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的主要成份是脂類和蛋白質
磷脂分子的結構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乙酸所組成的分子,乙酸“頭”部是親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1925年德國科學家和用乙醇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類,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雙層分子。發覺展開層后的脂雙層面積是紅細胞的表面積的2倍。
細胞膜中的脂類(磷脂)分子排列為連續的雙分子層
生物膜為蛋白質-脂類-蛋白質三層統一的靜態結構
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證據
白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
變形蟲的偽足運動現象;
受孕時細胞的融合過程;
植物細胞分裂時細胞膜的縊裂過程;
植物細胞吸水膨脹和失水偏斜;
動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等。
蛋白質鑲在、貫穿、嵌入在磷脂雙分子層中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求歷程
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和結論:膜由脂類組成的;
20世紀初,科學家的物理剖析結果,強調膜主要由_脂類和蛋白質組成;
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結構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_蛋白質-脂類-蛋白質三層結構;
1970年,螢光標記大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強調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
總結
1、生物膜的組成:主要由蛋白質和脂類組成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親水性腦部朝向左側,疏水性尾部朝向外側)。
3、蛋白質分子存在形態:有鑲在表面、嵌入、貫穿三種,兩側的蛋白質分子與脂類結合產生糖被。彰顯了生物膜的不對稱性。(糖被與細胞辨識、胞間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聯系)
4、生物膜的結構特征:流動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都是運動的)
細胞膜的物理成份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質,據悉,還有少量脂類。其中,脂類約占總數的50%,蛋白質約占40%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脂類約占2%~10%。
習題演習
1.變形蟲的任何部位都能伸開偽足,這一生理過程的完成依賴于細胞膜的()
A、保護作用
B、一定的流動性
C、全透性
D、信息交流
2.下述物質中最容易通過細胞膜步入細胞的是()
A、葡萄糖
B、蛋白質
C、甘油
D、無機鹽離子
習題解析
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