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他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方程,為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半個月前,當接到楊老師要來臺灣做報告的消息時,不少員工都翹首以盼,紛紛申請了講座門票。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本次活動中,主辦方甚至在主席臺上設置了20多個“普敦席”。 不出意外,這些席位也成為了爭奪的對象。 此次,楊先生為在場200余人做了題為“麥克斯韋方程組與規范場理論的起源”的學術報告,帶我們回顧了他提出規范場理論的原因以及該理論的歷史。確認。
當楊先生提出規范場論時,他的理論并沒有被物理學界接受,因為該理論預測場粒子的質量為0。然而,除了光子之外,還沒有發現質量為0的粒子。 后來,隨著研究的發展,人們發現了希格斯機制。 無質量規范場粒子可以通過自發對稱破缺獲得質量。 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規范場論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 2012年,CERN實驗發現了希格斯粒子,最終證實了楊先生理論的正確性。 希格斯粒子在被發現一年后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迄今為止,共有6個不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楊-米爾斯方程頒發的。 正是因為這個方程的重要性,很多物理學家將這個方程的重要性與愛因斯坦的場方程相比較。 因此,楊先生被認為可以與牛頓、愛因斯坦等歷史偉人相媲美。
在整個匯報過程中物理學家楊,楊先生思路清晰、健談、幽默。 他的報告引起了臺灣員工的強烈共鳴。 楊先生十分關心物理人才的培養。 在最后的互動環節中,當有觀眾提到高中物理在一些省份已經成為選修課,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爭議時,楊老師認為高中物理應該成為每個年輕人的常識。 你來學習的知識不是為了上大學,而是為了滿足現代人正常的生活需要。
由于氣氛熱烈,原定一小時的報告會時間延長了一倍。 報告會后,楊先生的影響力持續發酵,大家感嘆近距離聆聽大師的指點,領略了大師的風采,受益匪淺。
本次報告會由國家天文臺學術交流委員會主辦,陳建生院士主持。 國家天文臺臺長顏軍,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物理學家楊,副臺長郝進新,副臺長薛隨建,紀委書記石碩,以及國家天文臺委員200余人天文臺。 公司員工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此外,楊先生還十分關注天文學,并在邵逸夫獎中設立了天文學獎。 今年10月他還到臺灣FAST項目現場進行交流。
本報告視頻鏈接:
楊振寧院士作學術報告
現場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