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8.6
右圖是研究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原理圖
圖是研究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原理圖;下表中記錄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對應的折射角的實驗檢測數據.
(1)請你結合圖,以光從空氣步入到玻璃中的情況為例,剖析實驗數據(光從空氣步入其他透明介質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規律的實驗數據),對光從空氣步入其他透明介質中的折射規律加以總結(補充完整)
a.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而且分別坐落法線一側;b..
(2)請定量比較實驗數據.把你新的發覺寫在下邊:____.答案
【解析】考查剖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這種題關鍵是透徹理解基礎知識.
【答案】(1)入射角減小,折射角也減小,但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2)入射角較小時,入射角i與折射角γ近似成反比關系,當入射角較大時,反比關系不再創立
第二篇: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3.4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哪些是光的折射現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并能用該規律剖析說明生活中常見的折射現象。◆過程與技巧
⑶經歷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重點培養通過觀察和剖析,從現象中發覺數學規律的能力。
⑷觀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發生的現象。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中,迸發中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中學生的探求精神,讓中學生體驗科學發覺的樂趣。
⑹關注周圍生活中的折射現象,樂于用學過的知識研究其中的誘因。
2.教材說明
本節主要內容有:認識光的折射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運用光的折射規律剖析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光的折射是中學生學了光的反射后,接觸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學現象,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中學生可能注意過一些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現象,卻不能理解其中的緣由,因而中學生對研究光的折射懷有較強的求知心愿。光的折射規律除了能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同時又是理解透鏡作用的基礎。
本節的編撰思路是:通過教材圖3-37所示的實驗,首先讓中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之后讓中學生做“活動1”中的實驗,中學生在實驗中發覺一些奇妙(而又不能明晰解釋)的現象,并急于想曉得其中的緣由,因而迸發中學生進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欲望;“活動2”讓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最后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本節教材與傳統教材的最大區別,就是讓中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光的折射規律。傳統教材比較注重科學知識,而本教材增設了兩個中學生活動,“活動1”激發中學生形成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興趣,“活動2”讓中學生經歷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這種都給學生進行開放性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寬廣的空間。
本節教學重點:光的折射規律是幾何光學的基本規律,是解釋生活中折射現象的主要根據,另外光的折射規律的探究過程,才能挺好地培養中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規律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本節教學難點:剖析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規律,又與人的視覺習慣有關,中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3.教學建議
本節可根據中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進行教學,首先讓中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1
象,之后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最后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其中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組織中學生做好實驗,為中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實驗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光的折射
可以開門見山,直接演示教材圖3-37所示的實驗,讓中學生通過觀察,發覺光的折射現象,總結出光的折射的定義。
也可以設置一些情景,導致中學生的興趣。諸如:讓激光筆發出的光照在大屏幕上(或遠處的墻面上),你們看見一個光點,班主任問中學生:激光筆發出的光是沿如何的路線抵達熒幕(或墻面)的?——光沿直線傳播。把盛水的玻璃杯或玻璃磚在光路上擋一下,光點發出了位移,讓中學生推測“為什么?”然后用教材圖3-37所示的實驗檢驗中學生的推測。
對于教材圖3-37所示的實驗,可以用玻璃水槽、激光
筆、光屏來做,將光屏豎直插入水槽中,一半溶入水底,一
半在空氣中,使激光筆發出的光掠射在光屏上。為使掠射效
果顯著,可用轉制的激光筆作光源,轉制方式參見本章“課
程資源”之“1.激光筆的轉制”。還可以改用大燒杯做此實
驗,如圖3.4-1所示,為了顯示光路,可以在水底滴入少許
果汁,在下部(空氣中)放一支燃起的香,產生一些煙霧。
活動1觀察光的折射現象
“活動1”的主要目的是設疑激趣,通過兩個實驗讓學圖
3.4-1生意識到,因為光的折射,在實際中會聽到一些奇妙的現象,
而這種現象僅憑現有的知識不能完全解釋,必須進一步研究光的折射規律。
這兩個實驗,做上去并不復雜,可完全放給中學生,讓她們恣意地觀察、體驗。實驗后讓中學生談談“可能的誘因”,主要是造成中學生思索,讓她們提出自己的猜測。雖然要確切解釋她們觀察到的現象,既要用到光的折射規律,又涉及到人的視覺習慣,此時中學生給出完滿的解釋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中學生的猜測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說法,班主任(或其他中學生)要及時給與糾正,如:
生:鋼筆發生了折射。
師:“鉛筆”能折射嗎?
生:人的“光眼(或視線)”發生折射。
師:人眼會發光嗎?
對于中學生提出的正確推測,班主任也要步步追問,導致她們深思,如:
生:來自物體的光在海面處折射,之后步入眼里。
師:這么光向那個方向偏折?這樣、還是這樣(可以用兩根鐵棒幫助說明)?為何水底的物體看上去仿佛變淺了、而不是變深?
