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經常需要編寫教案。 編寫教案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進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那么我們在寫教案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實驗教案。 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1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已不再是一個新課題。 許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該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獨到的教學意見,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將這些教學策略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時,我們發現確實能夠達到一些文獻中描述的預期效果。 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利用牛頓第一定律解決問題時,令我們驚訝的是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非常差。 這讓我們很困惑。 為什么同樣的教學策略,教學效果評價會有如此大的偏差? 是因為老師的教學,還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此外,我們還從學生認知心理的角度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照教材的順序來安排的。 首先通過一個論證實驗來引出主題,然后對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之間的爭論進行解釋,以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誤解,并進一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做了斜面小車實驗,最后讓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測試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我們用了這樣一道題來測試學生。 標題如下。 你坐在一輛勻速直線前進的汽車里,你把手中的鑰匙垂直向上扔出去。 當鑰匙掉落時,它是落在你的手上還是你的手后面? 全班56名學生在試卷上全部回答:落后。 當問及原因時,他們都說:車在行駛,但鑰匙扔出去后就不再前進了。
2、如何更好地提高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意義上達到滿意的效果。 我們認為,局限于一般形式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只是觸及表面,必須深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審視學生產生誤解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時所犯的錯誤,往往是由于頭腦中受到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孩子們在學習物理課程之前,在現實生活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而形成的系統的但非科學的概念。 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這種情況。 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只需要“積極”地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的理念。 如果還是不懂,教幾次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實踐證明,這種想法太天真了。 因為在一些學生的經歷中,他們已經有了類似于亞里士多德理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概念。 這樣,他們在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后,就可能將這個定律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代名詞。 當要求他們解釋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小車、用腳踢球等不易暴露誤解的例子時,他們也能解釋清楚、邏輯清晰。 但在解釋用手扔鑰匙、從飛機上投炸彈的例子時,他們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誤解就暴露無遺了。 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癥結所在。
3、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要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首先,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錯誤地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初中物理實驗教案,頭腦就像一張“白紙”,老師可以在上面隨意畫畫。 不是這種情況。 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學生逐漸形成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看法。 他們幾乎每天都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當力停止作用時,物體是靜止的,因此他們主觀地斷言,有力,物體就運動;沒有力,物體就運動;沒有力,物體就運動。 如果沒有力,物體將保持靜止。 這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動力”的理論。
其次,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被隱藏。
由于前科學概念是在學生潛意識中形成的,因此它們以潛在的形式存在。 這有兩層含義。 一是學生自己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沒有自覺地思考和形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概念。 其次,前科學概念通常不會被表達,但當學生使用物理概念解決問題時,它們經常被表達。 例如,上述測試表明,許多具有10年以上教學經驗的初中物理教師腦子里也有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但他們自己卻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觀念頑固。
