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
1.貨車從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運動(為了使貨車在豎直方向上遭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互相平衡,并保證貨車在水平面上只受磨擦力)
2.轉換法的應用(通過貨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不同來判定阻力的大小)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探究阻力對貨車運動狀態的影響,控制貨車從同一高度釋放,使貨車抵達斜面底端的速率相同,改變貨車遭到的阻力,在水平桌面上鋪不同材料的物體,如浴巾、棉布、木板等)
4.貨車運動到斜面底端后繼續運動的誘因(具有慣性)
5.貨車運動過程中機械能的轉化
6.貨車在水平面停出來的誘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7.實驗推理(若物體不遇阻力時,物體的速率將不會減少,即永遠做勻速直線動,即牛頓第一運動定理)
實驗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
1.選擇貨車,而不選擇鐵塊的誘因(減少磨擦力對該實驗引起的影響)
2.定滑輪的作用(減少磨擦力,改變力的方向)
3.若選擇卡片作為研究對象,即實驗過程中是不考慮卡片自身重力的影響
4.應當選擇靜止作為研究狀態(由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好控制)
5.研究力的大小關系的方式(貨車兩旁掛相同的鉤碼)
6.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同仍然線上,必須保持研究物兩端所受力相同,通過扭轉研究物的角度來判定,看貨車是否處于靜止狀態
(2)探究平衡的兩個力大是否小相等,必須保持平衡的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且兩力的方向相反,觀察貨車能夠處于靜止狀態。
(3)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必須保持平衡的兩個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改變研究物體,觀察不同的研究物體能夠處于靜止狀態.
實驗推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二力平衡滑輪實驗,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同仍然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實驗三、探究影響壓力作用療效的誘因
?
1.選用海棉而不用紙板的誘因(以便觀察實驗
現象)
2.轉換法的應用(壓力的作用療效通過海棉的
凹坑程度彰顯)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a.研究壓力的作用療效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時,控制壓力大小不變;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
b.研究壓力的作用療效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不變;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
4.補充表格,自選器材設計實驗
5.實驗推論的總結和實驗步驟的選定
6.實驗方案的評估
實驗推論: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在壓力不變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
實驗四、探究液體內部的浮力
1.轉換法的應用(按照U形浮力計中兩管海面
的高度差來判定液體浮力的大小)
2.U形管液面的調平(不平的緣由是橡皮管中
有二氧化碳,應拆除橡皮管二力平衡滑輪實驗,再重新安裝)
3.實驗前要檢測裝置的氣密性(用手輕壓金屬
盒上的橡皮膜,觀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變化)
4.比較液體浮力大小的方式(觀察不憐憫況下
浮力計U形管兩端液柱的高度差的大小)
5.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a.探究液體內部浮力與方向的關系(讓金屬盒在同種液體,相同的深度,不同的方向進行實驗)
b.探究液體內部浮力與深度的關系(讓金屬
盒處在同種液體,相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
進行實驗)
c.探究液體內部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讓金屬盒處在相同的深度,相同的方向,不同種液體中進行實驗)
6.實驗數據剖析及推論的總結。
?
實驗五、探究壓強的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
1.彈簧測力計讀數
2.用稱重法估算壓強(F浮=G-F′)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控制液體的密度和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相同,探究壓強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容積的關系
(2)控制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容積相同,探究壓強大小與物體浸入入液體的深度的關系
(3)控制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容積相同,探究壓強大小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F浮=ρ液gV排的相關估算(估算密度、體積、
壓強)
5.實驗數據剖析
(1)估算壓強(F浮=G-F′)
(2)總結規律(壓強與液體密度和物體排開
液體的容積有關)
(3)判定探究壓強與物體排開液體容積的關
系時應比較的實驗數據
(4)判定探究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時應比
較的實驗數據
6.F-h圖象的剖析
7.實驗步驟的補充和建立
8.浮力、壓力、浮力大小的判定
9.實驗推論總結
實驗推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壓強的大小僅跟它在液體中的容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跟浸入的深度無關;液體密度越大、物體浸入在液體中的容積越大,壓強越大。
實驗六、探究壓強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
1.彈簧測力計讀數
2.用稱重法估算壓強(F浮=G-F′)
3.檢測排開的液體重力的方式(先測出空桶的重力G1,再測出桶和溢出水的總重力G2,則排開的液體所遭到的重力為G排=G2-G1)
4.實驗步驟補充或排序
5.密度的估算
多次檢測的目的(使實驗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7.實驗評價
8.實驗推論總結
實驗推論:壓強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遭到的重力。
?
