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日常生活中物理有哪些小竅門呢?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物理和生活的小知識。 僅供參考。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生活小貼士
1、與電氣知識相關的現象
1、電飯鍋、煮飯的電炒鍋、燒水的電水壺都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內能。 它們都利用熱傳導來煮飯、蔬菜和燒水。
2、排風扇(抽油煙機)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來變換空氣。
3、將電飯鍋、電炒鍋、電熱水壺的三腳插頭插入三孔插座,防止漏電、觸電事故。
4、微波爐加熱均勻,熱效率高,衛生無污染。 加熱原理是將電能轉化為電磁能,再將電磁能轉化為內能。
5、廚房電燈工作原理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將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6、廚房爐灶(煤球爐、液化氣爐、煤爐、柴火爐)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
2、與機械知識相關的現象
1、電熱水壺的壺嘴與壺腹形成連接件,水面始終保持水平。
2、菜刀的刀刃薄,減少受力面積,增加壓力。
3、菜刀刀刃涂油,使接觸面光滑,減少切菜時的摩擦。
4、菜刀手柄、鍋鏟手柄、電熱水壺手柄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5、火鏟送煤時,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爐內。
6.將開水倒入保溫瓶中,根據聲音知道水量。 隨著水量的增加,氣柱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加,音調升高。
7、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 這是因為菜刀與石頭之間的摩擦產生熱量,增加了刀的內能。 隨著溫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刀口變得不利。 澆水利用熱傳遞來減少菜刀的內能。 ,溫度降低并且不會升得太高。
3、與熱學知識相關的現象
(1)熱科學中與熱膨脹和傳熱有關的現象
1、用爐子燒水或炒菜時,將鍋底放在火焰的外火上。 不要讓鍋底壓在火頭上。 這會導致鍋的溫度快速升高,因為火焰的外焰溫度很高。
2. 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手柄均采用木質材料,因為木材是熱的不良導體,這樣在烹飪過程中不會燙傷手。
3、灶具上方安裝排氣扇,加速空氣對流,及時排出廚房油煙,避免污染空間。
4.熱砂鍋放在潮濕的地面上容易破裂。 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 當熱的砂鍋放在潮濕的地面上時,砂鍋的外壁會迅速放熱并收縮,而內壁的溫度會緩慢下降。 砂鍋的內外會收縮不均勻,所以很容易破裂。
5、保溫瓶裝開水時,不要裝滿,可以更好地保溫。 因為未滿時,瓶口處有一層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更好地防止熱量散失。
6、炒菜主要利用熱傳導來傳遞熱量,而炒菜、燒水等主要利用對流來傳遞熱量。
7、冬天,當你從保溫瓶里倒一些開水,擰緊瓶塞時,你常常會看到瓶塞立即跳動。 這是因為當沸水倒出時,一些冷空氣進入。 軟木塞被擰緊后,進來的冷空氣受熱后迅速膨脹,壓力增大,從而將軟木塞推開。
8、冬天看到剛出鍋的熱湯,湯面沒有熱氣。 湯看起來不熱,但喝起來卻很燙。 這是因為湯表面有一層油,阻礙了湯中的熱量散失(水分蒸發)。
9、冬季或氣溫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開水時,應先用少量開水對玻璃進行預熱,防止玻璃內外溫差過大。 內壁的熱膨脹會受到外壁的阻礙而產生力,導致杯子破裂。
10、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浸泡一會兒,這樣更容易剝皮。 因為熱的蛋殼和蛋清冷了都會收縮,只是收縮的程度不同,從而導致兩者分離。
(2)與物體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
1、液化氣在常溫下壓縮體積液化后裝入鋼罐中; 使用時,液化氣通過減壓閥減壓,由液體變成氣體,進入爐子燃燒。
2.用烙鐵水壺燒水。 水壺不會燒壞。 如果沒有裝滿水,放在火上一會兒就會燒壞。 這是因為在 1 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 100°C,而錫的熔點為 232°C。 燒水時,只要水不干,水壺的溫度不會明顯超過100℃,達不到錫的熔點。 鐵的熔點達不到,所以鍋就燒不著。 如果不加水就放在火上,水壺的溫度很快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水壺就會燒壞。
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水蒸氣會比熱水或熱湯造成更嚴重的燒傷。 因為水蒸氣變成相同溫度的熱水和熱湯時,釋放出大量的熱量(液化熱)。
4.用砂鍋煮食物。 食物煮熟后,將砂鍋從爐上移開,食物將在鍋中繼續煮一會兒。 這是因為,當砂鍋離開爐灶時,砂鍋底部的溫度高于100℃,而鍋內的食物為100℃。 離開爐灶后,鍋內的食物可以吸收鍋底的熱量并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至100℃。 至℃。
5.使用高壓鍋可以更快地煮食物。 主要是提高鍋內氣壓,提高水的沸點,也就是提高烹飪食物的溫度。
