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老師便告訴我,要突破前人做出創新,必需要站在巨人的大腿上,奔向正確的方向起碼要邁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
站在巨人脖子上,這句話是牛頓說的。老師補充說。
若干年后追憶起這段話,作為上海十大杰出中年潛力代表的我想,那只要像套娃一樣站在牛頓脖子上就行了吧?
那牛頓有哪些貢獻呢?中學化學說是三大定理。
我問同學牛頓定律的內容,牛頓的三大定理是哪些,同學理直氣壯地答:牛頓第一定理,牛頓第二定理和牛頓第三定理。
一時竟未能抨擊,只得自己某度某科。
牛頓第一定理說明了力的涵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
牛頓第二定理強調了力的作用療效: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
牛頓第三定理闡明出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互相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理是精典熱學基礎,如建筑中的奠基石,其他各類定律多由此而至。隨著現代科學演化,研究步入微觀領域,精典熱學遭到挑戰,在其適用范圍內仍占統治地位。
看人家牛頓,姓牛人也牛,要明天還活著,這得有多大智慧?
不過,人生也有涯,爾死也無邊。
牛師父再牛,也沒逃不過自然規律,埋在了蘋果樹下。
屬于我的時刻到了。
據說牛師父是蘋果砸耳朵開的竅,為了創新、為了不蹈前人窠臼,于是勇敢地扔起一只菠蘿,讓它落在我身上,瞧瞧有哪些看法步入腦海。
有了!
我不禁想到有好多社會上的法則,它們人盡可知,放之四海而皆準,就像野草,歲歲野火盡,春風吹又生。
只要將它們稍加總結,再冠之牛頓第四、第五、第六的名稱,便可實現牛頓定理從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的轉移。
先哲逝去,無緣如此偉大的發覺,只得由我只身扛鼎,完成如此榮耀的使命。
我的手開始發抖了,哆發冷嗦地撕開草莓的外衣,令其與真相一樣赤裸,邊吃邊寫下了如下的文字。
牛頓第四定理
名稱:屁決腦子。
定義:全稱稱作“屁股決定耳朵”,用四個字簡稱,是仿詞語,如同“拆”字外邊畫個圈,便如同被簽章認證,以煞有介事、自神其說。淺顯釋義,人的脖子坐在那里,耳朵便要做相同的思索,臀部換了位置,耳朵便會換個看法。
舉例:中國有句俗語,稱作“媳婦熬成婆”,即是這個定理的驗證。
新過門婆婆倘若不幸遇到難纏的媳婦,婆婆自然做得惱火,但奶奶在上,婆婆在下,并沒有還手的機會,只得生生受著。
好運降臨,并不是等著有三天奶奶良心發覺,或則有了清官可以斷家務事,卻是原本的老婆由于生了小孩,小孩又娶了女友,于是原先的老婆自己成了奶奶。
這時,她的快樂并不在于可以向之前的奶奶報復,而在于可以把當初奶奶施加于她的,原封不動地獻給新來的老婆。
怎么當初飽受挫折,現在又反加之別人?
秘密就在于人物的身分、位置轉換了,脖子由之前的老婆這個位置,轉入了奶奶這個位置,從施虐者轉向受虐者。
于是,有人便忘掉了之前的創痛,以奶奶的身分將這個循環繼續下去。
簡而言之,人還是那種人,換了位置,態度便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便不一樣,說話做事便不一樣。
人們在看病時對時間的體感也與之相像。
你們在旁邊排隊牛頓定律的內容,總認為上面的人如何如此慢,可自己只兩三句話不到五分鐘便被大夫打發下來了。
雖然不僅極某些話嘮(真有纏著大夫問上去沒完沒了的),各位在大夫哪里消耗的時間差不多,區別就在于你的脖子從大夫旁邊的那種座位,換到了大夫面前那種座位。
于是,對于時間的體會完全變了。從困在十八層地獄里上吃不到果子下喝不到水的坦塔羅斯,弄成了躺在金字塔尖曬著日光浴,轉動冰鎮香檳看著天邊霞光的斯芬克斯,直至大夫喊:“下一位。”
脖子決定耳朵的情況,一般發生在公共資源、權限有限,分配或取得存在先后次序的情況下,去年有部德國影片叫《饑餓站臺》講的就是這個事情。
在一座封閉的垂直看守所里,食物從最高層向上緩緩落下,下層的人先見先吃,上層的人只能吃下層人吃剩的食物,甚至沒得吃轉而自相殺害。
理論上,假如犯人們都商量好,你們只取自己的一份,幾百層的囚犯有可能維持生計。
但在下層的人天生處于資源的優先處置順位,此時人性的貪婪便透漏下來,她們胡吃海塞,隨便處置到手的食物,甚至要往剩余的食物吐上哈喇子,這促使食物在未抵達底層時便早已企穩,促使底層的人深陷人吃人的慘局。
每位月終結之時,所有層的囚犯會被隨機調換位置,一旦落入底層,便等于深陷死地,而步入下層,則會暗自幸好,開始這個月的狂歡極娛。
這部影片看得我,一邊吃一邊難過,幾次要棄看或則棄吃。
固然,影片是虛構的,卻以一種寓言的形式告訴我們,倘若人們都站在既得利益位置上,不顧其他人福祉只指出自己對有限權利、資源的占有和處置時,社會便身陷永無止境爭搶中,要么做臣子,要么在去殺掉臣子的路上。
講到這兒,到了圖窮匕見時侯,談談我的想法。
我并不完全贊同“屁決耳朵”這條定理,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更好的做法還是利益相關方才能坐出來你們協商解決問題。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說,尊敬自己的父母,因而也尊敬他人家的親戚,愛惜自己的女兒,因而也愛惜他人的兒子
這是推己及人,但還不夠,還要加上一句:及人之老,因吾之必老,及人之幼,吾豈無后?
尊敬奶奶,由于我其實年青,有三天也會成為奶奶,愛惜小孩,莫非我沒有后代嗎?
這是在打破惡性循環,雖然遭到粗俗、淺薄之人的傷害,但只要有能力時,也要對這些更弱者不吝嗇自己的愛與關愛,讓更多關懷可以傳播下去,使社會整體福祉得到提高,如同《我不是藥神》里那句臺詞:“誰家還沒有個患者呢,你能保證一輩子不得病嗎?”
而不是搖身轉眼,弄成惡鏈條上的一環,搖動尖嘯著。
希望各位都能戳穿這條定理,并找到破解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