因為前科學觀念是孩子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觀念,而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觀察又強化了這些觀念。 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觀念非常頑固。
近年來國內外物理教育領域的一些研究表明,學生一旦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觀念,就很難改變。 對于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過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尤其如此。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學生知道什么以及如何行動主要取決于他們所擁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式),而不完全取決于老師所教授的內容。 他們根據現有的模式吸收和拒絕信息。 當存在誤解時,頭腦中就會形成與正確信息截然不同的東西。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2
物理實驗室是學生學習和進行物理實驗的主要場所,是物理探究性學習的主要資源。 學校領導一直高度重視物理實驗室的建設。 今年增加了新的儀器設備,為每個學生創造了進行實驗探究活動的機會。 狀況良好。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實驗最有效地掌握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需的基礎物理知識,培養初步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 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 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因此,實驗室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物理教學能否順利進行。 因此,實驗室必須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實行標準化管理。 以下是本實驗室一學期的工作總結:
一、開學時的重點任務:
制定學期實驗計劃和周歷并分發給每位老師。 各班須保存一學期的實驗記錄。
2、日常工作:
1、制定規章制度,科學規范管理。
2、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認真執行。
3、制定儀器設備補貨計劃; 做好儀器借出和歸還工作; 做好票據的倉儲、登記、驗收工作; 做好儀器設備的日常維修和保養工作; 做好各類臺賬的記錄工作,利用中文教育軟件進行電子化管理。
4、滿負荷開展各類實驗,積極創造條件將示范實驗改為小組實驗,保證物理實驗課的順利進行。 我們還積極創造條件,將示范實驗改為小組實驗,保證了九年級8個班、八年級8個班能夠正常開展實驗教學。
5、結合學校的日常管理和專項活動,做好實驗室保潔工作,保持實驗室清潔。 本學期特別工作:
1、負責物理實驗室及全校儀器設備的訂購及網上申報。
2、負責九年級物理實驗操作考試儀器設備的準備,使九年級物理實驗操作考試能夠順利完成。
3.其他想法:
實驗室工作也應該詳細。 如果學生在實驗室中遇到不良習慣(如帶零食吃;在登記簿上亂涂亂畫;實驗結束后不善于整理設備等),也應及時向老師匯報,加強溝通。學生教育。 也希望各位老師做好實驗登記工作,實驗結束后督促學生收拾好設備,關好門窗。 并演示講臺上樂器的排列。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3
【目的及要求】
觀察彩色光的混合現象并演示三基色光混合成白光。
【儀器設備】
三基色光源、滑動變阻器、電源等
三基色光源可定制。 將三個小燈泡放入三個圓形紙管(例如蠟紙管)中。 圓形紙管的一端包裹著紅、綠、藍色的玻璃紙。 小燈泡會發光,透過玻璃紙,你會得到紅色、綠色和藍色。 綠光和藍光(圖2.12-1A)。
只有一個燈泡依次打開,屏幕上就會出現紅、綠、藍三個圓形光點。
當兩個燈泡同時打開時,屏幕上會得到兩個圓形光點,其中一些光點重疊。 如圖2.12-3所示,紅光和綠光重疊得到黃光; 紅光和藍光重疊得到紫光; 綠光和藍光重疊得到青色光。
【防范措施】
如果這個實驗在黑暗的教室里進行,效果會更好。
【參考】
使用七色板演示彩色光的合成。 用膠合板或紙板制作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圓盤。 圓盤中心有一個孔,可以放置在轉盤的轉軸上。 用螺釘夾緊后,由皮帶帶動繞軸旋轉。 將七種顏色的蠟紙按照圖2.12-5所示的順序和比例粘貼在圓板的正面。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4
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各學校加強了對實驗的重視。 另外,近年來,中考物理實驗部分的分數有所提高,引起了各學校的高度重視。 通過兩年的探索和總結,我們看到現在我校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更加重視實驗探究。 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較往屆也有所提高。 這對于提高我校物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仍然發現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存在一些問題。 體現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對實驗重視不夠,也體現了對學生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 為此,應改進教學方法,及時采取措施,以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實驗質量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1.過程學生在實驗教學中面臨的一些典型問題
1、基本工具使用不當。 主要癥狀是:
(1)有的學生在使用彈簧測功機時,沒有進行校零就直接使用; 測量張力時,它們不作勻速直線運動而讀取讀數; 當進行調零時,它們不在使用位置。
(2)用量筒測量水的體積時,握在手中讀數,讀數時視線與凹水面不成水平,量筒之前甚至沒有放平。閱讀。
(3)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時,直接使用,不要觸摸; 不注意將它們連接到適當的量程。 (4)有的學生不能正確連接滑動變阻器和判斷阻值的變化。
2、不規范操作,如
(1)學生沒有按照實驗要求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設備的使用不夠規范。
(2)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不是移動光幕來拾取圖像,而是移動透鏡來尋找圖像。
(3)電路連接方法不正確; 儀表的表盤沒有面向觀察者; 一般沒有排除電路故障的經驗,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連接電路。
