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可能,是不可能。
錢學森,空氣動力學家,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領域空氣相關理論問題。 回國后,錢學森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兩彈一星”和我國國防科技的研究和組織工作中。 他幾乎沒有時間和條件進行空氣動力學的純粹學術研究。 他從未后悔離開美國,離開自己耕耘多年的學術領域:“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些事情,那將是最高的回報。” 他在祖國大地上寫下的論文,并沒有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上,而是錢學森等那個時代歸國科學家的共同行動和意志。
錢學森是一位非常具有開拓精神的學者。 1950年至1955年間,當他未能返回中國、個人自由受到監控時,他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受到了美國軍方的恐懼。 他無奈改變研究方向,寫出了《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等在新領域具有開拓意義的巨著。 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總結了航天科研“兩彈一星”和一線組織工作的經驗,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像錢學森這樣居于指揮地位的科學大師,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生產線”上的“工人”。 即使離開“空氣動力學”領域,他也可以繼續創造新的局面,永遠不會失去做學術工作和寫論文的能力。 。
此外,錢學森回國后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技術、科學和航天人才,指導了許多弟子和青年學生。 他們有的成為院士,有的成為中國新一代航天的中堅力量。 當然,這些弟子和學生必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 可見,錢學森回國后未在國外期刊發表文章另有原因,并非學術能力限制或時代因素。
1988年2月23日,錢學森在與趙洪舟的通信中談到了回國后未在國外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思想原因。 錢學森在信中說:
我最近覺得中國科技工作者(我國)一方面要實事求是,承認在總體水平上我們不如國外;另一方面要承認我們在技術上不如國外。 但我們決不能喪失志氣,迷信外國人! ……洪洲同志:我不會向英國投稿,也不會向任何外國刊物投稿。 他們可以翻譯并發表我在中國發表的文章。
中國有著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明,現在又掌握了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 我們為什么看不起自己?
這封信表明,錢學森拒絕向國外刊物、甚至被科技工作者視為神的雜志投稿——“他們可以翻譯發表我在中國發表的文章”——這是錢學森的底氣和氣度。
回國后,錢先生仍然勤奮學習,堅持寫作。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他撰寫了大量文章,均發表在《力學學報》、《物理通報》、《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社會學報》等中文雜志上??茖W”等等。 在國內而不是在國外發表這篇文章是錢先生的個人愿望,也是他愛國主義的體現。 這些文章雖然在國內發表,但影響卻遠播海外。 例如,美國記者H.馬拉寫了一篇介紹和評論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的文章,發表在知名雜志上,引起較大反響。
千條警告:不要跟著外國人
錢學森年輕時就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剛來美國求學時,他就發誓要用自己的勤奮和聰明才智為祖國爭光。 據他后來回憶:“我年輕時也很有競爭力。 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個美國學生當著我的面嘲笑中國人吸鴉片、裹小腳、不講衛生、無知等等,我聽了他很生氣,立刻挑戰他,說作為一個國家方面,中國落后于美國; 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看誰期末成績更好?”
回國后,錢先生目睹了國內學術界日益出現的優待外國人、崇拜外國人的趨勢,感到十分擔憂。 他在與中國各領域學者的書信中不止一次警告:“不要跟著外國人走”。
1994年,錢學森在給國防科委主任朱光亞的信中寫道:“我們不能總是跟著外國人,要分析他們的得失”。
他在1996年4月給吳宜生的信中寫道:“我國的中青年科技人員似乎過于迷信外國人,總是追隨外國人,陷入機械唯物主義。”
1995年,他在與王守云的一封信中說:“我覺得我們太迷信外國人,太懦弱了!”