面對中學生的種種猜測和困惑,班主任最后用一句話總結和過渡:看來要正確解釋你們看見的這種奇妙的現象,必須弄清光折射的規律。
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活動2”的目的是讓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即探究“三線”、“兩角”的關系,重點研究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及條件。
除教材圖3-39(a)所示的器材外,班主任和中學生可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自制器材,如上文圖3.4-1所示的器材和下邊的器材,實驗療效也比較好,可供參考。
如圖3.4-2(a)所示,取一塊半徑約20cm的膠木板圓盤做面板,面板上沿圓周標上角度,再用透明有機玻璃與面板粘合成半方形水槽。光源固定在曲軸的一端,曲軸的另一端用螺絲固定在面板反面的中心位置,要求曲軸可以繞螺母轉動。整個裝置安裝在鐵架臺上。將玻璃水槽換成半圓玻璃磚粘在面板上,還可拿來探究光在“空氣—玻璃”界面上發生折射的規律,如圖3.4-2(b)所示。
(a)(b)
圖3.4-2
實驗前,要讓中學生明晰實驗觀察的目的:探究光從一種介
質步入另一種介質時怎么偏折,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4點:⑴
是否也像光的反射那樣,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
面內?⑵當光從空氣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時,是像圖3.4-3所
示OB那樣偏折?還是像OC那樣偏折?(為易于描述,引入
“入射角”和“折射角”)⑶當入射角減小或減少時,折射角
怎樣變化?⑷折射光路可逆嗎?可將上述實驗目的歸納成簡
要的文字,用多媒體投出,并讓中學生觀看1分鐘。圖
3.4-3
中學生明晰了實驗目的,則把“主動權”完全放給中學生,一定要給中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時間,讓她們在實驗中觀察、發現、交流,進行開放式地探求。
活動后,全班集中交流,中學生匯報自己的發覺,班主任適時點評、引導。中學生親
身經歷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大都能發覺光折射的初步規律;某些中學生有一些不確切3
甚至錯誤的推論,可引導中學生討論,最終對光的折射規律獲得正確的認識;有的中學生的發覺可能超出了中學數學范疇,如發覺了全反射現象,班主任應給與夸獎和鼓勵。
最后總結,得到光折射的規律:
光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坐落法線兩邊。
光從空氣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時光折射的規律圖解,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為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光的折射規律,可讓中學生作一些光路圖。如圖3.4-4所示,做出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
圖3.4-4
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對于初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班主任要造成注意。因為中學生沒有學習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對人的視覺習慣并不清楚;加之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占用了較多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對于“鉛筆為何向下彎折”,建議采用班主任邊作圖邊點拔、師生雙邊討論的方法,讓中學生把其中的道理弄清楚,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獨立剖析其他類似的現象。
如在解釋“鉛筆為何向下彎折”時,首先明晰:人聽到鋼筆,是從鋼筆射出的光進到了雙眼。再依照光的折射規律,在黑板上畫出從筆墨P點射出的兩條光線,在海面處發生折射后,步入人的雙眼。雙眼逆著折射光線看去,認為折射光線似乎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P?射來的,即鋼筆的P點耳朵看上去似乎在P?點(此處要放慢,略作停頓,給中學生留有思索理解的時間),但是P?點比P點淺。鋼筆在水底的其他各點都是這么,所以我們看上去鋼筆在水底的部份貌似向下折起了。
關于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發生折射的現象,只作為常識性了解,讓中學生曉得這也叫折射即可,對于具體的折射情況、光路圖等,均不作要求。
4.教學評價
●課堂測評
1.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中,你發覺了什么規律?當時的心情怎樣?4
2.學了光的折射后,請以“光的傳播”為題,對前幾節學習的有關知識做一個簡略的總結。
3.如圖3.4-5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由空氣射向海面,
經折射后可能照耀水底的點。(選填圖中的字母)
4.關于光的折射,下述說法錯誤的是()..
