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亮點
在南京大學
有一位很受歡迎的物理老師
他是學生心中的“南新鄧布利多”
有一種“隨意改變”的魔力
也被稱為“物理說書人”
輸出無數“黃金笑話”和“黃金創意”
作為一名全勤甚至吸引旁聽老師
他把真誠的熱情傳授給他的學生
知識、勇氣和力量
他就是姜小龍
“愛就像雞毛撣子,無限生長”:
老師帶來的“表情包”
“清爽”的大學物理
“想要和姜老師談緣分物理學家表情包,還得從第一堂面對面的團建開始……”應用氣象學院大四學生姜曉文笑著回憶道。姜小龍在第一堂課面對面建團,讓人淚目。 而每次第一個進群的學生都會因為他快的手速、網速和奇妙的緣分而“光榮”成為這門課程的班代表。
每節課前,姜小龍都會在群里發布一個投票供學生選擇——“到課”、“遲到”、“缺課”、“請假”、“來一場涼爽的秋季熱力學邂逅”。 總有幾個“興奮”的學生選擇了最后一個選項,于是被老師叫去寫題、在黑板上畫畫。 課程作業包括但不限于物理練習、微笑的照片、給老師的課堂建議以及所有同學的來信都必須親自回復。
昌王學院大四學生尹子軒高中時學的是文科,所以對《大學物理》這門課有些害怕。 作為一名大四學生,他還記得第一節課姜小龍對他們說的話:“我的老師是皮埃爾”居里的學生,你們是我的學生,我們都是居里的弟子,你們要有足夠的信心學好物理。 ”眾人興奮又激動,在姜小龍的帶領下,來到了大學物理系門口。
在教學過程中,姜小龍特別喜歡分享有關物理的小故事,將思政元素融入物理課堂。 “這些物理史不僅幫助大家理清學習脈絡,更展現了物理學家的探究精神、物理定律的哲學和人文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霍金去世后,蔣小龍不僅向同學們介紹了霍金的物理學觀、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界的影響,并比較了兩人的科學成就。 他通過介紹自己與楊振寧的多次接觸和了解的經歷,幫助同學們了解楊振寧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大家樹立民族自豪感,激勵大家科學報國。
姜小龍曾以《表情包》C位出道。 在最流行的表情符號中,姜小龍莊嚴地舉起雞毛撣子作為導體,同時解釋無限長直電導體高斯表面的建立。 高深莫測的物理突然變得接地氣又可愛。 對于學生們制作的表情包,姜小龍本人也非常樂意使用。 “這說明這堂課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地取材”是姜小龍班的一大特色。 為了把一個知識點講清楚,他一節課創下了“擺弄門46次、扔粉筆片14次、壓平盒子7次、舉起雞毛撣子4次”的記錄。
在學生眼里,那些原本枯燥、死板的公式、原理,經過他的“加工改造”后,會突然變得有趣起來。 例如,熱力學的基本微分方程UHGF記為“you have a”; 另一個例子是談論機械波時。 課程中,姜小龍會讓學生坐成一排,以自己為振動源,并讓鄰近的學生模擬牛頓球的擺動,模擬波浪振動時會出現的各種情況。 他的課堂總是充滿歡樂。
“本科學習的重點不是向學生詳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而是教給他們知識的本質和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 蔣小龍認為,教師的重要性在于兩點:一是把教一門學科知識的基本規律明確地交給學生物理學家表情包,即告訴他們需要掌握什么; 二是有效分析這些規則,形成生動、有語境的概念,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這些規則。
簽訂協議后,即可申請作業抄寫及評分:
物理學要求我們純潔誠實
對于我不知道如何解決的題目,我可以申請“抄作業”嗎? 上課時可以隨時拿起手機搜索嗎? 你能寫信給老師詢問你的成績嗎? 是的,這些在學生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是姜小龍在第一堂課上就會和每一個學生達成的協議。
“抄作業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應該嚴格避免。”蔣小龍說。 但在實際學習中,當學生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難題、被追趕時,在雙方的壓力下,難免會開始私下“操作”。 小想法。 “排斥水比阻擋水更好。” 如果學生因解不出題而提出“抄作業”申請,他不僅會通過申請,還會主動提供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的優秀答案。 但前提是學生在交書面作業時必須當面向他解釋自己的解題思路。 “這個‘抄作業’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姜小龍說道。
更令人驚訝的是,姜小龍還允許同學給他寫信“索要分數”。 您甚至可以要求積分! “當學生向我要分數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約定,想要分數,就必須為分數做出相應的努力。” 有了監督和激勵,學生在學習上更加勤奮、自律。 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根本沒有必要加分。 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每一個“需要積分”的同學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績。
姜小龍還在課堂上制定了“嘲笑”和“委屈獎”的規則。 例如,在課堂上提問時,即使答案是錯誤的,也不必感到羞恥。 如果他被其他同學嘲笑,嘲笑他的同學就會因為犯了“嘲笑罪”而被扣分,并且還會得到“冤情獎”的補償。 “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是非常純粹和珍貴的,作為老師一定要好好照顧。” 姜小龍解釋道。
每一個看似“不同尋常”的舉動背后,都隱藏著姜小龍的良苦用心。 他希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讓他們自覺遵守規則,從心底體驗物理的純潔、快樂和真誠。
我拄著拐杖來上物理課:
老師、學生和家人
姜小龍執教之初,有一個男孩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煉功時,男孩只是坐著看著黑板,什么也不做。 他說:“這么簡單的事還需要我做嗎?” 到了第二套功法時,男孩抱起雙臂又看了一遍。 這次他說:“老師,這道題太難了,我只是在想。”
雖然對這個男孩的行為有些不解,但姜小龍還是選擇了尊重他,沒有打斷、打擾、強迫、批評他。 同時,默默關注他,及時給予他提示和鼓勵。 期末考試,男孩得到了95分的高分。從那時起,姜小龍意識到:學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學生,所以他應該尊重學生并幫助他們找到最合適的方法。
尊重和感動往往體現在細節中。 回憶姜小龍的課堂,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三學生董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同學走神時冷靜的提醒,以及他對回答問題的同學的鼓勵話語:“干得好”、“好”、“好”……充滿激情、真誠、尊重和理解,寓教于樂的課堂,他帶領大家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我們就像驕傲的戰士,追隨著他的腳步,邁著偉大的步伐前進”。活力。 暢游在物理的海洋里。”董超感慨地說。
談起自己與學生的互動,姜小龍語出如寶,將最平常的事情一一講述——拄著拐杖來上物理課的男孩,給他送潤喉糖的細心女孩,甚至還有遠道而來的學生。 結婚喜糖……姜小龍曾經教過一個國際學生班。 任教半年后,因工作變動而不得不離職。 于是,留學生們“聯名上書”,希望江老師能夠留下來繼續教學。 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民族,被師生之間濃濃的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姜小龍也有一顆難以抑制的童心。 假期里,無論是裝扮成吉祥物送上驚喜,還是自掏腰包舉辦“月餅宴”,他都讓學生們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感受到了被關心。 他們是師生,更像是一家人。
不知不覺中,姜小龍對學生的稱呼逐漸變成了“孩子”。 多年教書,數千名學生都是姜小龍的孩子。 他想給他們最純粹的知識、最實用的教導、最熱切的關懷。
文:周鴻祎、??白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設計:余曉
導演: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