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2020年上海高考數學課目的考試早已結束。上海教育考試院和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專家對化學試題進行了權威解析,一上去看!
化學試題整體剖析
2020年上海市高考數學試卷以教育部頒行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上海市科委出臺的《北京市考試招生變革方案》為根據,重視全面考查、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注重對發展潛能的考查,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考下來,把中學生的自信考下來,把課堂表現考下來,把實踐能力和閱讀能力考下來”為目標,考慮了去年特殊時期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較好地彰顯了數學學科特點和天津特色。
01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展現育人導向
本試題注重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考試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考查。
如第7題通過詩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考查聲音的三要素;第32題閱讀材料以“原子鐘”為背景,通過介紹我國自主研制的北斗導航系統,突顯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矚目成就,引導中學生感受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并通過“日晷”有機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提高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02
重視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彰顯學科本質
本套試題重視考查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素材上重視聯系實際,緊貼中學生生活。從核心概念的理解、重要規律的應用、重點實驗的探究等角度設計考題,重視考查中學生對知識得出過程的理解、運用知識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試卷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
基礎知識包括化學現象、物理事實、物理概念和數學規律,試卷大多涉及日常生活經驗積累,注重考查基礎知識的扎實、寬厚。如第1-11、16-17、21-25、33、34題等。
基本技能包括檢測、讀數、作圖、實驗操作等。如第21、28、30、34題。
主干知識包括密度、壓強、功和功率、歐姆定理。如第14、15、20、30題。
(2)重視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重視滲透學科思想方式
本試題關注運用數學概念與規律解釋化學現象、解決數學問題,滲透學科思想方式。如第15題密度計的題目,考查中學生運用二力平衡、沉浮條件等知識剖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圖象在化學中的重要作用;第31題以“探究材料導電性”為背景,在剖析論證的過程中,考查控制變量法在實驗探究中的作用。
(3)重視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試卷中有49分的題目與實驗探究有關(滿分90分)。本試題以課標規定的“學生必做實驗”為考查重點,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細致、全面。如第4題光的直線傳播,考查了“有評估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意識”的能力;第28題測液體密度、第30題特殊方式測阻值的兩個實驗,使中學生“經歷設計實驗的過程”、“使用簡單實驗儀器進行實驗,會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及“信息處理”的能力;第29題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考查了“從數學現象和實驗事實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的能力;第31題材料導電性的實驗,考查了“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簡單歸類及比較”、“嘗試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誘因、有控制變量的意識”的能力。
03
考查角度新穎,注重問題的設計,重視思維和學習過程
(1)考查角度新穎,重視思維和學習過程
本試題關注數學概念和規律的完善、形成過程,引導中學生在學習中,注重課堂、重視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不能只關注推論。如第18題通過“探究條形磁極周圍磁場分布特征”實驗的再現,具象出磁感線的數學模型,重視考查磁感線構建的過程,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重視對學習過程和思維方式的落實;第19題以“下壓活塞實驗過程”為背景,通過實驗情境的真實重現,考查中學生對實驗過程的深入理解。
(2)問題的設計彰顯真實性、情境性、學科性
本試卷問題的設計,能彰顯思維濃度要求,通過設置層次性任務,從不同角度、高度來考查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和策略應用水平。問題設計能清晰彰顯作答要求,考查中學生用文字、符號、公式等方法進行完整概括、準確抒發的能力。
問題具有真實性,重視“從生活邁向化學”,選擇中學生身邊熟悉的、甚至可以親身體驗的素材,全卷設有圖片44張,豐富了文字描述,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給中學生的思索提供了一些支撐。如第3題獼猴桃夾、食品夾等杠桿,第6題載重車、安全錘、盲道、吸管等,讓中學生在答題時,倍感熟悉和親切。
問題具有學科性,試卷情景才能依托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或化學實驗,呈現化學模型的關鍵特點、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彰顯學科的性質和特征。如第27題考查液體浮力,中學生按照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對實驗結果提出猜測,再從學科角度剖析解釋其形成的緣由,問題的設計采用分析表述和開放抒發的形式考查中學生剖析解釋能力,彰顯中學生的學科素質。
(3)創設開放性問題,重視考查中學生的理解遷移能力
第32題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彰顯題型的創新,考查中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合理遷移的能力。材料以“原子鐘”的原理及其應用為主線,以時間檢測“標準”的選擇與應用為明線,滲透著事物“標準”的選擇、統一和應用,彰顯了學科的思想方式。第1問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第2問考查理解遷移能力,第3問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考查中學生是否理解文中“標準”,能夠遷移到生活中的“標準”,樹立在生活中構建“標準”的意識。
