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發燒時,臨床上常用的降溫方法主要有兩種: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幫助寶寶降溫,都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體質和發燒程度來決定。
新生兒期發燒的嬰兒一般不宜使用藥物降溫; 對于一般感染引起的發熱嬰幼兒,最好先采取適當的物理降溫措施。 但患有麻疹等皮疹疾病的兒童不宜采用冷敷、酒精浴降溫,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皮疹蔓延。
如果使用藥物降溫,要注意劑量不要太大,以免寶寶出汗過多,導致虛脫或電解質不平衡。 兒科常用的退熱藥種類很多。 無論使用哪種退熱藥物,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家庭實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首先,少穿衣服,幫助孩子散熱。 傳統觀念是,孩子一發燒,就要把孩子裹緊衣服、被子,“逼”出汗。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當孩子發燒時,他或她會發抖。 家長可能以為孩子怕冷,但實際上是體溫升高引起的痙攣。
其次,幫助孩子身體降溫,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頭部冷濕敷:將柔軟的毛巾用20℃~30℃的冷水浸濕,輕輕擠壓至不滴水,折疊后放在額頭上,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和少量水放入冰袋中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 如果沒有漏水,就放在枕頭上。
3、溫水擦拭或溫水洗澡:用溫濕的毛巾擦拭孩子的頭部、腋下、四肢或洗溫水澡。 經常擦洗皮膚,促進散熱。
4、酒精擦洗?。哼m用于降溫高熱。 準備20%-35%酒精200-300毫升,在四肢和背部擦浴。
第三,補充足夠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藥。 高燒時呼吸加快,出汗使身體失去大量水分。 因此,家長在孩子發燒時要給孩子充足的水分,以增加尿量,這樣可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除。
四、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不要太急于給發燒的嬰兒喂藥。 如果服藥一次后發燒仍不退,則應間隔4至6小時再服藥。 給寶寶服用退燒藥的量不宜過多。 例如常用藥物撲熱息痛,兒童每公斤體重服用10~15毫克。 如果嬰兒每天服用撲熱息痛超過3克,就會發生急性中毒,甚至造成致命的肝損傷。 不宜讓寶寶短時間內服用多種退燒藥,降溫幅度也不宜過大或過快,否則寶寶會出現體溫過低而虛脫。 退燒藥只有在寶寶發燒時才有退燒作用。 當寶寶不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對于預防發燒沒有作用。 如果寶寶服用退燒藥后大量出汗,應及時給他補充水分,以免虛脫。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樹建議,孩子發燒不超過38.5℃,只能采用物理降溫。 但如果體溫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應及時使用退燒藥。 家長最好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比福寧、泰諾等)和布洛芬(美林等)這兩種兒科醫生使用最廣泛、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解熱藥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類型,但都具有解熱、鎮痛作用。 服用時需要注意兩種劑型的區別:對乙酰氨基酚類百福寧和泰諾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 以布洛芬為基礎的美林有滴劑和兒童咀嚼片兩種形式。 口服液兩種劑型。 對于1歲以下的寶寶,最好使用滴劑,因為滴劑的藥物濃度較低,刺激性較小。
滴劑的用量應根據體重選擇。 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嬰兒物理降溫正確方法,相當于體重5.5~8公斤,應使用1滴退燒藥。 12至23個月大、體重8.1至12公斤的嬰兒應服用1.5滴滴管。
2歲以上的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體退燒藥。 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使用平板電腦。 這些果味咀嚼片就像餅干一樣,孩子們不會拒絕服用。 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刺激性較強,對兒童有副作用。 吲哚美辛(吲哚美辛)類藥物對胃刺激性較強,不建議使用。
在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不要給孩子使用一種退燒藥時間過長。 如果發燒持續兩天以上,最好換用其他藥物。 每天服用泰諾和百服寧不超過4次嬰兒物理降溫正確方法,每次間隔至少4小時。
如何及早發現寶寶發燒
觸摸:經常觸摸寶寶的小手和頸后,了解寶寶的體溫是否正常。 更重要的是,可以知道寶寶的衣服是否合適。 穿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寶寶的健康和舒適。 一旦知道了寶寶的正常體溫,一旦寶寶發燒,你就能立即“感覺到”。 用手可以大致感覺到寶寶的異常體溫。 您可以用額頭觸摸寶寶的額頭。 如果寶寶的額頭明顯感覺比你的額頭熱,那么寶寶很可能是發燒了。
看:如果寶寶臉色潮紅,嘴唇干熱,哭鬧不安,或者沒有食欲,很可能是發燒了。 發燒時身體會消耗更多的水分。 如果寶寶的尿量比平時少,而且尿液呈黃色、顏色較深,寶寶的體溫也可能會升高。
測量:使用溫度計測量體溫是最準確的。 通常使用肛溫計測量寶寶的直腸溫度(正常體溫為37℃~38℃)更為準確。 還可以測量寶寶的腋下或頸部(正常體溫為36℃~37℃)。 測量的直腸溫度需要減去0.5℃,腋下和頸部溫度加上0.5℃。 得出的溫度就是嬰兒當前的體溫。 這樣就可以知道寶寶的準確體溫以及是否發燒。 最好不要使用口腔測溫儀給學齡前嬰兒測量體溫,以免發生意外。
了解育兒知識、閱讀育兒博客和論壇、進入新浪手機親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