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終考試就要來了,明天王老師給你們整理了中學數學70條知識點,包括各種實驗題,資料寶貴趕快收藏。
1.探究二力平衡實驗
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問題時,哪些誘因影響實驗結果?
答:磨擦力
2.你覺得下圖那個實驗更合理?
答:甲,應為乙物體遭到的磨擦力大,對實驗療效影響大。
3、如何判定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
答:當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都可以判斷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4、實驗中怎樣改變拉力的大小?
答:通過改變砝碼的個數,來改變對貨車的拉力大小.
5、定滑輪有哪些作用?
答:改變拉力的方向。
6、如何探究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答:將紙板從中間剪開,觀察紙板是否還處于平衡狀態。
7、如何探究兩個力在同仍然線上?
答:把紙板轉動一個角度,之后松手,觀察貨車的運動狀態.
8、實驗推論:
二力平衡條件:同體、等大、方向、共線。
9、實驗方式:
控制變量法
10、選擇靜止狀態的緣由:
勻速運動狀態不好控制
11、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
得出普遍規律,防止碰巧性。
2.探究滑動磨擦力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
(1)檢測原理:
二力平衡
(2)檢測方式:
把鐵塊置于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鐵塊,使鐵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于滑動磨擦力的大小。
(3)推論:
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磨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磨擦力越大。該研究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4)轉換法應用:
通過拉力的大小來反映磨擦力的大小
(5)由前兩推論可概括為:
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率,拉力大小等無關。
3.探究力與運動關系實驗:(牛頓第一定理)
1、此實驗讓應讓下車如何滑出來?目的是哪些?
答:讓貨車從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滑出來;目的是使貨車抵達水平面時的速率相同。
2、通過哪些曉得阻力越小,物體運動減少的越慢?
答:貨車運動的距離,阻力越少,貨車運動的距離越遠,說明物體運動減少的越慢。
3、這個實驗斜面有何作用?
答:使貨車滑下的速率相同。
4、實驗推論:
物體遭到的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遠,假若物體不遇阻力,他將保持運動直線運動,并始終運動下去。
5、此實驗采用的方式是?
答: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6、牛頓第一定理能夠通過實驗探究下來?
答:不能,只能在實驗基礎上推理下來,由于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7、將此實驗略加更改能夠做那個實驗?
答:(1)將斜面長一些,降低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探究速率變化的實驗(2)保證平面的材料相同,降低一個鐵塊可以探究動能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的實驗。
牛頓第一定理:
說明:A、牛頓第一定理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下來的,因而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理。
牛頓第一定理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先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先運動的物體,不管原先做哪些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牛頓第一定理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須要力,即力與運動無關,所以力不是形成或維持物體運動的誘因。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緣由,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誘因。
4.探究壓力作用療效與什么誘因有關
1.此實驗采用的方式有:
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2.此實驗使用海棉而不用木板為何?
答:木板不容易形成形變,而海棉容易形成形變,以便觀察實驗現象。
3.比較圖甲和圖乙可以得到實驗推論是:
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不能說浮力越顯著,由于探究這個實驗時還沒有提出浮力的概念)
4.比較圖乙和圖丙可以得到實驗推論是:
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用海棉形變的大小來評判壓力作用療效的大小,是轉換法;而在探究壓力作用療效具體受那個誘因影響時,采用了控制變量的方式;
5.若果將圖乙中的海棉換成木板,壓力的作用療效與放海棉的作用療效相同嗎?
答:相同,由于壓力的療效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有其他誘因無關,改成木板后只是我們觀察不到療效而已。
6.小明朋友實驗時將物體B沿豎直方向劈成大小不同的兩塊,如圖所示.他發覺它們對海棉的壓力作用療效相同,由此他得出的推論是:
壓力作用療效與受力面積無關.你覺得他在探究過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確?緣由是:她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同。
5.探究液體浮力與這些誘因有關
1、由圖1、圖2可以曉得液體浮力形成的緣由是:
液體遭到重力作用;液體有流動性。(因而在太空失重情況下液體不會形成浮力)
2、探究液體浮力與什么誘因有關實驗中,采用了什么方式?
答: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3、通過觀察哪些開曉得液體浮力大小的?
答:U型管內頁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說明液體形成的浮力也大”
4、實驗前的兩個操作:
(1)先檢測U型管左右兩側的液面是否相平。
(2)檢測裝置的氣密性:(用手壓金屬盒上的橡皮膜,觀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發生變化,若變化顯著,則氣密性良好)
5、實驗時發覺U型管內高度差沒變化緣由是哪些?如何解決?