04
滲透對中學生科學素質的考查
本試題命題立意滲透對中學生科學素質的考查,有利于引導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愈發關注科學素質的培養,促使中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本試卷對科學內容中的“物質”、“運動與互相作用”和“能量”三個主題均有涉及。諸如第5題物態變化、第13題比熱容、第16題分子動理論、第31題材料導電性等滲透了物質觀,第12題力與運動的關系、第18題磁場的描述滲透了運動與互相作用觀,第17題過山車的各類能量滲透了能量觀。
第31題以“探究材料導電性能”為背景,彰顯了對“科學思維”中剖析、推理與論證能力的考查。
試題中科普閱讀材料滲透“情感心態價值觀”,除了通過北斗導航系統迸發中學生愛國情結和社會責任感,也通過文中“測量標準”演變來彰顯學科本質,讓中學生感受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界的探求是永無止境的。
化學試題試卷解析
2020年化學高考試題是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結合天津市教學實際命制的,試卷從素材的選定、內容的確定、設問的呈現等方面較好彰顯了化學學科特點。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01
試卷重視傳遞積極向下的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
///
化學
2020年化學試卷的選料,關注我國現代科技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重視落實立德樹人。如科普閱讀題,以《科學重器—原子鐘》為素材,向中學生呈現了從古至今人類計時工具的發展,既彰顯了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又彰顯了計時工具及計時標準的重要性,突出彰顯了我國的原子鐘在導航精度上處于全球領先水準,更凸顯了人類精益求精、不斷探求、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向中學生展示了祖國科技的進步,迸發了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不斷追求科學的積極性。在題旨方面,設計了開放性問題,引導中學生發散思維,聯系中學生自身生活實際,有利于中學生對科學價值觀的認同。
第7題以詩詞《洛陽城夜泊》為素材,考察了聲音的三要素的相關知識,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數學試卷中,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了中學生科學素質。
選定這樣的素材,考查中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有利于迸發中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還有利于引導中學生感受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科學不斷走進生活的重要意義。
02
重視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識別,重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彰顯從生活邁向數學,從數學邁向社會的理念
//
///
化學
第2題中有關光現象的情境、第3題中的羊角錘、園藝剪等機械,都是中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試卷難度不高,考察中學生是否還能用化學視角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第6題各類工具的設計物理試卷,考查中學生運用浮力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17題是中學生十分熟悉的過山車,考查了中學生對慣性、運動狀態以及能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這種試卷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引導中學生要注意觀察身邊熟悉的事物,去體驗,去思索,彰顯出數學應用價值。較充分的彰顯了從生活邁向數學,從數學邁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03
重視實驗探究能力的考察
//
///
化學
整個試題高考察實驗探究的題目占49分,約占全卷總分的九分之五,超過了總分的50%,對實驗探究的考察囊括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實驗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考查了基本實驗技能,比如21、22題;基本檢測,比如28題;課標規定的20個必做中學生實驗中的基本探究,比如24題考查的是探究水的沸騰特性,29題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對于探究要素的考查比較全面,從提出問題、實驗設計、收集證據、分析論證等方面都有涉及,比如26題考查了提出問題及實驗設計中的部份要素,31題通過創設新的情境考查了剖析論證。還以中學生的小制做,班主任演示實驗為背景設計了實驗問題情景,借以引導教學關注中學生觀察、制作、體驗等實踐活動,提升中學生實踐能力。
04
立足基礎,技能與技巧并重
(1)重視基礎、考主干,滲透數學觀念
試卷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查,試卷以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實驗情境為背景,關注數學觀念在實際情景中的滲透,比如2、3、4、6、17、19、23、27等題。生活氣息濃厚,始于中學生的學習過程,突出對中學生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和實驗現象的辨析。
(2)立足課堂、考過程,關注概念理解
試卷立足課堂教學、考查中學生的思維過程。試卷整體穩定平和物理試卷,重視中學生的知識產生過程,比如18題在實驗基礎上創設了新穎的情境,為中學生搭建了思維臺階,彰顯了磁感線概念構建過程,有利于引導教學注重課堂,關注中學生的知識產生過程。
(3)聯系實際、考方式,重視科學思維
本試題共34道題目,圖片達44張,幾乎全部是生活情境和實驗裝置,為中學生創設了真實情境,在情景中引導中學生運用科學方式解決問題,比如第18、26、31題,滲透了模型法、轉換法、控制變量法等科學方式,有利于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考查,也為化學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
點評專家
上海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秦曉文(上海市特級班主任)
廣州市通州區第二中學
梁學軍(正中級班主任)
廣州市第九十四小學
孔德英(上海市特級班主任)
上海教育大學附屬石景山實驗中學中學
鮑建中(上海市特級班主任)
廣州市大興區班主任研修中心
白曉豫(中級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