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的啟蒙者
曾幾何時,有粉絲給超模留言,感謝周培元大師增加了這么實用又優秀的流體力學課程。
那張照片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5月,美國普林斯頓的一間書房里物理學家富豪,書柜前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 他微笑著,眼睛里充滿了能量。 那里有一個東方外貌的年輕人。 那人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溫馨祥和的一刻。 這位老人就是愛因斯坦。
唯一給愛因斯坦拍照的中國年輕人后來成為北京大學校長,成為我國著名的流體物理學家、教育家和湍流模型理論的創始人。
在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他培養了錢三強、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亞等幾代科學家。 “兩彈一星”大部分是他的學生,也是他學生的學生。 他的弟子、孫子幾乎遍布中國科研界。
作弊學習生涯
周培源出生于江蘇省宜興市。 其父為清代學者。 后來他轉行,成為了一名賺取巨額利潤并資助修建學校的富商。 周培源從小就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英語學得很好而且很獨立。 他多次轉校,最終選擇了圣約翰高中。 不久之后,五四運動爆發,他最終因參加運動而被學校開除。
但后來他無意中在報紙的小角落看到清華大學擬在江蘇省招收5名考生,于是他決定在家自學后報名參加考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1920年在清華學校讀書時,周培源(左二)與同學討論問題
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他發表了數學論文《三等分角法的兩個原理》,受到當時的數學教授鄭志范的稱贊,被視為真正的學術大神。
1924年清華大學畢業后,由于成績優異,被清華大學派往芝加哥大學數理系繼續完成大學課程,進行相對論研究。
周培源僅用了五年半的時間就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并獲得了最高榮譽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華人博士生。
1926年芝加哥大學物理實驗室師生合影(周培源,第三排右三)
1928年,周培源師從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維爾納·海森堡和沃爾夫岡·泡利),開始研究量子力學。 幾年后,他參加了美國愛因斯坦親自主持的廣義相對論研討會,從事相對論、引力和宇宙學的研究。
放棄多年的研究,投身新領域
1929年物理學家富豪,周培源學成回國,年僅27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由于他是當時清華大學唯一的理論物理學家,所有理論物理課程均由他教授。 。
二戰爆發時,他希望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中國和世界的自由服務。 他懷有科學家為反戰服務、用科學拯救祖國危難的志向。
他暫時放棄了自己研究多年的理論物理,毅然轉向流體力學的研究。 同時,他在北京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力學專業。
經過多年的研究,周培源寫出了第一篇關于湍流的論文,建立了廣義湍流理論,并于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后來世界各地許多人效仿他的方法發展,國際上形成了“湍流格局理論”學派,奠定了湍流格局理論的基礎。 因此,在湍流領域,他被視為計算機模擬之父。
在那個落后的時代,出現了來自四個國家的四位流體力學巨頭。 一大批優秀的流體力學工作者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偉大鼻祖。 他們是來自美國的馮·卡門、來自蘇聯的科爾莫哥洛夫、來自英國的泰勒和來自中國的周培源。
開啟中外學術交流之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與國際學術組織隔絕。 文革期間,整個科協的工作被迫癱瘓。 在這十年的動亂中,唯一能夠以中國科協副主席的身份參與國家和有關方面的外事活動的人就是周培源。
晚年的周培源在從事研究的同時,仍積極探索和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作為中國科協首席代表,出席歷屆世界科協代表大會,并頻繁出訪多國進行學術交流。 他很榮幸受到美國總統的熱情接待,并授予他“訪問學者”的稱號。
周培源(一)率中國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
1978年率中國教育代表團訪美洽談學生交流事宜。 一場艱難的談判開始了。 中美之間意見分歧較大,甚至存在較大距離。 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但經過雙方努力,最終達成11項口頭諒解。 雙方共同逐字核對筆錄。 多所學校領導也表達了接收中國學生和研究生的意愿,并接受了周校長的建議。
雙方派出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使用訪問學者的名義,從而消除了中國學者當時尚未審查其學術職稱的障礙,并達成協議,在1978-1979學年,美國將接收500-700名中國留學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中方將接收60名美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等口頭協議。
隨后,鄧小平率團訪問美國。 在1979年1月31日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的協議中,這一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議的一部分被簽署,載入中美歷史。 此后,出國留學事業迅速發展。 。
1978年12月26日,方毅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送行首批52名公派留美學生。 1979年,中國還熱情接待了第一批美國學生和訪問學者。
傾盡家產回饋家鄉
1985年,周培源和兩個姐妹將祖居宜興方橋鄉后村26間600多平方米的房屋無償贈予家鄉人民,作為科普文化活動場所,并利用他們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來增加一些設施。
在宜興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縣科協的具體管理下,他的祖屋被建成“十室兩堂”的村科普文化活動站。 1987年。
隨后,他和妻子王滌成將夫妻倆多年來省吃儉用收集的100多幅非常珍貴的古代字畫無償捐贈給了家鄉無錫博物館。
為此,國家給了他們一筆巨額獎金,兩位老人把這筆獎金捐給了他們工作和學習的大學、中學、小學,作為科教獎勵基金。 周培源物理獎的設立,極大地促進了本土和中國科技教育的發展。
一位偉大的大師去世了
1993年11月24日,這位為祖國科學教育事業奮斗了近70年的偉大大師在北京逝世。 周培源先生的傳奇一生就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獨立思考,實事求是,持之以恒,用勤奮彌補自己的不足。” 他一生闡釋了這一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科學人才。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評價:“他是一個思想開放、公正的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同時還具有高度的行政能力。”
周光召曾稱自己是“中國科教界最受尊敬的領導人之一”。
錢三強尊稱他為“一位從事物理研究的好老師”。
季羨林說:“在后輩眼里,他們就像仙女一樣。”
我認為周培源先生無論受到多少贊揚都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