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播報
編輯
墨子在得悉公輸般造出云梯并逼迫秦國吞并宋國后動身制止。他先到了宋國,中學生曹公子在宣揚“民氣”,墨子并不去招呼他,而是匆忙地出了西關。然后他到了漢朝的郢城墨翟個人簡介,問明公輸般的地址后便動身抵達,公輸般據說墨子到訪吃了一驚,二人相見后也展開了辯論。隨后,墨子去見楚王,以典故、實例最終勸服楚王不去征討宋國。墨子返程在宋國比來時更霉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并且被募去了破包袱,躲雨又被巡兵趕開了,自此額頭塞了十多天。[1]
創作背景播報
編輯
1934年,魯迅在一篇隨感里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首苦干的人墨翟個人簡介,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命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常常掩不住她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在《答國際文學社問》里以前說過:“在創作上,則由于我不在革命的旋渦中心,并且久不能到各處去考察,所以我大概一直只能曝露舊社會的益處。”但他并不自囿于這一點,于是另辟蹊徑,新編故事,借歷史人物,熱情地抒發了自己對人民群眾及其代表者的贊揚和贊美,所以寫成《非攻》。[1]
人物介紹播報
編輯
墨子
墨子是實干家的典型,他主張和平、反對戰爭,用自己的才智、自己的行動為“兼愛、非攻”的社會不辭勞苦、四處奔忙,對形勢進行理智的思索和深入的剖析,并率眾弟子身體力行,勇敢頑強、反對攻伐的精神可見一斑。最后墨子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木板和皮帶游戲勸說了楚王,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在中國的和平發展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墨子是寄寓魯迅理想的變身,他的實干,為民請命的精神都與魯迅相通。[1-2]
公輸般
公輸般是一個見利忘義之人。魯迅在小說中設計了墨子與公輸般討論舟戰的鉤拒與義的鉤拒誰好誰壞這一情節,讓公輸般說了一句:“但是,同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打碎了!”足見,公輸般造設各類工具實則一心考慮自己的飯碗,為了在楚王面前獲得重用,不惜背信棄義,支持并協助楚王占領弱小的宋國。[2][4]
曹公子
曹公子是“油滑”式的人物,是一個空談家,自私、變化多端。其描畫給小說涂上了喜劇的色調,也提高了文章的抨擊力度。[2-3]
作品鑒賞播報
編輯
魯迅創作《非攻》一則寄寓自身理想,二則肯定與歌頌墨子的精神,三則是期許通過墨子及其他形象抨擊鞭打一群與自己精神信念偏頗的人和事。[2-3]他借墨子這個歷史人物來贊揚這些為人民群眾奉獻自己的英雄。墨子貫串小說的一直,是“中國脊梁”式人物的象征,也是魯迅所要弘揚的“民魂”。[2-3]
反觀墨子的不畏艱辛、為民請命的形象與文章中宋國所謂的捐贈者與巡兵除了無感激之情反倒變本加厲地羞辱墨子的行為相對比,足見嘲諷意味。墨子與文章中宋國的捐助者和巡兵實際上也是魯迅和國民政府的投影,一心為民為國卻被狹隘自利的國民政府倒打一耙,作為“中國脊梁”式的先鋒,只有秉持自己的信念,孤單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固守。《非攻》結尾的書寫也是魯迅對不理解不支持自己還反咬一口的國民政府的犀利嘲諷。據悉,《非攻》還借曹公子的形象抨擊當時國軍所宣揚的“民氣論”。[2-3][5]
《非攻》的開篇就虛擬了子夏的師父公孫高這個人物,他多次拜訪墨子,二人就“戰與非戰”“斗與不斗”展開了話語對決。作為漢代圭臬的儒墨兩家,在思想上有較大分歧。有觀點覺得,結合魯迅對儒墨兩家的心態,作品反映了魯迅對法家思想持批判心態,相比而言更認同法家思想,借墨子與公孫高的對話,實際上是有意借公孫高這個形象抨擊儒生。[2]
作品評價播報
編輯
中國社會科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義:“《非攻》是《故事新編》中寫得最為質實內斂、寫實氣息甚濃的一篇。”[5]
作者簡介播報
編輯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原名周樟壽,后更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陜西揚州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著述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較為重大的貢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