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測量某一物理量時用于比較的標準量稱為單位。 為了便于交流,國際度量衡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稱為國際單位制(簡稱SI)。
2、長度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其他單位有:公里(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1 000m; 1dm=0.1m; 25px=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及范圍; ②測量時,標尺刻度線應靠近被測物體,位置應平直,不得歪斜。 零刻度線應對齊。 被測物體的一端; ③讀數時,視線應垂直于尺面并與觀察點對齊。 不要向上或向下看。
3.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 時間單位包括小時(h)和分鐘(min)。 1小時=60分鐘 1分鐘=60秒。
4、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 我們無法消除錯誤,但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錯誤。 誤差的發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和測量人有關。 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錯誤與錯誤的區別:錯誤不是錯誤。 錯誤不應該發生并且是可以避免的。 錯誤永遠存在,無法避免。
2. 動作說明
1.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現象。 在物理學中,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
2、研究物體運動時,選定作為標準的物體稱為參考物體。 參考對象的選擇:任何對象都可以作為參考對象,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參考對象(不能選擇正在研究的對象作為參考對象)。 研究物體在地面上的運動時,通常選擇地面作為參考物體。 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同一對象是移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考對象。 這就是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3、移動速度
1、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來表示。 同時,物體行進的距離越長,行進的速度就越快; 物體移動相同距離所需的時間越短,其移動速度就越快。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行進的距離。 物理學中,為了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采用“同一時間內比較距離”的方法,即用物體運動的距離除以所花費的時間。 這樣,在比較不同運動物體的速度時,可以保證時間相同。
計算公式:v=t(s)
其中:s——距離——米(m); t——時間——秒(s); v - 速度 - 米/秒 (m/s)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 在交通運輸中,常用公里每小時作為速度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 1m/s=3.6km/h。 v=t(s),變形可得:s=vt,t=v(s)。
2、速度不變的沿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運動速度發生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運動。 變速運動的速度用平均速度來表示。 粗略研究時,也可以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平均速度=總距離/總時間。
四次測量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v=s/t 2、實驗設備:秤、秒表、小車坡度
3、實驗時,用秤測量小車行駛的距離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用停車表測量小車通過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然后用公式v=s/t計算平均速度這段距離內汽車的行駛情況。
4、探究小車滑下斜坡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 如何?
具體測量過程及記錄形式:
結論:車子從斜坡上滑下的速度越來越快
第2章 聲音現象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所有發出聲音的物體都會振動。 當用手按下發音音叉時,發音停止。 這種現象意味著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 振動的物體稱為聲源。 人類通過聲帶的振動來說話和唱歌,鳥兒悠揚的叫聲是通過歌膜的振動發出的,蟋蟀清脆的鳴叫是通過翅膀摩擦的振動發出的。 振動頻率必須在20-20,000次/秒之間。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真空中無法傳播。 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形式傳播。 聲波到達人耳,引起耳膜振動,人就聽到了聲音。 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發出聲音,而空氣可以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 一般情況下,v固體>v液體>v氣體,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4、回聲是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將回聲與原聲區分開來。 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 用途:回波可用于測量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艇距離。 在測量時,首先要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測量方法是:測量從聲音發出到聲音信號反射回來的時間t。 求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聲點到物體的距離為S=vt/2。
2.聲音的特點
1. 音樂是物體有規律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高:人們感知到的聲音的高低。 音高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 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頻率單位為次/秒,也記為Hz。
超聲波和次聲波:人們可以感受到聲音的頻率范圍是一定的。 大多數人能聽到的頻率范圍約為20HZ~。 人們把高于20000赫茲的聲音稱為超聲波; 低于20赫茲的聲音稱為次聲波。 它們統稱為聲音,但人們聽不到它們。 蝙蝠和海豚發出的聲音通常是超聲波; 地震、海嘯、臺風和大象發出的聲音都是次聲波。 動物的聽覺范圍比人類的聽覺范圍更廣(更寬、更窄)。
3.響度:人耳感知到的聲音的音量。 響度與發生器的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有關。 當物體振動時,它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稱為振幅。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加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少聲音的發散。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大小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語氣:由物體本身決定。 人們可以根據音色來識別樂器或區分人。
5、辨別音樂三要素:聞聲識人——根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斷; 大聲喊——指響度; 女高音歌手——指音高。
3.聲音的利用 聲音可以用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4、噪聲的危害及控制
1、當代社會四大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2、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噪聲是指發聲體不規則、混沌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干擾人們想聽的聲音的聲音。 效果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對聲音級別進行分類; 聽力下限為0dB; 為保護聽力,噪聲應控制在90dB以下; 為保證工作和學習,噪聲控制在70分貝以內; 保證休息和睡眠,噪音應控制在50dB以下。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第三章物質狀態的變化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熱或冷程度。
2、單位:
①熱力學溫度采用國際單位制。
②常用單位為攝氏度(℃)。 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 它們被分成100等份,每等份稱為1攝氏度。 某地溫度-3℃讀作:負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結構:底部有一個玻璃泡,里面盛有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 內部有一根厚度均勻的細玻璃管,外部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工作。
