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南的東風著陸場。任務人員安全順利地離開機艙,身體狀況良好。
9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唐洪波在完成各項預疏散任務后,開始準備與中國空間站天河核心艙分離。 此時,三名宇航員已經在空間站總裝中工作、生活了90天。
這是東風著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 沒有在四子王旗常用的主著陸點著陸的原因之一是,此前載人航天器是從固定軌道返回地球的。 然而,為了這次任務,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減少推進劑的消耗,飛船返回時,沒有調整空間站的軌道,因此改變了著陸地點。
圖片|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宇航員已安全返回。 我們回顧一下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和載人航天任務的具體時間表,最后看看未來的發射計劃。
中國空間站建設階段的首次發射于4月29日進行,長征五號乙遙二號運載火箭(專為載人空間站建設而研制)在文昌站將天河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海南航天發射場。 。
天河核心艙的主要用途是控制和管理空間站,宇航員可以在上面長期停留。 同時,它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最復雜的航天器,起飛質量為22.5噸。
5月29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再次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
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包含一些生活物資、應用載荷、推進劑和工作設備。 5月30日完成與天河核心艙對接,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8小時。
接下來是神舟十二號載人任務。
據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高旭介紹,神舟十二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 軌道艙內裝有宇航員在軌生命保障設備、交會對接傳感器等。返回艙是航天器發射和返回時宇航員乘坐的部分,推進艙為航天器提供動力。
6月17日,聶海勝、劉伯明、唐洪波三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溫堂閣廣場完成出征儀式后進入返回艙。 隨后,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圖片| 神舟十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神舟十二號發射時,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長二F耀十三火箭在發射場待命。 如果出現特殊情況,他們可以迅速啟動神州航天員首次太空會師,執行下一步救援任務。 。
神舟十二號用時約6.5小時完成與天河核心艙的對接。 至此,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天河核心艙共同組成三艙(船)組合。
據悉,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唐洪波相繼進入天河核心艙。 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接下來的時間里,宇航員進行了兩次艙外行走。 中國航天員上一次走出太空艙進入太空是2008年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
第一次出艙是在7月4日,劉伯明和唐洪波出艙約7個小時,成功將腳部限制器和艙外工作臺安裝在機械臂上,并完成了一系列其他任務。
航天員身穿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最大的亮點是宇航員佩戴后變得更加靈活神州航天員首次太空會師,連續工作時間從4小時左右延長到7~8小時。 此次艙外空間試驗檢驗了新型艙外宇航服的性能。
第二次出艙活動于8月20日由聶海勝、劉伯明進行,歷時約6小時。
圖片| 宇航員聶海勝站在機械臂上與地球“合影”(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兩次艙外活動期間,艙內宇航員與艙外宇航員相互配合。 過程中,宇航員和機械臂也共同努力,測試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名航天員在本次載人任務中創造了新紀錄,這也是中國航天員單次任務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除了一段時間的太空行走外,航天員其余時間都在天河核心艙內度過。 那么,他們怎么樣了? 核心艙主要執行哪些任務?
據了解,宇航員在艙內需要完成三項任務。
一是開展天河核心艙總裝日常管理,組織調試天舟二號運輸的6噸以上設備。
其次,驗證核心艙內的再生支持系統,監測自身健康水平。
最后對實驗設備進行組裝和測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據介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撤離后,于北京時間2021年9月16日13時38分與空間站總成完成了在軌和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為后續載人航天奠定了基礎。任務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的空間站仍在建設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春表示:“空間站建設分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建設兩個階段。從今年到明年,空間站建設分為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建設兩個階段。”這兩階段的任務都將完成,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分別于9月和10月執行任務。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與長征七號雅四運載火箭的組合體于9月16日運抵文昌航天中心發射區。
據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于國慶節發射。 它仍然是一個三人團隊。 這次將有女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