班主任轉身寫黑板時,有的中學生在課堂上偷偷走動或做小動作。 班主任可以說:“小三朋友,我們都學過光的知識了初中物理課本的質量,還有這樣的動作!難道你不知道宇宙中哪些東西速度最快嗎?” 學生回答:光速是最快的。 老師說:“所以以后上課別亂跑,班主任會把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 又如:教“禮”時,兩個朋友在課堂上互相嘲笑。 班主任問:“阿牛,你們在做什么實驗?” 旁邊的朋友笑著回答:“我在做一個力相互作用的實驗。” 老師又問:誰贏了? 學生們說:“不會,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比如,在演示串聯電路時,當其中一盞燈被拿掉時,另一盞燈就不能點亮。班主任問:“什么是串聯電路?兩盞燈串聯的關系?”學生回答:“它們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你死了,我就活不了了。”一盞燈,另一盞燈也能正常工作。班主任問:“兩盞平行的燈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它們就像河水,但又像河水。”不是井水。 學生玩手機、下棋、睡覺、照穿衣鏡、看課外書等現象幾乎在每個班級都會發生。他的心,他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利用這種聯覺現象,讓中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是如此重要和有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解決我們周圍的問題和現象,從而激發中學的興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這樣,我們的教與學才能事半功倍。
根據新教材的特點,班主任應轉變教學理念,大膽變革,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