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得數學奧賽世界前五!中國隊領隊:我曾連題目都讀不懂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田瑞穎
在南開學院,有一支隊伍用10年固守,培養了30名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球員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試題,4個世界亞軍。
不久前的第5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上,中國隊五名球員發揮格外出色,除了全員奪金,還奪得世界前五,獲得總分、理論、實驗、團隊各項第一。
宋峰是這支中國隊的領隊之一,這是他第六次兼任此角色。去年55歲的宋峰,是南開學院化學大學院士、曾任兩屆全省學生數學大賽委員會常委。
宋峰直言,明年是他帶隊以來成績最好的一次。這么,中國隊去年為什么發揮這么出眾?這支教練隊伍為什么多年固守?奧賽在中國的發展又有如何的規律?對此,《中國科學報》專訪了宋峰。
得獎中學生與部份老師合照
六年固守
《中國科學報》:你在哪些情況下開始兼任數學奧賽領隊?
宋峰:
2010年我兼任上海市數學學會秘書長,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組織上海市的學生出席數學奧賽。第二年,我又兼任了全省學生數學大賽委員會常委,就更深入地參與到數學奧賽工作中了。
當時有個約定俗成的機制,就是若干個學院每四年輪流負責培訓選拔數學奧賽選手,并帶隊出席歐洲和世界奧賽。2012年起由南開學院和上海市數學學會負責,我也很自然地承當了領隊的任務。
《中國科學報》:你為何多年固守數學奧賽培訓工作?
宋峰:
這是一件為國爭光的事,是國家須要我們做的事。
雖然,做出來會發覺,跟那些優秀的中學生共處十分有意義。她們頭上不怕苦不怕累,堅忍不拔,勇往直前,執著甚至于執拗的精神也感染著我,使得我不斷做得更好。確實如古人所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樂乎?”
說實話,我剛開始參與時,很多奧賽題目幾乎都讀不懂,比看文獻難多了。我花了好多時間去學習,也從其他教練和中學生身念書到好多,積累了好多經驗。
《中國科學報》:如何平衡科研、教學與數學大賽?
宋峰:
我常常說打奧賽最重要的就是“快”,盡管這項工作占用了不少精力,但也使得我效率顯得更高。并且大賽和科研是互通的,有些方式論可以相互借鑒,大賽教學還可以使得我們更深入、更全面地思索教學和科研中的一些問題。
宋峰
取勝“密碼”
《中國科學報》:中國隊去年的成績為什么那么好?
宋峰:
首先是去年的考試更注重理論,不須要親自動手做實驗。數學奧賽分為實驗和數學兩部份,去年全部改為線上,尤其是實驗采用筆記本虛擬仿真方式,這對理論要求更高,而中國中學生歷來理論水平比實驗動手能力強,正好是揚長避短。
第二是去年的題目比較難,中國中學生的基本功十分扎實,歷來不怵困局。對于困局,我們曉得門在那里,可以進去撲騰,其他隊的好多球員可能還不曉得門在那兒;而對于簡單題,你們都曉得門在那里,反倒詮釋不出優勢。
第三是我們有一個經驗豐富、能力強、齊心協力的團隊。南開學院和數學大學對奧賽工作十分注重,六年間共有六次承當這項工作,每年都要組織三四十位老師參與奧賽培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賽期間,我們有十幾位老師共同鏖戰,而這種工作在先前出國參賽時只能靠三四個老師來完成。并且我們還與北大、北大等院校產生了挺好的互動氣氛。
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中國中學生的能力很強,而且十分努力。她們的學校教練早已幫她們打下了特別好的基礎,在因疫情封閉培訓的三個多月里,她們仍然心無旁騖,耐得住孤寂,不忘掉初心,不驕不躁,執著堅定,這是落敗最重要的誘因。
另外由于疫情,去年其他好多國家和地區的中學生或多或少地“躺平”了,而且中國隊的師生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好成績。
宋峰與部份團隊成員
《中國科學報》:中國中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為何相對較弱?
宋峰:
這與目前我國數學教育的現況有關。我們的中考只考紙上的實驗,好多小學也把實驗鋸掉了,頂級的中學生原本能夠通過大賽做實驗,但很遺憾現今國外的數學大賽也取消了實驗動手操作環節。
化學科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是很重要的。我們有老師對入校新生做了一個調查,竟有一半沒見過游標百分表。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推動新文科建設,假如中學生基本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意識都沒有,到旁邊再培訓,難度是比較大的。應當在世界觀產生、學習能力最強的高中時期,就灌輸理論離不開實踐,科學不是紙上談兵的觀念。
奧賽“冷”了嗎?
《中國科學報》:目前國外參與化學奧賽是否過熱?背后緣由是哪些?