A.光從一種介質步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定發
生改變
B.光從水底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底,當入射角減小時光折射的規律圖解,折射角
圖3.4-5也隨著減小,但總大于入射角
D.和光的反射現象一樣,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5.在圖3.4-6中,請大致畫出入射光線經海面或三棱鏡折射后,步入空氣的光路圖。
玻璃
圖3.4-6
6.如圖3.4-7所示,是我們看見的牙簽斜插入水底的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
圖3.4-7
7.自選器材設計實驗,探究:光從水底斜射入玻璃中時的折射規律。
【參考答案】
1.略。
2.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不均勻的介質中傳播時,會發
生折射;光照在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通常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理,折射光線遵守光的折射規律。
3.H4.A5.如圖3.4-8
所示。6.D
7.以下實驗方案可供參考:將玻
璃磚浸入在水底,用激光筆作光源,
用光屏來顯示光路。
●“自我評價與作業”指導
1.實驗時最好用激光筆作光源,小圖
3.4-8商品市場的玩具店通常有售。
2.如斜插在水底的牙簽,看上去似乎彎折了等。
3.C
4.D
3.5奇妙的透鏡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能辨識凸透鏡和凹透鏡。
⑵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曉得哪些是焦點和焦距。
◆過程與技巧
⑶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會用光路圖表示觀察到的現象。
⑷通過實驗檢測凸透鏡的焦距。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⑸通過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體驗到透鏡的奇妙,形成對化學的興趣。
2.教材說明
本節主要內容有: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學習有關透鏡的一些名詞,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檢測凸透鏡的焦距。
透鏡是借助光的折射制成的改變光路的元件,在生活、生產和技術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本節主要介紹有關透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鏡對光的作用,為前面學習凸透鏡成像及其應用作打算。
本節的編撰思路是讓中學生從感性到理智認識透鏡:首先讓中學生認識透鏡的外部特點,之后研究透鏡對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入焦點、焦距等重要概念。與傳統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設了一些中學生活動,如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中學生通過接觸實物,親自操作、觀察,對透鏡的作用、焦點、焦距等會有深切的體驗,把有關知識真正學會讀懂,而不是紙上談兵、僅記住具象的名詞。
本節教學重點: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透鏡的基本性質,也是引入焦點、焦距的基礎;對透鏡而言,焦點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點,無論作光路圖,還是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都涉及到焦點。所以透鏡對光的作用和焦點、焦距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本節教學難點:凹透鏡的虛焦點是人為引入的,比較具象,借助凹透鏡的虛焦點畫光路圖,中學生容易出錯,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3.教學建議
本節沒有太難的教學內容,關鍵是讓中學生多接觸實物,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學習跟透鏡有關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教材開頭是讓中學生熟悉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把透鏡發給中學生,保證每位小組各有一塊凸透鏡和凹透鏡,讓中學生觀察、比較兩種透鏡的外部特點,說出它們的異、同點。
在中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⑴透鏡的玻璃片是透光的,是借助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學元件;⑵中間比邊沿厚的透鏡叫凸透鏡,中間比邊沿薄的透鏡叫凹透鏡。為易于中學生理解,班主任最好在黑板上畫出它們的截面圖。之后結合截面圖介紹:透鏡的中心叫光心,通過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線叫透鏡的主光軸。對于光心和主光軸,像教材上那樣簡單介紹即可,不要擴充。
透鏡對光的作用
“活動1”的目的是讓中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該實驗最好用光具盤和配套的片狀凸透鏡和凹透鏡來做,若沒有平行光源,可以用膠水將幾只激光筆并排綁在一起,使它們射出的幾條平行光線掠射在光具盤上,也可以借助太陽光作光源,具體方式參見本章“課程資源”之“2.借助太陽光作平行光源”。
若沒有光具盤,也可以用第3節研究“球面鏡”時的方式,用紙盒自制黑箱,光源可以用色溫強、聚光性較好的手探照燈,或則太陽光、并排綁在一起的幾只激光筆。
在實驗器材實在缺少的情況下,還可以用下邊的方式進行實驗:用手探照燈直射到透鏡上,光屏置于透鏡后并緊靠透鏡,觀察光經過透鏡后在光屏上點亮的范圍和色溫,使光屏漸漸遠離透鏡,觀察光屏上光照范圍和色溫的變化。會發覺:用凸透鏡做實驗時,隨著光屏漸漸遠離透鏡,光照的范圍漸漸變小、亮度變強,最后在光屏上看見一個亮點,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用凹透鏡實驗時,隨著光屏漸漸遠離透鏡,光照的范圍逐步變大、亮度變暗,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為了介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讓中學生把活動1中觀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圖表示7
下來,畫在練習本上。可以指定兩名中學生,分別把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作用的光路圖畫在黑板上。
班主任結合中學生在黑板上畫的光路圖,介紹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凹透鏡的虛焦點和焦距。介紹凹透鏡的虛焦點時要慢一些,用彩筆劃出延長線(實線),并讓中學生補畫在自己的練習本上。
“活動2”的目的是檢測凸透鏡的焦距,讓中學生加深對凸透鏡焦點和焦距的認識,培養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在活動2中,若沒有現成的平行光源,應盡可能找帶有聚光功能的手探照燈,使手探照燈發出的光盡可能是平行光。還可以把中學生帶到室內(因這是本節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用太陽光找凸透鏡的焦點,或則把“活動2”作為一項課外作業,把凸透鏡發給中學生,讓中學生在課下完成。要注意向中學生指出:千萬不要透過凸透鏡觀察太陽,以免損傷鼻子。
在檢測凸透鏡的焦距時,因為用刻度尺不易于直接測
量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可利用圓規來檢測焦距。具體
方式是:先把圓規的金屬筆尖置于焦點上,再把圓規的另
一只腳接觸到凸透鏡的中心,如圖3.5-1所示,之后用尺
圖3.5-1子檢測這兩點間的距離,這個寬度就是凸透鏡的焦距。
關于“影響檢測確切度的主要誘因有什么?”答案是開放的,要讓中學生結合實驗體會討論回答。如入射光線不一定恰好平行于凸透鏡的主光軸,焦點不一定找準,光心不一定找準,透鏡有一定的長度等。
結合《信息游玩》之“冰透鏡向日取火”,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啟發中學生思索,用其他物品是否也能取火?諸如,用裝滿水的玻璃瓶也能會聚太陽光來打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