6、夏天,自來水管壁“出汗”很多,這往往是下雨的征兆。 自來水管“出汗”并不是因為管子漏水,而是因為自來水管大多埋在地下,水溫比較低。 當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時,會釋放熱量并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外壁上。 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濕度大,是下雨的前兆。
7、烹飪食物并不意味著火越熱越快。 因為水沸騰后溫度沒有變化,即使加大火力,水溫也無法升高。 這樣一來,只能加速水的汽化,導致鍋里的水蒸發干了,浪費燃料。 正確的方法是用大火把鍋里的水燒開,然后用小火保持水沸騰。
8、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只有在離壺嘴一定距離處才能看到“白氣”,而在靠近壺嘴的地方卻看不到“白氣”。 這是因為靠近噴口的溫度高,從噴口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遠離噴口一定距離的溫度低; 從噴口出來的水蒸氣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這就是“白色氣體”。
9、煎炸食物時,如果水滴濺入其中,會聽到“噗、噗”的聲音,油也會濺出來。 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并且水的密度比油大。 濺入油中的水滴沉入油底并迅速升溫沸騰。 產生的氣泡上升到油表面并破裂,發出聲音。
10、當鍋加熱到高溫時,往鍋里灑點水,就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很多“白色的氣體”。 這是因為水很快汽化然后液化,發出“吱吱”的聲音。
11、當湯沸騰即將溢出鍋時,迅速向鍋中加入冷水或舀起湯,使湯的溫度降至沸點以下。 加入冷水,冷水的溫度低于煮湯的溫度。 混合后,冷水吸熱,湯放熱。 在熬湯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溫度低于湯的溫度,湯釋放熱量,溫度降低。 倒入鍋中后,它會吸收沸騰湯的熱量,導致鍋內湯的溫度降低。
物理生活小知識
1.為什么早上和晚上天空是紅色的?
清晨和傍晚,日出和日落時分,地平線上常常出現彩云。 朝霞和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氣對光的散射。 當陽光進入大氣層時,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時會發生散射。 這些大氣分子和粒子本身并不發光,但由于它們散射陽光,每個大氣分子形成一個散射光源。 太陽光譜中波長較短的光如紫色、藍色、青色最容易散射,而波長較長的光如紅色、橙色、黃色則透過率較強。 這些光線被空氣分子、水蒸氣等雜質散射后,那里的天空呈現出絢麗的色彩。
2. 彩虹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彩虹為什么是拱形的?
(1)彩虹是太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時發射、折射而形成的。
(2)當大氣條件達到形成彩虹的程度時,彩虹實際上是環形的。 但由于地平線的遮擋,我們最多只能看到環的一半。 同時,由于各地大氣中的條件不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看到很小的弧線。 海上障礙物少,大面積大氣條件相對一致,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完整的半圓彩虹。
3、下雪時不冷,下雪時卻變冷,是什么原因?
降雪和融化是凝固和融化的過程; 凝固是放熱過程,自然不會冷,而熔化是吸熱過程; 所以,下雪的時候不冷,下雪的時候才冷。
4、真金不怕火。
從黃金的熔點來看,雖然不是最高,但仍然是1068℃。 一般火焰的溫度為800℃左右。 由于火焰的溫度低于金的熔點,因此金無法熔化。
5、燒開水時不發出聲音。 水聲不響。
水沸騰之前,由于對流,水中的氣泡一邊上下振動一邊上升。 大多數氣泡在水中的壓力作用下破裂,它們的破裂聲和振動聲與容器產生共鳴,因此聲音很大。 水沸騰后,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 在浮力的作用下,爆破前上升到水面,所以聲音比較小。
6.火與水是不相容的
物質要燃燒,必須達到燃點。 由于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能吸收大量的熱量,使被點燃物體的溫度下降; 同時,汽化的水蒸氣包圍著燃燒的物體,使物體無法與空氣接觸。 ,沒有空氣,燃燒就無法進行。
7. 坐在地上,日行八萬里
由于地球半徑為6,370公里,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物體“行走”的距離約為40,003.6公里,約合80,000英里。
8、吉祥雪照好年
落到地面上的雪有許多松散的縫隙,這些縫隙中充滿了停滯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 當它覆蓋農作物時,可以有效阻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因此可以起到保溫作用。
9、一滴水可以看見太陽
一滴水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透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陽的圖像,從小到大都可以看到太陽的圖像。
10、除了火,還必須有風
火附近的空氣被加熱、膨脹并上升,并充滿來自遠處的冷空氣。 熱空氣和冷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11. 水銀落到地面并滲透到各處。
汞的密度大于構成地面的材料的密度。 水銀是流體,因此它總是會沉入其他材料之下。
物理生活小知識
有時候我們會驚訝很多事情應該按照通常的方向發展,但事實并非如此。 很多常識其實就是一些物理現象。 有時條件不允許或者條件改變,事情按照常理是不會改變的。 下面分享一些有趣的物理知識。
1、加熱粥或冷飯時,鍋發出“啪、啪、啪”的聲音,并且不斷冒出氣泡。 但當你嘗起來時,粥或米飯并不熱。 為什么是這樣?