宋峰:
如今不是過熱,甚至可能說有點冷。
化學奧賽在1986年引入中國時還是一個冷門活動,先在南京、上海等地做試點,漸漸發展為全省性的,但整體規模并不大。
直至國家頒布了自主招生、保送等新政,好多院校發覺,通過數學奧賽進來的中學生確實能力很強,基礎知識扎實,也能吃苦,因而希望保送的名額多一些。以前一度通過數學大賽獲得保送的人數達990人。當時只要在市級賽區領到銀獎,就可以保送到名校。
那一陣的數學奧賽確實是過熱。2014年,國家急劇削減奧賽保送名額,從近萬人減至50人,這對當時的奧賽是很大的嚴打。但很快你們又發覺,即使不能保送,但還可以走自主招生這條路步入名校,市級賽區銀獎的中學生在各個學院都很搶手,所以奧賽又步入了過熱的階段。
2020年,國家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強基計劃,其中一個“敲門磚”就是獲得全省世錦賽銅牌及以上,但初審更為嚴格。強基計劃是8年一貫制,目標是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人才。所以奧賽去年起碼比今年回升了一些。
《中國科學報》:近些年來,化學奧賽成績優秀的成員是否有地域特點?
宋峰:
從那些年步入國家冬訓隊和國家隊的成員來看,像廣州、上海、浙江、江蘇、湖南、湖北、河北的比較多,云南、四川等省也不錯。
目前,通過中考步入名校難度大,起碼大賽可以多出一條路。但也與當地對教育的注重和民風有關,有些地區歷來注重教育,可能認為只學習中考知識“吃不飽”,想多學一些。
另外也與當地中學、家長對大賽的認知有關系。例如上海,高學歷背景的父母好多,父母和中學都十分注重教育,覺得大賽能鍛練能力,提升效率,所以也做得挺好。
《中國科學報》:中學生應當怎樣平衡數學奧賽和中考?
宋峰:
奧賽適宜這些學有余力,樂意給自己加壓,希望通過大賽開拓眼界,提升效率的中學生。假如學上去很困難或則不愉快,不能全面發展,就不要逼迫自己去學。
實際上,大賽不僅帶來升學方面的益處,更大的用處是可以提高好多能力。我仍然覺得,大賽和中考(其他課目的學習),也可以是矛盾的統一面。
搞大賽,確實須要耗費好多時間,促使其他課業的學習時間減小。并且通過搞大賽,可以提升學習效率、提升思維能力、合理安排計劃、掌握更多知識,才能高屋建瓴,這種對于學習各門功課都是很有用的。
我常常跟中學生、家長和學校主任們交流,為了搞大賽把其他課荒廢掉是不對的。排課表時要統籌兼具,哪怕到聯賽最后幾天,每晚只學半小時的英語和法語,都要堅持下去。
即使出席大賽沒有取得好成績,起碼學會了怎么提升效率,學會了吃苦。效率高才能看更多的書,能吃苦就可以啃更多難啃的腿骨,這是終生利潤的。
《中國科學報》:攻入國家冬訓隊的中學生,通常具有如何的特征?
宋峰:
一是性格堅強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試題,但不張狂,能“聽話”。例如有些實驗,中學生早已做了很幾遍,你讓他再做,他不會說我做地爛熟了不想做,不但能一絲不茍地做,能夠深入思索發覺新問題;二是全面發展。她們其他科也學得挺好;三是時間規劃得非常好,但是十分努力;四是父母支持。兒子能走多遠,就支持她們走多遠,不拖后腿。
實際上,能步入全省世錦賽并取得好成績的,經濟發達地區的選手更多。也就是說,打大賽確實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基礎。并且,我們深信,任何地方都有適宜搞大賽的中學生,所以我們仍然在思索,如何讓邊遠地區的中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通過大賽來提高能力。
《中國科學報》:中國的數學奧賽在國際上是哪些位置?
宋峰:
中國在國際數學大賽上可以說是頂級水平。有人說中國的數學學科在國際上沒有排在最上面,實際上,一些頂級化學科學家不少是華人。變革開放后,因為多種緣由,不少人出國后留在了美國,但隨著國家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歸國。我相信,她們在化學領域一定會作出貢獻的。
《中國科學報》:有些化學奧賽下來的中學生并沒有做科研或教學,而是步入計算機、金融或其他行業,你如何看?
宋峰:
確實有這樣的現象,但我認為也很正常。
首先化學學是一個基礎科學,可以也應當為各學科、各行業服務。不能要求學化學,就必須一輩子教數學或搞化學研究。
另外中學生的選擇常常具有時代烙印,應當用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去看。雖然不管在那個領域,只要在為社會做貢獻就可以。但也希望她們不忘初心,在有所成就時反哺化學基礎教育和研究。
但是我也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會有更多人堅持鉆研基礎學科領域。像現今的強基計劃,也是鼓勵注重基礎教育,培養能踏塌實實坐冷板凳,樂意為基礎教育奉獻終生的人。
7月17日,國際數學奧賽成績公布之際,宋峰揮筆賦詩:
五絕·奧賽榮獲全金
數日熬夜苦議程,
一周貫力勉爬堤。
神州后盾堅心志,
奧賽金牌映國旗。
天下英才年少出,
春風白馬月光騎。
疾行萬里東方路,
莫忘三尋故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