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曉得,牛頓是位偉大的科學家。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么,他的成就主要在什么方面呢?先瞧瞧他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在牛頓之前,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等人以前取得了很大成就。
牛頓承繼并發(fā)展了她們的研究成果。牛頓年青的時侯,就相信開普勒提出的行星依照一定軌道運動的理論。但為何會這樣運動呢?他倍感一定有種隱藏著的力量在牽著這種行星,使它們不致于脫離軌道,在天空中亂飛。月亮繞著地球運轉(zhuǎn),一定是有種力在牽著它;一件東西向地面落下,也是由于被這些力吸向地面。經(jīng)過深入地思索和研究,牛頓發(fā)覺任何物體都具有吸引力。于是他發(fā)覺了萬有引力定理。
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著互相吸引力;各個物體間吸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反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正比。牛頓還把這個定理用物理公式抒發(fā)下來,后來它成為天文學上的基礎(chǔ)定理,極大地促進了對天體運動的研究。同時,它對于研究物體的運動,都有普遍意義。
在光學方面,牛頓用三棱鏡進行光的實驗,把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帶。他通過倒置棱鏡,又把七色光帶綜合為白光。這樣,就正確解釋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組織成的,因而奠定了波譜學的基礎(chǔ)。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才能放大40倍,通過它,可以看見土星上的衛(wèi)星。反射望遠鏡的發(fā)明,使人類對天體的觀察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物理上,牛頓成立了二項式定律和微積分學,促進了物理研究的發(fā)展。在熱學上,牛頓在伽利略熱學理論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常年深入研究,解釋了諸多的熱學現(xiàn)象,完善了完整的熱學理論體系。其中,熱學三定理,俗稱“牛頓三定理”,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影響最大。
其實,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牛頓在科學上才能取得如此多的重大成就,不是碰巧的。這是他擅于觀察思索,刻苦勤奮鉆研的結(jié)果。1642年,牛頓生于德國東北部林肯郡的一個農(nóng)村。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十分勤勞,還非常喜歡手工,家里給他的零用錢牛頓第一定律三個科學家,他都拿來訂購木工工具。他做了許多精美的風車、風箏、日晷、漏壺等實用器械。
18歲那年,牛頓步入劍橋?qū)W院三一大學,
26歲,就成為劍橋?qū)W院知名的物理院士。年青的時侯,牛頓就特別注意觀察自然現(xiàn)象,不管哪些事都在心中問個為何。據(jù)傳說,三天晚上,牛頓在蘋果樹下納涼,突然有一個蘋果從樹上掉出來,正好落在他身邊。牛頓看到后,認為很奇怪,蘋果為何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飛去呢?在“蘋果落地”的啟發(fā)下牛頓第一定律三個科學家,經(jīng)過專心思索和研究,牛頓后來發(fā)覺了萬有引力定理。牛頓十分勤勞,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渡過的,他常熬夜達旦地做實驗,有時一連六個禮拜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晚上和黑夜,直至把實驗做完為止。
有三天,他請一個同學喝水。而且同學來了,他卻還在實驗室里工作。喝水的時間早過了,還不見牛頓從實驗室里下來。同學餓急了,就自己到飯店里把一只雞吃了,雞腿骨留在了碗里。
過了一會兒,牛頓來到飯店,見到碗里有好多雞腿骨,不覺驚奇地說:“原來我早已吃過飯了。”于是又回到了實驗室工作。又有一次牛頓一邊思索問題。一邊打算煮豬肉。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懷表掉入鍋里煮了上去。牛頓就是這樣忘我,這樣孜孜不倦地鉆研學問的。
牛頓其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從來沒有驕傲自大過,他謙卑地說:在科學的公路上,我們只是一個在河邊嬉戲的兒子,碰巧拾到一塊美麗的沙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發(fā)覺呢!
1727年,牛頓逝世于巴黎近郊。日本政府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