定義:平行光入射到物體表面反射后保持平行
狀況:反光面光滑。
應用:面向太陽看平靜的水面,顯得特別明亮。黑板的“倒影”等都是由于鏡面反射造成的。
(2)漫反射:
定義:平行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會向不同方向反射。 每條光線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狀況:反射面不平整。
應用:不發光的物體由于光照射到物體上的漫反射而可以從各個方向看到。
3.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
成像特征:等大小、等距、垂直、虛像
①圖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②像與物體、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
實像:光線匯聚的實際點所形成的圖像
虛像:反射光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2、球面鏡:
定義:用球體的內表面作為反射面。
凹面鏡的性質:凹面鏡能將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于一點; 從焦點到凹面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體的外表面作為反射面。
凸面鏡的性質:凸面鏡使光擴散。凸面鏡形成的圖像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4.光的折射
1.折射:當光從一種介質傾斜入射到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轉。 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 當折射發生時,反射也必然發生。 當光垂直照射到兩種材料的界面時,傳播方向不會改變。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現象中,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均在同一平面內; 當光從空氣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沿法線方向偏轉(折射角<入射角); 當光從水或其他介質傾斜入射到空氣中時,折射光會偏向界面(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隨著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介質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與法線形成的角度也越大。
①當u>2f時,物體運動速度比圖像快
②當f<u<2f時,物體運動速度比圖像慢
4.眼睛和眼鏡
一、成像原理: 1、眼球相當于相機。 晶狀體和角膜一起作為凸透鏡工作。 眼睛后部的視網膜就像一層膠片(光幕)。 物體通過晶狀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然后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從而產生視覺。 在眼睛的視網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亮視距離:625px 近點:250px
2.近視,圖像在視網膜前面。 可以佩戴凹透鏡來糾正這種情況。 因為它具有發散光線的特性。 將清晰圖像稍微向后移動,使其恰好位于視網膜上。
造成近視的原因:晶狀體太厚、屈光力太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用凹透鏡矯正)
3. 遠視(也稱為老花眼)導致圖像出現在視網膜后面。 可以通過佩戴凸透鏡來矯正。 因為它具有會聚光線的特性。 將清晰圖像稍微向前移動并準確地在視網膜上形成。
五臺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由目鏡和物鏡組成,兩者都是凸透鏡。
2.物鏡:其作用相當于幻燈機的鏡頭,產生放大的實像。 目鏡的作用就像放大鏡,產生放大的虛像。顯微鏡將物體的圖像放大兩倍
3、望遠鏡有反射望遠鏡和折射望遠鏡兩種。
折射望遠鏡的物鏡相當于相機鏡頭,物鏡使遠處的物體變成縮小的實像; 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目鏡形成放大的虛像。 。 具有放大、增加視角的效果。
4、產生真實圖像的光學元件包括:相機、投影儀、針孔成像; 產生虛像的光學元件包括:平面鏡、放大鏡、凸面鏡和凹面鏡。
利用反射的包括:平面鏡、水下反射、所有鏡子; 使用折射的包括:所有鏡頭、相機、投影儀、放大鏡、近視鏡和老花鏡
第 6 章質量和密度
1. 品質
1、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量稱為質量。 用字母m表示。 國際質量單位是千克(kg),1t=1000 kg,1kg=1000 g= mg。 中學生的體重是50公斤
(2)天平在實驗中常用來測量物體的質量。 各種秤也是衡量質量的工具。
2、天平:天平是衡量質量的工具。 余額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將游標尺置于直尺左端的0標記處,調節天平螺母,使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心線,表明天平已已平衡。如果指針向左偏離,則左側
右側的兩個平衡螺母就像右側的調節器。 平衡后才能稱量質量。 稱量質量時,將物體放在天平的左板上,然后將重量添加到右板上。 添加重量時,先添加較大質量,再添加較小質量,最后添加重量直至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心線; 讀取時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游泳碼讀取的質量。
3、使用天平稱量質量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握住砝碼,用鑷子加減重量; 請勿將化學品或液體直接放入秤盤中稱量質量,必須使用燒杯稱量。 ; 增加重量時動作要輕柔。
如何稱量小瓶中水的質量?瓶子和水的總質量-空瓶質量
4. 質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隨位置、狀態、溫度或形狀而改變。 1公斤冰融化成水后,其質量為1公斤。 當2kg的表面放在月球上時,它的質量是2kg。 如果用鐵絲將其彎成鐵環,其質量將保持不變(變化,保持不變)。
*5. 在天平上稱量質量時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如果將物體倒置,則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所指示的砝碼數。
2. 密度
1、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一般具有不同的質量。 由相同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成正比。
2.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 不同的物質通常有不同的比例。 這體現了不同物質的不同特性。 在物理學中,用密度來表示這種特性。 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質量——千克(kg)
V——體積——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單位是g/cm3。 g/cm3的較大單位是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kg每立方米。 其物理意義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103kg。
3、密度的應用:識別物質:ρ=m/V。
測量難以直接測量的體積:V=m/ρ。
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質量:m=ρV。
3.測量物質的密度
1、量筒的用途:可以用量筒測量液體物質的體積。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觀察量筒刻度的單位。 1L==25px3
②觀察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內凹液面的底部(或量筒內凸液面的頂部)平齊。
2、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只要測量出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就可以通過ρ=m/V計算出該物質的密度。 質量可以用天平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形狀固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測量。
4. 密度和社會生活
1、鑒別物質:方法是求該物質的密度p,然后查密度表。 如果兩種物質的密度相同,則它就是那種物質。
2、間接求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求天安門紀念碑的質量,先測量長、寬、高,求體積,求密度,用公式m=pv求大量的。
3、間接計算體積:當質量容易測量但體積不方便時,用v=m/p求。
4、計算所需物質的密度:用平均密度p=(m1+m2)/(v1+v2)
5、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密度、質量、體積的變化。
6、相同的物質意味著相同的密度; 談論樣品意味著密度相同; 先說做模型,就是說體積一樣; 說飛機減重,就是飛機體積不變,質量變小
7、一定質量的氣體受熱體積膨脹后,密度變小。 密度上升小(上圖)
8、水在4℃時出現異常膨脹,即該溫度下水的密度最大; 密度較大的水總是在下層,因此較深的湖底水溫為4°C,不結冰。
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