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落實理縣科學教研工作目標和轄區大型教研工作安排,加強班主任之間的交流,提高班主任業務素質,充分展示教學成果班主任的個性和教學風格,為班主任搭建教學實踐和共同成長的平臺,提高科學教學水平,同時也給班主任一個交流和討論的機會。 北方地區四年級科學教研會于11月8日在銀辰中學如期舉行。
本次活動由理縣萬象新田中學張輝老師主持。
根據教研中心統一安排,本次活動分為觀課; 演講; 單元試講、模擬教學; 大單元集體備課、討論建立等環節。
1. 觀摩入門課
保山市教育辦公室李振梅老師、銀辰中學劉秉濤市長與科學班老師一起觀摩了劉風雷老師的入門課。
觀摩課是銀辰中學劉風雷老師帶來的《測量距離和時間》。 課程開始時,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如果你想知道兩地之間的距離,檢測方法是什么?” 以中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基礎,啟發中學生的思維方向,奔向探究的主題。 第二部分,中學生用腳、臺階、沱、棍、尺測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 指導中學生記錄測試結果,初步建立“距離”的概念。 第三個環節引導中學生了解和使用電子秒表來檢測時間、測量心跳以及計時工具的發展演變歷史,提高了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模擬講座和試講
首先,漢倉中學陳娟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主題單元“位置與速度”的解析運動的快慢評課記錄,明確了該單元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運動和相互作用。 了解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可以用其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 陳老師的分析進一步為我們明確了教學目標,如何緊緊抓住教學的重難點,簡要說明了教學過程,為我們后續的教學提供了參考。
隨后,漢倉中學易平老師進行了《運動物體的位置》的模擬講座。 易平老師從一戰飛行員抓炮彈的軼事中導出了相對運動的概念。 隨后,要求中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動靜現象,并要求中學生判斷自己是保持靜止狀態還是運動狀態。 遇到問題后,引入了引用對象的概念。 隨后一平老師讓中學生做了一個實驗,描述兩個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中學生從中可以親身感受到運動物體的位置變化。
最后,張馬屯中學修亞飛老師進行了《運動物體的快與慢》的模擬教學。 在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活動中體驗觀察、測量等科學探究的過程運動的快慢評課記錄,體驗探究的樂趣。 在讓中學生自測的基礎上,修老師讓中學生摸索出了用距離與時間、時間與距離來比較物體速度的方法,這讓中學生受益匪淺。
3. 集體備課及研討會設立
老師們分組現場集體備課。 他們根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對主備班教師進行了當面批評,并對展示的課程提出了修改建議。 小組共同完成集體備課任務單。
4.寫聽講座的經驗和收獲
最后,老師們進行了精彩的課評,對本單元的設計、活動、評價進行了分析點評,提出了修改建議,并在年級QQ群中分享。
每一次學習都是良好的開始,每一次教研都會促進成長。 這種大規模的科學教學和研究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我們將以這次大教研為抓手,繼續學研,以教研促教,推動新課程標準更好實施。 促進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格致任成,三天見證成長!
文:銀塵中學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