錢學森承認“從整體上看,我們不如外國”的現實,但他不希望中國科技人員過度迷信和崇拜外國,盲目遵循和遵守“國家的規則”。他們制定的學術游戲”。
1987年國內人工智能專家組討論會上,錢學森對不顧重要性急于向外界發表文章的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錢學森認為,適當的對外溝通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切都公開發表。 對于一些國際上爭論激烈的問題,“能討論的就討論,不能討論的??就保密”,“無關緊要的可以溝通,但關鍵的不能討論”。 精神上渴望得到外國人的認可,行動上“追隨外國人”,是中國科技人員缺乏自信的表現。
錢學森并不是不關注國際期刊。 事實上,錢學森很喜歡從國外雜志上獲取科技領域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無論多忙,他總會抽出時間閱讀《新科學家》(New)等期刊。 同時物理通報是核心期刊嗎,他還關注《》、《》等期刊。 此外,錢學森還經常建議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要學好外語,多讀外國文獻,這樣才能學習前人的成果,集思廣益。
不過,錢學森認為,重視外國文學并不意味著中國人就應該發表外文文章。 中國人的成果應該發表在中文期刊上,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應該優先讓本國人民學習和獲取信息。 他想象著:“未來,再過十幾年,我國的科技水平將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能躋身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到時候,我們寫的文件自然就可以了?!背蔀槭澜缈萍嘉墨I的重要組成部分?!?span style="display:none">XeK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93年,錢學森在與《現代物理知識》雜志主編吳水清的通信中回答了“諾貝爾獎為何讓中國人民懷念”的問題。 錢學森認為,爭奪諾貝爾獎并不是我國當前的主要目標。 過分關注和追求“諾貝爾獎”,就是在精神上被外國人帶走,不利于國家長遠規劃的實現。 錢學森說:
中國人絕不是沒有能力做基礎物理研究; 例如吳有訓、趙忠堯、錢三強、何澤輝等都在國外做出了杰出的物理學研究。 從國際上看,英國有不少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但如今國力卻在衰落。 相反,日本只有一個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是當今的經濟大國。 因此,從上述事實來看物理通報是核心期刊嗎,中國人民能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關鍵在于國家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 ...基礎研究無國界,成果公開于文獻和學術會議; 所以當我們的生產技術還沒有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不需要探索新的未知領域時,我們可以利用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 當然,你要學會利用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你自己也要做基礎研究才能了解細節。 所以,我們國家今天基礎研究的國家目的就是這個,而不是為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后,錢學森強調“審視國家問題必須顧全大局”,國家富強是中國人民應該追求的目標。
關心國內期刊發展
回國后,錢學森不僅將自己的文章全部發表在國內期刊上,而且十分關注和關心國內期刊的發展和建設。 他認為,中國科技文化強國在世界的崛起不僅需要中國學者的出色工作,更需要一流期刊平臺的支撐。 出版的《錢學森書信集》和《副刊》收錄了寫給期刊編輯部和個人編輯的近百封信。
錢學森治學嚴謹,對期刊要求嚴格。 他曾致函多家編輯部表達意見,希望國內學術期刊能夠嚴格規范其文體和格式。
1981年1月13日,錢學森寫信給《哲學研究》編委會,表示:“希望貴刊能夠按照現代學術期刊認可的文風辦刊……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引文”。澄清一下什么是作者的原創想法是什么?別人的想法有什么用?現在你的文章好像只標明經典作品出處,不提其他任何東西……我覺得不標明不嚴肅來源。”
1987年11月,他寫信給《現代化》雜志編委會說:“我建議你們在每篇文章的開頭注明作者姓名下的工作單位,這樣有利于讀者聯系作者?!?span style="display:none">XeK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1988年,錢學森向《江蘇工商大學學報》提出建議:“既然是學術期刊,論文作者應注明工作單位,以便讀者與作者通信,進一步深入了解?!庇懻搶W術內容?!?span style="display:none">XeK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除了嚴格要求之外,錢先生對國內期刊寄予了更多的關懷和期望。 了解錢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工作繁忙,極其珍惜時間。 他向來不熱衷于參加會議和活動,一有機會就拒絕。 盡管如此,我還是經常抽出時間參觀編輯部,與國內雜志的編輯們進行熱烈的交談和討論。 1984年,錢學森與《文學研究》編委會討論科學、思維和文學問題; 1985年,他參加《未來與發展》雜志社春節座談會,鼓勵《未來與發展》雜志社發展自己的特色,融會貫通,著眼長遠,不僅要到2000年,還要到2000年。 21世紀中葉; 1988年,與《世界經濟科技》周刊編輯部負責人交談,討論辦刊主題和理念; 1989年,他回答了《文學理論與批評》編輯的提問,闡釋了文學、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等。錢學森在擔任科協主席期間,多次強調辦好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很好的科技雜志。
錢學森一生對外國人都是驕傲不順的。 回國后不向國外刊物投稿是他的原則。 辦好國內科技期刊是他的夙愿。 錢先生去世已經十年了,“不要跟著外國人走”的告誡依然在我耳邊。 今天,當“科學家想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土地上”再次成為輿論熱點時,更值得我們科學工作者警惕、深思。 ,見智者一齊思! (李月白江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