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小車架機械效率測試案例實例之一
詳細介紹:
實驗:小車架機械效率測試案例實例之一
(上海地安門學校 劉崇豪)
(1)教材:九年義務教育中學數學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學習組裝托架并測量其機械效率。
(三)教具
中學生團體實驗器材:秤、鉤碼、彈簧秤、鐵架、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的滑輪架、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架、左右繩2米長。
(四)教學過程
1、提問:在中學生預習和測試滑輪架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中學生回答問題。
(一)本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2)為了獲得滑輪架的機械效率,必須求出有用功和總功,那么需要測量什么數學量呢? 如何檢測每個數量?
2. 做好實驗的一些說明。
(1) 吊鉤的重量由吊鉤的質量按g=m·g計算。
(2) 勻速驅動彈簧秤,使吊鉤重g下降。 注意“恒速驅動”。 測量課本上圖14-10(A)和(B)中的拉力時,可以從彈簧秤上的指示讀出拉力f的大小。
(3) 鉤碼的上升高度(h)可以通過垂直放置在鉤碼旁邊的刻度尺來讀取。
(4)對于繩子自由端經過的距離(s)的測量,班主任邊演示邊講解。 可以預先在繩子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的切點處用彩筆在繩子上做記號滑輪組機械效率教案,然后拉動彈簧秤,用小車架吊起重物。 用標尺測量鉤碼的上升高度后,測量細繩色點到動滑輪(或定滑輪)切線的距離,即為細繩自由端所經過的距離(s)。細繩子。
(5)測量完課本上圖14-10A中滑輪架的機械效率后,只需將掛鉤取下,將整個滑輪架翻轉過來,重新固定好,就是圖B中的裝置。需要重新拆卸總成掛線。 這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6)實驗要按照教材實驗的要求認真進行。 需要真實記錄測量的數據,并以課本上的形式記錄數據。 不做實驗、不背數據,你就編不出數字滑輪組機械效率教案,更談不上抄襲別人的實驗數據和結果。
(7)實驗結束后,應將儀器清理干凈并放回原處。
3、中學生實驗中,班主任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向全班解釋。
4、中學生完成實驗后,由幾組匯報實驗結果。 針對教材中的“思考討論”組織討論。
(5)作業:寫小車架機械效率的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設備、步驟、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實驗結果(參考教材中的實驗內容)。
實驗:小車架機械效率測試案例實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