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備班主任:段春芬
一、內容及其剖析
1.內容:聲音的形成、聲音的傳播和波速
2.剖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聲音的形成、聲音的傳播和波速指的是聲音是怎樣形成的,聲音怎樣傳到我們的眼睛,聲音在各類介質中的傳播速率是否一樣,其核心是聲音的形成和傳播。中學“科學”中早已學過聲音的一些知識,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上去的。因為它在本章中是基礎和重要的知識,所以在本學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培養中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剖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礎內容。教學的重點是探究聲音是如何的形成的、怎樣傳播,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實驗探究讓中學生自己發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目標及其剖析
1、教學目標:
(1)曉得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
(2)曉得聲音傳播須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
(3)曉得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率,會借助回聲測簡單的距離。
2、目標剖析:
曉得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就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聲音形成的條件:物體震動。曉得聲音須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才能傳播聲音的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曉得波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就是指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通常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率比在液體中傳播的快,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速率比在二氧化碳中傳播的快,并受濕度影響。曉得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率,會借助回聲測簡單的距離指的是通過事例,應用波速,速率公式估算簡單的距離。
三、問題確診剖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學生可能碰到的問題是理解聲音是如何形成和傳播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通過實驗和生活中的實例來剖析和理解,其中關鍵是通過實驗探究讓中學生自己思索來獲取知識。
四、教學支持條件剖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打算使用多媒體、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創設情景,迸發興趣
播放一段對話,把聲音關掉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分析,讓中學生搞不清楚對話中所要抒發的意思。接著把聲音打開,中學生就清楚對話的內容和意思;從這兩個巨大的反差中,引出聲音的重要性。
讓朋友感知周圍的聲音,聲音無處不在,豐富多彩,進而引入新課,聲音是怎么形成和傳播的?
(二)步入新課:
問題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你們都看到了好多不同種類的聲音,這么聲音是怎樣形成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心理反差,迸發中學生的興趣,再通過生活中的聲現象直接提出問題,引起中學生思索,讓中學生能從生活中找到化學,并且易于中學生理解與探究。
師生活動:
探究聲音的形成:(1)讓紙張,尺子,自己等發出聲音,觀察這幾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2)讓正在發聲的音叉停止發聲。
小問題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哪些區別?正在發聲的物體有哪些共同的特點?聲音是怎樣形成的?
(班主任指導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尤其指出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指導中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中學生動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體發聲時震動,不發聲時不震動。
總結并板書: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形成的。震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小問題2:有些發聲體的震動不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到,能用哪些辦法來感知發聲體的震動呢?
(有時侯聽見聲音,而且我們沒有感知到它的震動,中學生容易懷疑是否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由此問題讓中學生進一步鞏固聲音的有物體震動形成的,所有物體發聲時都在震動)
師生活動:
中學生思索,并交流自己的看法,班主任演示:
方案(1):用音叉與兵乓球做實驗,敲擊音叉,緊挨到音叉放一兵乓球,觀察兵乓球的變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膠小球,敲打桌面,觀察塑膠小球變化。
方案(3):喇叭對著燭煙發聲。
班主任指出強調:在化學的研究中常常用到變具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箸的研究方式。
在探究實驗中,應注意滲透科學研究方式:
(1)比較法:比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
(2)轉換法:把具象、不顯著的現象的轉化為具體的、顯著的現象。
(3)放大法:把不顯著的現象放大。
例題:關于聲音的形成,下述說法錯誤的是()
A.聲音是由震動形成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
B.有聲音形成,就一定有物體在震動
C.震動停止之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分析,聲音要漸漸消失
D.有時侯物體不震動也可以發聲
問題二:(我們看到各類各樣的聲音)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鼻子,為何我們能聽見聲音?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讓中學生思索聲音是如何傳到眼睛的。
師生活動:
方案(1):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底撞擊,在外邊也能看到撞擊聲。
方案(2):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膠瓶裝上去,用細線吊著倒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看到收音機的聲音
方案(3):一位中學生眼睛貼緊桌面,另一朋友用手磨擦桌面,能清晰的看到聲音。
小問題1:聲音可以通過什么物體傳到眼睛?
引導中學生總結:二氧化碳、固體、液體都能傳聲。
師生活動:播放一段“神舟九號”宇航員在太空交流的視頻。
小問題2:宇航員之間是直接進行攀談的嗎?這是為何?聲音的傳播須要哪些條件?
班主任引導中學生回答并總結:聲音的傳播須要物質,化學學中把這樣的物質稱作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并指出:人耳聽見的聲音大多數是靠空氣傳播的。
小問題3:聲音是以哪些方式向外傳播的呢?
引導中學生閱讀課本29頁,引出聲波。通過水波類比聲波。
并總結:聲音以波的方式傳播的。
聲音發出來我們能夠立即看到聲音嗎?百米賽跑,在終點計時,我們先聽到著火還是先看到槍聲?還是同時?
問題三: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波速有哪些決定誘因?
設計意圖:由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引入波速的概念及影響波速的誘因。
小問題1: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看到雷聲,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
中學生討論交流,班主任歸納總結得出: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如同物體運動一樣,有快有慢,聲音傳播的快慢用波速來描述,它的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并引導中學生閱讀課本30頁,曉得15℃是空氣的傳播速率是340m/s。
師生活動:讓中學生閱讀課本30頁小資料,注意觀察比較不同物體和不同水溫時的波速。
小問題2:閱讀資料,聲音的傳播速率會發生變化嗎?波速的大小與哪些誘因有關?
班主任引導中學生剖析: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率最快,其次是液體,最慢的是二氧化碳。
波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濕度有關。
師生活動:
(由實例:小時候朋友們都玩過彈珠,彈珠彈出去會被大跌回去;打兵乓球時,兵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大跌上去……聽回聲,引出下一問題)
小問題3:聲波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障礙物也會反射回去嗎?
班主任引導中學生剖析: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假如碰到障礙物,都會被反射,我們把這些被反射回去的聲稱作回聲。人們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的時間間隔是小于0.1s。
應用回聲測距:
例:拍掌后0.5秒看到旁邊墻上反射回去的回聲,問人與墻面寬度離是多少?(當時的溫度為15℃)
已知:v=340m/s,t=0.5s/2=0.25s
求:s
解:由s=v×t=340m/s×0.25s=85m
答:人與墻面寬度離是85m。
六、目標測量:
1、小紙片會在發聲的耳機的鐵盒上跳動,發聲的音叉接觸海面時會惹起水花,風吹樹枝嘩嘩響,樹根在震動……這些現象說明了()
A.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B.聲音能在水底傳播
C.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D.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2、關于聲音的形成和傳播,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B、聲音在鐵軌中比在空氣中傳得慢
C、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D、在空氣中聲音的速率與光的速率相同
3、“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響是因為鈴遭到金屬小錘的撞擊形成而發出的。在鄉間大路上,人們看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傳入人的眼睛的。
4、對著懸崖疾呼,1.5s后看到回聲,人距離懸崖有多遠?
答案:(1)A(2)C(3)震動,空氣(4)255m
七、課堂小結:
1、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
2、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二氧化碳、固體、液體都能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率是340m/s。人們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的時間間隔是小于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