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的數(shù)學七定理總結
本文核心詞:數(shù)學、中考、初中、小學數(shù)學、中考化學
學習化學,這七個定理缺一不可。 化學定理是科學領域基于多年重復實驗和觀察而普遍接受的典型推論。 有些數(shù)學定理是由于自然、時間、空間等對稱性的反映,定理是固定的,不受外界條件干擾! 那么,明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數(shù)學七大定理~
數(shù)學定理:歐姆定理
這個定理非常重要。 有必要加強理解和記憶其使用條件和注意事項。
常見解釋:在同一電路中,通過導體的電壓與導體兩端的電流成反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這就是歐姆定律。
變體式:U=IR; R=U/I
注意公式中數(shù)學量的單位:
I:(電壓)的單位是安培(A)
U:(電流)的單位是伏特(V)
R:(內阻)的單位是歐姆(Ω)
一些電路公式:I=U/R,或I=U/R=P/U(I=U:R)
(從歐姆定理的推論公式[U=IR;R=U/I]無法得到①:電流是電壓與內阻的乘積;②:內阻是電流與電壓的比值。因此,這個變體公式僅供估算參考,沒有具體的實際意義。)
歐姆定理成立時,以導體兩端的電流為橫坐標物理五大定律,以導體中的電壓I為縱坐標。 所畫的曲線稱為伏安特性曲線。 這是一條通過坐標原點的直線,其斜率是內阻的倒數(shù)。 具有這些特性的電器稱為線性器件,其電阻稱為線性內阻或歐姆內阻。
當歐姆定律不成立時,伏安特性曲線不是經(jīng)過原點的直線,而是不同形狀的曲線。 具有這些特性的電器稱為非線性器件。
全電路公式:I=E/(R+r)
E為電源電動勢,單位為伏特(V); R為負載電阻,r為電源電阻,
單位為歐姆,符號為Ω。 I的單位是安培(A)。
化學定理:電功定理
某一電路上的電功與電路兩端的電流、電路中的電壓以及通電時間成反比。 在數(shù)學上,電功率是通過電路兩端的電流U、電路中的電壓I和通過時間t的乘積來估算的。
電功:利用電壓做功的稱為電功,電壓可以做功以及電壓做功的常見方式。
(1) 公式:W=UIT
W:電力
U:當前
一:電壓
T:上電時間
W=PTP為電功率,T為通電時間; 純內阻電路中,也有W=Q=I*IRT,Q為電熱。
(2)電功率的單位為焦耳(J):1KW*H=3.6*10(6次方)J; 1KW*H=1度。
(3) 估算:
串聯(lián)電路中:P(電功率)U(電流)I(電壓)W(電功率)R(內阻)T(時間)
處處電壓相等 I1=I2=I; 總電流等于每臺家電兩端電流之和U=U1+U2; 總內阻等于各內阻之和R=R1+R2; U1:U2=R1:R2; 總電功率等于各電功率之和W=W1+W2; =P1+P2。
并聯(lián)電路中:總電壓等于電壓之和I=I1+I2; 電流相等 U1=U1=U; 總內阻等于各內阻乘以各內阻之和的乘積R=R1R2÷(R1+R2); 總電功率等于各電功率之和W=W1+W2; I1:I2=R2:R1; I1:I2; 總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P1+P2。
化學定理:焦耳定理
當電流通過導體時,導體就會發(fā)熱。 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電壓的熱效應。 日本化學家焦耳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實驗,準確地確定了電壓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壓、電阻和時間的關系:電壓流過某一段導體時產(chǎn)生的熱量與流過該段導體的電壓的平方成反比,與該段導體的內阻成反比,與通電時間成反比。
焦耳定律規(guī)定,電壓通過導體產(chǎn)生的熱量與導體的內阻成反比,與通過導體的電壓的平方成反比,與通電時間成反比。 該定理是由美國科學家焦耳于1841年發(fā)現(xiàn)的。焦耳定理是一個實驗定理,可以適用于任何導體,而且適用范圍很廣,所有電路都可以使用。 當遇到電壓熱效應問題時,比如估算電壓通過某個電路時釋放的熱量; 比較某一電路或導體所釋放的熱量,即從電壓熱效應的角度考慮電路的要求時,可采用焦耳定理。