實驗七、探究物體的動能跟什么誘因有關
1.轉換法的應用(物體的動能大小不能直接觀
察,而是通過物體促進其他物體運動距離來反映,促使其它物體運動越遠,物體的動能越大)
2.選擇同一個小球進行實驗的目的(控制小球
的質量相同)
3.讓不同的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釋放的目的
(讓小球滾動到斜面頂部時的速率相同)
4.控制變量法的應用(①控制速率一定,探究
動能與質量的關系;②控制質量一定,探究動
能與速率的關系)
5.實驗推理與假定(當小球運動到斜面底端
時,所受的外力忽然全部消失,則小球將保持
原先的速率仍然運動下去)
實驗推論: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率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率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
實驗八、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
1.杠桿的支點處于杠桿中央的目的(減少杠桿
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調節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以便
精確檢測力臂)
3.杠桿平衡的調節(杠桿往右傾斜時,向左調節平衡螺絲;杠桿向左傾斜時,則往右調節平衡螺絲)
4.須要多次實驗(只做一次實驗得出的推論往
往具有碰巧性和片面性,不具普遍性)
5.另一端換用彈簧測力計的益處(測出拉力的
大小,實驗操作更便捷)
6.畫記錄數據表格
7.表格數據剖析
8.彈簧測力計的帶動方向及讀數(豎直帶動)9.判定彈簧測力計傾斜帶動杠桿使之平衡時示數的變化及緣由(示數變大,緣由是傾斜帶動時拉力的力臂變小)
10.生活中省、費力杠桿的應用
11.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12.按照杠桿平衡條件判定杠桿一端須要添加的拉力大小或鉤碼個數
13.實驗評估
實驗推論: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實驗九、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
1、實驗原理(η=W有/W總×100%)
2.檢測器材(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
3.拉力及彈簧測力計的運動情況(拉力與斜面
平行,測力計勻速運動,且此時測力計的示數
小于物體與斜面的磨擦力)
4.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①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
與物體的重力相同,探究斜面的傾斜程度與機械效率的關系;
②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相同,探究斜面的粗糙程度與機械效率的關系;
③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粗糙程度相同,探究物體的重力與機械效率的關系
5.在該實驗中,克服物體自身重力所做的功為
有用功(W有=Gh)
6.在該實驗中,沿斜面的拉力所做的功是總功
(W總=Fs)
7.實驗錯誤剖析
8.機械效率的估算
9.剖析數據總結推論
10.曉得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走道、盤山道路等)
實驗十、測量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
1.實驗原理(η=w有/W總)
2.檢測器材(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
3.彈簧測力計應在豎直方向上且勻速帶動繩子
4.彈簧測力計的讀數
5.滑車架的繞線
6.滑車架有用功的估算(W有用=Gh)、總功的估算(W總=Fs)、機械效率的估算(η=W有/
W總x100%)
7.承當重物繩子段數的判定
8.影響滑車架機械效率大小的誘因(滑車架的
機械效率與物體的重力、機械間的磨擦力、動
滑輪的重力)
9.增強機械效率的方式
10.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控制滑車架的重力或數目相同,通過改變所吊鉤碼的數目,來探究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
(2)控制滑車架所吊起鉤碼數目相同,通過改變滑車架的重力或數目,來探究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滑輪的重力和數目的關系
11.按照數據選定滑車架
?12.實驗推論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