重新加熱冷粥或米飯與燒開水不同。 雖然水是熱的不良體,導熱速度很慢,但水卻具有很好的流動性。 當鍋底的水受熱時,它會膨脹,密度減小時會浮起來,周圍的冷水就會流過來充滿它。 通過這種對流,鍋底的熱量不斷地傳遞到水的各個部分,引起水的變化。 熱的。 但冷粥或米飯流動性差,不易導熱。 因此,當鍋底的粥或米吸收熱量時,溫度迅速升高,但不能快速向上或向四周流動。 大量的熱量集中在鍋底,將鍋底的粥燒焦了。 因為熱量很難傳遞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還是冷的。 加熱冷粥或米飯時,鍋中加入更多的水,以稀釋粥并增強其流動性。 另外,要經常攪拌,強制對流,使粥受熱均勻。
2、砂鍋煮肉或煲湯時,湯燒開后離火時,湯會繼續沸騰一段時間,但鐵、鋁鍋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為什么是這樣?
由于砂鍋是用粘土制成的,非金屬的比熱比金屬大得多,傳熱能力也比金屬差很多。 當砂鍋在爐子上加熱時,鍋外層的溫度大大超過100℃,內層的溫度略高于100℃。 這時鍋吸收大量的熱量,儲存大量的熱能。 砂鍋離爐后,遠高于100℃的鍋外層繼續向內層傳遞熱量,使鍋內湯仍達到100℃,可繼續煮沸一段時間。 鐵鍋和鋁鍋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請學生自己分析原因)。
3、炒肉中的“相熟”。 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炒一些肉和蔬菜,那么肉怎么炒呢?
如果直接將肉片放入熱油鍋中炒,瘦肉纖維中所含的水分會迅速蒸發,導致肉片變干變硬,甚至將肉燒焦、炸焦,大大影響肉片的口感。失去它的味道。 為了將肉片炒得入味,廚師們往往會提前將肉片與適量的淀粉混合。 肉片放入熱油鍋后,附著在肉片外部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發,但肉片內的水分卻很難蒸發。 ,仍然保持了肉質原有的嫩度,減少了營養成分的流失。 肉熟得很快,是“見了就熟”。 這樣炒出來的肉片,既鮮嫩可口,又營養豐富。
4. 解凍凍肉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從冰箱中取出冷凍肉和雞肉后如何解凍?
最好使用接近0℃的冷水。 因為凍肉的溫度在0℃以下,如果在熱水中解凍,凍肉會吸收熱水中的熱量,其外層會迅速解凍,溫度會迅速升至0℃以上,縫隙肉層之間會有間隙,傳遞熱量的能力降低,導致里面的凍肉難以吸收熱量解凍形成硬核。 如果將凍肉放入冷水中,由于凍肉和凍雞肉吸收熱量,冷水的溫度會迅速降至0℃,部分水分會結冰。 因為1克水結冰時可以釋放80卡路里(而1克水降低1℃時僅釋放1卡路里)。 釋放出的這么多熱量被凍肉吸收后,肉外層的溫度迅速升高。 ,而內層容易吸熱,所以整塊肉的溫度上升到0℃比較快。 重復此操作數次,直至凍肉解凍。 從營養角度來看,這種均勻緩慢加熱的方法也是科學的。
物理生活小知識
我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知識的教學應該融入生活。 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 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物理來源于生活,嵌入生活,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
1.從生活到物理
物理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 物理知識的形成來源于自然和生活。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的生活感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更容易學習和理解物理知識。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
初中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生活經歷,其中包含了大量與物理有關的現象或問題。 例如: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斷頭臺的手柄越長,就越省力; 爬山呈S形。 省力省力; 刀越鋒利,切東西就越快等等,在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 這對于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概念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授杠桿的應用時,我提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并向學生詢問了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想到的問題。 例如:阿基米德說,給他一根足夠長的杠桿。 ,他可以讓地球傾斜,這可能嗎? 為什么家里的門把手要放在門邊? 如果自行車失去了車把,汽車失去了方向盤,我們可以只轉動中間的圓桿嗎? 上課時,我準備了一些生活用品:羊角錘、剪刀、指甲刀、秤、螺絲刀等,我首先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講解如何使用,然后利用杠桿平衡原理進行指導學生自然地解釋如何使用它們。 原因。 雖然這種教學費時費力,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效果很好,而且很容易理解相關知識。
2.讓學生主動體驗生活