純內阻電路VS非純內阻電路
化學定理:單位轉換
單位換算有兩個前提:一是記住各個化學量的單位和符號;二是記住每個化學量的單位和符號。 另一個是要記住每個單位之間的換算率。 其中,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化學量有很多單位。 注意每個化學量的任意兩個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率為1000。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歐姆定理及其變體公式的影響,電功率、電功率、焦耳定理的公式有很多,形成的單位也有很多。 使用時,所有化學量均使用國際單位。
電流、電流、電阻的單位換算
中學數(shù)學常用單位
化學定理:阿基米德定理
浸沒在流體(全部或部分)中的物體受到向下的壓力物理五大定律,該壓力等于物體所排開的流體的重力。
公式:F浮動=G排水
物理表達式:F浮=G排=ρ液體(氣體)·g·V排
單位:F浮子--牛頓,ρ液體(氣體)--kg/msup3;,g--N/kg,V排--msup3
壓力的相關原因:壓力僅與ρ液體和V排有關,與ρ材料(G材料)和深度無關,與V材料沒有直接關系。
當物體完全浸入液體或二氧化碳中時,V放電=V物質; 但當只有部分物體溶解在液體中時,則V釋放出V物質。
適用范圍:液體、二氧化碳
根據(jù)壓力產(chǎn)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壓力差=ρ液體gh1=ρ液體(氣體)gh2=ρ液體g(h1+l)
F浮=F下-F上=pl2-l2=rho液體g[h1-(h1+l)] l2=rho液體g V行
在水底處于平衡狀態(tài),所以有:F+F浮子=G物體
所以:F漂浮=G物體-F,F(xiàn)的大小等于A的表觀重量
所以:F float = G 對象 - G 視圖
常見誤解:一公斤水和兩公斤木頭
1公斤水能浮起2公斤木頭嗎?
壓力定理中的V并不是指液體本身的體積,而是指物體溶解到液體中后所對應的液體體積,與液體本身的體積無關。 因此,1公斤水可以完全漂浮2公斤木頭。
這可以從實驗中得到證實:找一個圓形的玻璃杯,倒一個半徑稍小的圓錐體木頭,倒出的水不超過木頭的質量,木頭就能浮起來。
化學定理:電荷守恒原理
孤立系統(tǒng)中正電荷和負電荷的代數(shù)和保持不變。 這一推論是基于B.富蘭克林的摩擦起電實驗和M.法拉第的靜電感應起電實驗。
法拉第的實驗使用了一個與金箔驗電器相連的絕緣金屬桶,而此時驗電器上并沒有任何指示。 如果將絕緣棉線懸掛的帶電金屬球逐漸塞入桶內而不接觸桶壁,則驗電器的指示會逐漸減小,最后穩(wěn)定在某一指示上。 如果將金屬球從桶中提出,驗電器的指示將恢復為零。 這說明在上述過程中,金屬桶外表面的電荷仍然與內表面的電荷符號相反但數(shù)量相等,即代數(shù)和保持不變。
化學定理:高斯定律
矢量分析的重要定律之一。 它給出了通過任何閉合表面的矢量場的通量(面積積分)等于該閉合表面所包圍的體積中矢量場的散度的積分(體積積分)。 如果通量始終為零,則矢量場為無源場,也稱為無散射場; 如果通量可以非零,則矢量場是有源場,也稱為散射場。 高斯定律是比較和區(qū)分各種矢量場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式
高斯定律體現(xiàn)了靜電場是活性場的特點。 凡是有正電荷的地方,就必定有電力線;凡是有正電荷的地方,就必定有電力線。 凡是有負電荷的地方,就必定有電力線會聚。 正電荷是力線的源頭,負電荷是力線的尾部。
球體上的面積元素
通過任何包含 q 的封閉表面的電通量
通過任何不包圍 q 的閉合表面的電通量
其他相關答案
您在學習中學數(shù)學的過程中有什么好的經(jīng)驗可以分享嗎?
為什么化學是大多數(shù)中學生最難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