答:氣密性不好,拆出來重新安裝。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連通器?
答:不是
7、此實驗U型管內液體為何要染成藍色?
答:使實驗療效顯著,以便觀察。
8、比較甲乙實驗推論是:液體密度一定時,深度越深,液體形成的浮力越大。
比較乙丙實驗推論是:當液體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形成的浮力越大。
9、如圖甲乙,金屬盒在水底的深度和U型管內頁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關系?為何?
答:相等,由于兩邊形成的浮力相等,液體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10、如圖丙,兩側金屬盒的深度和U型管內頁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關系?為何?
答:U型管內高度差比金屬盒的深度大。由于鹽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兩側浮力相等,所以U型管內高度差比金屬盒的深度大.
11、測量出U型管內頁面的高度差,能夠算出金屬盒在右邊液體中的浮力?
答:能,由于兩邊浮力相等。
6.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
1、實驗更合適的操作次序是:
bacd
2、實驗中溢杯子倒水必須有水溢出后才會做實驗,否則會出現哪些結果?
答:會出現壓強小于物體排沸水的重力
3、此實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關系是:
Fa-Fc=Fd-Fb
4、實驗推論:
物體遭到的壓強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7.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實驗前杠桿的調節:
左高左調,右高右調。平衡后實驗過程中不能在調節平衡螺絲。
2、將杠桿調成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以便檢測力臂
3、選擇杠桿終點作為支點的益處:
去除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4、將砝碼換成測力計的用處是:
能直接測出拉力的大小,實驗操作便捷。
5、將砝碼換成測力計的缺點是:
測力計本身有重量,對實驗有一定的影響,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6、如上圖,乙圖和丙圖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作如何變化:
由大變小,緣由是力臂由小變大。
7、你覺得那個圖更合理?
答:丁圖,實驗不受彈簧測力計的重力的影響。
8、使用彈簧測力計取代鉤碼最終目的是:
更能正確認識力臂。
9、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防止實驗的碰巧性,是推論具有普遍規律。
8.探究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1)原理:有用功/總功
(2)應測數學量:鉤碼重力G、鉤碼提高的高度h、拉力F、繩的自由端聯通的距離S
(3)器材:除鉤碼、鐵架臺、滑輪、細線外還需刻度尺、彈簧測力計。
(4)步驟:必須勻速帶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下降,目的:保證測力計示數大小不變。
(5)推論:影響滑車架機械效率高低的主要誘因有:
A動滑輪越重,個數越多則額外功相對就多。
B提高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對就多。
C磨擦,若各類磨擦越大做的額外功就多。
同一滑車架:繞線方式和重物提高高度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
(6)檢測機械效率時為何不能使彈簧測力計靜止?機械效率會如何?
答:當彈簧測力計靜止時二力平衡滑輪實驗,繩子和滑輪之間沒有磨擦力,拉力示數會變小,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比列減小,滑車架的機械效率偏大。
9.探究決定動能大小的誘因
(1)推測: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和速率有關;
(2)實驗研究:
研究對象:小鋼球
方式: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怎樣判別動能大小:看鐵塊被小鋼球推進的距離多少
使質量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靜止釋放的目的:使小球抵達水平面時的初速率相同;
怎樣改變鋼球速率:使鋼球從不同同高度滾下;
(3)剖析歸納:保持鋼球質量不變時推論:運動物體質量相同時,速率越大,動能越大;
保持鋼球速率不變時推論:運動物體速率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4)得出推論:物體動能與質量和速率有關;速率越大動能越大,質量越大動能也越大。
(5)斜面的作用:是物體具有速率并改變物體速率的大小。
(6)水平面的作用:是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只受磨擦力。
(7)能量轉化:在斜面上機械能轉化過程:重力勢能轉化成動能,在水平面上能力轉化過程:動能轉化為內能。
(8)鐵塊最終停出來的緣由:在水平面遭到磨擦力。
(9)實驗推理與假定:當水平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做勻速直線勻速,不能達到探究目的。
(10)超員、超速問題判定:超速時,質量不變,速率越大,動能越大;超員時,速率不變二力平衡滑輪實驗,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11)用小球做實驗有不足之處是:不能保證小球在水平面上沿直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