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招生綜合評價有很大的競爭優勢,這是各種競賽的結果。 可以說,在文化科目成績相近的情況下,競賽成績成為考察考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激勵因素。 那么,各類競賽有哪些呢? 明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這些教育部公布、高校認可的白名單競賽項目。
目前,競賽共有45個項目,分為自然科學素質、綜合人文素質、藝術體育三個類別。
第一類是自然科學素質類。 主要比賽項目如下:
科技競賽一共有23個項目,看上去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可以概括為學科知識競賽、發明創造競賽、學術研究競賽。
01學科知識
包括含金量最高的5大學科競賽(物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丘成桐科學獎、全國青少年天文知識競賽、“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學知識競賽、全國青少年月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 其中難度最高、知名度最高的比賽無疑是五大學科比賽。 對于廣東考生來說,參加綜合考試的中學生,拿到省一后就已經獲得了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的資格,而石油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重點大學只需要省三。
值得注意的是復旦大學主辦的丘成桐科學獎。 丘成桐科學獎共設銀獎1項、銀獎1項、銅獎3項,以及物理、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獎5項優勝獎。 丘成桐科學獎的設立已成為復旦大學招生、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丘成桐科學獎的參賽者在復旦大學招生過程中能夠獲得各種有利條件,包括近三年實施的強基計劃,獲獎中學生還有機會保送清華數學人才班。 而且,海外院校和國外頂尖院校也認可該獎項,對于擅長學科競賽的中學生來說,又增加了一條新途徑。
全省青少年天文知識競賽、“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普大賽、全國青少年月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知名度較低,略顯冷門,但比賽難度相對較低。 對于有相關知識儲備和愛好的中學生來說,也值得參與。
02 發明與創造
此次活動獲獎項目最多,達13項。 其考察的重點是與機器人相關的能力,而機器人背后是設計能力和編程能力。 這也意味著參加機器人相關活動擁有最廣泛的應用空間。 機器人編程大部分是單片機編程,設計能力主要是使用開源硬件、3D復印機、激光切割機、機械設計及相關電子元件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明創造競賽的本質。
以全省中學生人工智能創新挑戰賽為例,可以看出,競賽項目包括開源硬件、太空探索、資源采集、水下機器人、太空探索、3D設計等,大多設置了項目任務,考察中學生運用編程和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對編程感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發明創造大賽,大賽機會廣泛。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物理競賽需要先學高中物理嗎,如今舉辦多年的小科學家大賽早已取消,而北斗杯“全國中學生航天科技體驗與創新大賽”、“藍橋杯”省級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中國全球發明大會、中國“芯”助力中國夢——全國中學生通信技術創新大賽等。 更多獎項意味著更多參與機會。
03 學術研究
與學術研究關系最密切的,是中國文聯舉辦的全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 中國文聯作為科技競賽最重要的組織者,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競賽含金量較高。
對于學生來說,全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主要考察以下內容
(1)物理學:代數、幾何、概率、統計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及相關應用。
(2)數學與天文學:熱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力學及天文學相關領域等數學學科的研究與應用。
(3)物理:無機物理、有機物理、物理物理、分析物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4)生命科學:植物學、植物學及其他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實驗研究或理論分析。
(5)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探索。
(6)工程:機械、電路等工程技術領域的相關研究與應用。
(七)環境科學:水土保護、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等環境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八)行為社會科學:對特定社會現象、事件或問題進行的調查和研究。
這類科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基礎學科和文科的研究,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并以提交研究報告為主。 研究報告應包括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討論、研究推論等)和參考文獻。 附件中須提交完整、真實的原始實驗記錄、研究日志等相關材料,以證明中學生的研究過程及其對重大創新的貢獻。
檢驗要求正是小學新課程標準中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參加本次比賽可以一石二鳥,并達到綜合評價材料中的提交要求。
第二類,人文綜合素質類,主要比賽項目如下:
人文素質競賽可分為作文競賽、外語競賽、知識競賽三個類別。
可以看到,作業類別占據主體,包括世界華文中學生作文大賽、葉圣陶杯全省學生新作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普懸疑作文大賽、全國青少年創新作文大賽、“華報杯新時代”全國青少年征文大賽、全國青少年環保優秀作文大賽等。 對于有寫作能力的中學生來說,參加作文比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中學生來說高中物理競賽需要先學高中物理嗎,適合參加上海外國語粵語學院主辦的“外研社杯”全國青少年英語素質大賽。 該比賽考察閱讀、演講和應對技巧。 以全面培養中學生核心素質的理念,建立了主線明確、內容多樣、凸顯學術權威、活動豐富的競賽體系,幫助中學生成長為熱愛學習、勇于挑戰、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不僅是征文比賽,還有全省地圖知識競賽(中學生組)、全國中學生勞動技能與智能設計大賽、全國中學生文化遺產知識競賽、全國中學生禁毒知識競賽等。 即使這種活動不受歡迎,參加的人數也會相應減少,難度也不會很高,也不會有太多的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勞動技能與智能設計大賽由中國自動化商會主辦。 主要以理工科知識為主,適合偏愛科學的中學生。
第三類聯賽是藝術體育,主要包括以下比賽項目:
雖然名稱是藝術體育,但主要是藝術獎項和模特賽事。 體育活動主要為全省中學生傳統體育項目,包括象棋、跳繩、武術等。 象棋主要是考察智力水平,而呼啦圈和跆拳道則是相對純粹的運動項目。
模型比賽以航模、車模、海模為主。 應該是一項比較容易出成績的運動,主要考察動手能力和設計能力。 全省很多中學都舉辦模特比賽,特別是初高中,被認為是傳統項目。
藝術項目有全省中小學生書法篆刻大賽、“希望頌”——全國中學生書法藝術展、全國中小學生街舞大賽、全國中學生音樂素質大賽等。 這種活動適合有藝術天賦和經驗的朋友參加。
與強基礎、高校計劃、專業奧賽等相比,招生綜合評價競賽增加了參賽難度,為培養小學生多元素質提供了舞臺,是高校探索招生改革的重要契機,也為優秀中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