3、熟記實驗和數據,違反實驗事實。 很多學生根本不看設備,就立即從頭開始填寫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他們甚至在做實驗之前先填寫實驗結論和數據。實驗數據與填寫的數據完全不一致,比如
(1)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將結論填寫在試卷上,根本沒有得到清晰的圖像。 ,(2)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有的學生在做實驗前先將數據和結論填入記錄中; 有些同學總是將兩側的力臂調整為相同大小。
(3)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學生死記硬背數據和結論的現象尤為突出。 另外,在測量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測量電阻、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探索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等實驗中,背實驗也很常見。數據和結論。 4、不去審視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 例如,在探究哪些因素與動能有關時,沒有嚴格按照要求以高度作為控制變量; 其他問題,你不注意保持其他數量不變。
2、出現上述錯誤的原因
從上述現象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實驗操作比較盲目,缺乏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雖然個別學校的學生或個別學生存在一些問題,但反映出我們的一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沒有正確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而是為了實驗操作考試而做實驗。 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方法上的指導。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操作時,給學生的動手機會太少。 老師說得太多,做的太多,卻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數據和結論讓學生記住。 有些學校的老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規定過于嚴格,比如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量電阻,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測量平均速度,觀察和研究凸透鏡成像等。實驗時,老師先把一些數據規定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老師事先設想的數據進行實驗。 這些做法抹殺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養成了實驗操作的依賴性和封閉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通過這幾次實驗操作考試,我們也發現一些學校的學生整體實驗操作能力較強,這與日常教學和后期訓練密不可分。 為了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應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5
【目的及要求】
學習正確使用直流電壓表測量電路電壓; 研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中電壓之間的關系。
【儀器設備】
直流電壓表(J0408型或J0408-??1型)、干電池3節、小燈座2個(J2351型)、小燈泡2個(5V、0.3A)、單極開關(J2352型)、電線數條。
J0408直流電壓表外觀如圖3.6-1所示。 該電壓表的表頭為磁電式。 表盤有上下刻度,分別為“-5-0-15”和“-1-0-3”,端子分別標有“-”、“3”和“15”。 調零器位于刻度盤下方。 這種電壓表表盤上的“0”點并不在最左端,但在“0”點的左邊有一些刻度,可以防止指針因正反接而損壞。
有些學校有另一種類型的電壓表(圖3.6-2)。 該電壓表的量程分別為“0-15”和“0-3”,“+”端子為公共端子。
有些學校同時使用交流和直流電壓表(圖3.6-3)。 這種電壓表有上、下刻度。 使用 DC 時,范圍分別為“0-3”和“0-15”。 ,刻度的每個小格分別代表 0.1 伏和 0.5 伏。 使用交流電時,測量范圍分別為“0-45”和“0-450”,刻度的每個小格分別代表1伏和10伏。 接線柱有五個,分別標有“-”、“3”、“15”、“45”和“450”。 “-”為公共端。 對于直流齒輪,查看下方刻度,對于交流齒輪,查看上方刻度。
【實驗方法】
電壓表是電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之一。 本實驗是練習使用電壓表。 注意電壓表的正確使用方法。
使用電壓表時,首先要看它是直流電還是交流電; 然后看看它有多少個量程以及每個量程是多少伏,并算出每個量程上每個小格所代表的伏數。 然后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 如果不是,請將其調整為零。
需要注意的是,電壓表與被測電路并聯。 電壓表的“+”端接靠近電源正極的點,“-”端接靠近電源負極的點。
實驗步驟:
1.用電壓表測量電芯和電池組的電壓
首先用電壓表測量每節干電池兩端的電壓,然后將三節干電池串聯后測量電池組兩端的電壓。 記錄測量數據并進行比較。 (注意電池的正確串聯方法,如果其中一顆電池反接,會導致電池組電壓下降。)
想一想:電池組兩端的電壓是否等于串聯電池兩端電壓之和?
2.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的電壓
將兩個燈泡、開關和干電池串聯成電路。 用電壓表測量兩個燈泡兩端的電壓U1、U2,然后測量兩個燈泡串聯后兩端的總電壓U3。 記錄測量數據并進行比較。
思考:串聯電路上的總電壓與電路各部分的電壓之間有什么關系?
3.用電壓表測量并聯電路的電壓
用兩個燈泡組成并聯電路,然后與開關和干電池串聯。 用電壓表測量兩個燈泡兩端的電壓U1和U2,然后測量并聯電路上的總電壓U3。 記錄測量數據并進行比較。
思考:并聯電路兩端電壓與各支路電壓之間有什么關系?
【防范措施】
1. 測量前,應先估計被測電壓的電平,并選擇合適的量程。 如果難以估計被測電壓的電平,應首先使用最大量程來測試觸摸。 如果指針顯示的數字非常小,則切換到較小的范圍。 接通電路后,若指針反轉,應立即拔下鑰匙,將電壓表接線反接。
2、最好使用兩個不同規格的燈泡,使U1、U2串聯時不相等,避免產生串聯電路各部分電壓相等的錯覺。
2、讀取電壓表指示時初中物理實驗教案,應待指針穩定,視線應與表盤垂直。
【參考】
電壓表的簡單故障排除。
1、如果測量時兩個量程指針都不動,可能是公共端背面斷線,或分壓電阻斷線,或儀表線圈斷線。 拆下底板并檢查。
2、轉動某個端子時,指針有動有不動。 這說明接線端子的螺母松動,應將其擰緊。
3、電壓表指針彎曲錯誤、動圈卡住等故障的排除方法與電流表相同。 詳細請看前面的介紹。
【思考問題】
想一想,如果誤串聯了一個電壓表,會對電路產生什么影響呢?
提示:由于電壓表本身的電阻很大,串聯起來會增加電路的總電阻,使電路中的電流很小。
2、如果待測電壓在1.40-1.60伏之間,應該選擇0-3量程還是0-15量程? 為什么?
提示:使用 0-3 范圍。 由于測量的電壓在3伏的范圍內,因此0-3刻度的每個小格表示0.1伏,0-15刻度的每個小格表示0.5伏。 每格數越少的范圍,誤差越小。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6
【目的及要求】
1.了解什么是物體的慣性;
2.知道所有物體都有慣性。
【儀器設備】
木柄錘子、長200-300毫米(直徑約10毫米)的尺子或金屬棒。
【實驗方法】
1、木柄上端松松地套著一個錘頭,可以很方便地將錘頭取下。 然后握住木柄,將木桶下端快速敲擊地面數次。 拆卸錘頭會很困難。
2. 將幾個相同大小和形狀的矩形塊堆疊起來(也可以使用其他稍重且表面光滑的物體,例如大棋子、完整的火柴盒等),并使用尺子或金屬棒將其中任何一個對齊他們水平。 當被擊中時,被擊中的棋子會飛出,而其余的棋子將保持堆疊在原地。
【思考問題】
1、為什么離弦的箭還能繼續前進?
2、砍柴時,斧頭被柴火夾住。 這時,如果將柴火未劈開的一端與地面撞擊,柴火就會劈裂; 如果柴火的分叉端碰到地面,斧頭就會被拔出。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7
【目的及要求】
了解針孔攝影原理并學習制作針孔相機。
【儀器設備】
兩個圓紙管(一大一小,大的能緊貼小的,并能相對移動),錫紙,油紙或繪圖紙(一般半透明紙也可以),凸透鏡,蠟燭和火柴。
將大紙管一端包上錫紙,在錫紙中央戳一個針孔; 將小紙管一端包上半透明油紙作為紙屏,將小紙管插入大紙管中。 除了錫箔上的針孔外,設備的其余部分都是不透明的。 這將創建一個針孔相機(見圖 2.1-1)。
【實驗方法】
1、用針孔指向室內或窗外的明亮物體,在紙屏上即可看到該物體的圖像。
描述你看到的圖像:它比物體大還是??? 是直立的還是倒立的? 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
2、點燃一根蠟燭,用針孔瞄準,觀察蠟燭的圖像:逐漸將相機移近(或遠離)蠟燭,看圖像是否有變化; 保持相機和蠟燭之間的距離恒定,并將紙屏轉向針。 將洞推近看看會發生什么。
3. 將針孔稍大一些,重復上述過程,觀察圖像的大小、亮度和清晰度有何變化。
4. 在錫紙上戳五六個小孔,并使孔彼此靠得很近。 觀察紙屏上的圖像:是只有一個還是幾個? 是清晰還是模糊?
5. 將凸透鏡放在針孔前面,看看改變物距以及紙屏與錫紙之間的距離是否可以得到圖像? 保持蠟燭、錫紙、紙屏之間的距離不變,取下凸透鏡。 比較凸透鏡和沒有凸透鏡的圖像。 (會聚透鏡的作用是將所有單獨的圖像會聚成一幅圖像)。
6.將孔開成大孔,與鏡頭一樣大。 鏡頭收集所有光線并將其聚集成圖像。 此時的圖像與之前操作中看到的圖像有何不同?
【參考】
自制簡易相機
取一個圓柱形紙盒,一端將盒底完全去掉,外面包一層半透明的薄紙,另一端蓋上盒蓋。 打一個小孔,在上面貼上箔紙,然后在箔紙的中心戳一個針孔,就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相機。 在黑暗的房間里點燃一根蠟燭,然后將相機的針孔對準蠟燭。 您可以在薄紙上看到蠟燭的倒像。
這個自制的簡易相機也可以用來攝影。 只要用膠片負片代替薄紙,用黑紙包住膠片背面防止漏光,用厚紙蓋住正面的小孔即可。 這些都是在暗室里準備的。
拍攝風景一定要在陽光下進行,曝光時間要長一些,因為前面的洞很小,進光量也不多。 一開始你可以嘗試4秒的曝光時間。 如果測試效果不好,可以適當延長時間或縮短紙箱長度。
曝光后,蓋住前面的針孔,拿到暗室,取出膠片,顯影,打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