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知識不僅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物理知識,而且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了動與靜的相對性后,要求學生在乘坐火車或公共汽車時觀察車站并排車廂的運動,體驗運動的相對性所引起的神奇現象,并運用它們行駛和制動時。 體驗人體因慣性而前后跌倒的現象。 自行車對于學生來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他們也非常了解。 它們在哪里引起摩擦? 哪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有害的? 它們以什么方式增加和減少? 學生們都有這方面的親身經歷,這對學習摩擦相關知識有很大幫助。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中,大量的物理知識圍繞著學生,并安排了一些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無疑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液化之前,安排學生觀察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飲料瓶外面有水滴的現象。 觀察開水的壺嘴噴出“白色氣體”的現象,想一想為什么要離開壺嘴一段距離才能看到“白色氣體”呢? 讓學生思考早晨霧是如何形成的。 草地上的露珠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冬天往手上吹氣手會感覺冷,而往手上吹氣卻會感覺手暖呢? 等等,這不僅讓學生感覺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而且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使學習更加方便。
2.從物理到生活
物理知識廣泛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 物理學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物理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因此,物理課的教學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索和認識物理規律。 同時,還應將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和應用相結合。 ,讓他們體驗物理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利用科學知識的意識。正確價值觀處理社會問題。 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到社會、服務社會、適應社會。 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體驗到了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愿望。
1.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而有些困難是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自己解決的。例如
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等。如何計算家用電器的用電量。 如何在學校安全用電,如何利用學校現有設備改進課本中的實驗,如何改進家里的燃燒器具,以提高燃料利用率,減少空氣污染。
2、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密切相關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密切相關。 例如:電飯鍋、做飯的電炒鍋、燒水的電熱水壺都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內能。 他們都利用傳熱來煮飯和蔬菜。 ,燒水。 電風扇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生活中50個物理現象并解釋,利用空氣對流來變換空氣。 電飯鍋、電炒鍋、電熱水壺的三腳插頭必須插入三孔插座,并必須接地生活中50個物理現象并解釋,防止漏電、觸電事故。 廚房爐灶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 電熱水壺的壺嘴和壺腹形成連接件,水面始終保持水平。 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少受力面積,增加壓力。 菜刀柄、鍋鏟柄、電熱水壺柄上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加摩擦力。 火鏟送煤時,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爐內。 將開水倒入保溫瓶中,根據聲音就知道水量了。 隨著水量的增加,氣柱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加,音調升高。 磨菜刀時,需要不斷澆水,因為菜刀與石頭之間的摩擦會產生熱量,從而增加了刀的內能。 隨著溫度升高,刀口的硬度變小,刀口變得不那么鋒利。 澆水利用熱傳遞來減少菜刀的內能。 溫度降低并且不會升得太高。 通過以上實例進行教學,學生不會感到物理神秘,能夠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將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讓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無味。 。 ,真正使教師能夠利用課本教學生知識、教學生學習,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生活知識
1、自行車輪胎為什么會有凹凸不平的花紋?
摩擦力的大小與兩個因素有關:壓力的大小和接觸表面的粗糙度。 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自行車輪胎具有凹凸不平的花紋,通過增加自行車與地面之間的粗糙度來增加摩擦力。 其目的是防止自行車打滑。
2.為什么要涂防曬霜?
利用物理原理,依靠物理防曬劑(常見的有二氧化鈦、氧化鋅)的反射作用,阻擋紫外線,達到防曬的目的。 簡單來說,它就是利用反光顆粒在皮膚表面形成一道保護墻,讓皮膚不再吸收紫外線。
3、汽車前窗玻璃為什么要傾斜?
從光學角度來看:擋風玻璃是透明的,但并不是絕對不反光。 由于反射,坐在駕駛員后面的乘客將成像在駕駛員前面。 車子很矮,坐在里面的乘客透過擋風玻璃倒映在車前。 如果擋風玻璃是垂直的,圖像將與車前行人的高度大致相同,這會干擾駕駛員的視覺判斷。 當擋風玻璃傾斜時,所形成的圖像將位于車頭上方,不會影響視覺判斷,保證行車安全。
4、白熾燈為什么要做成梨形?
燈泡的燈絲由金屬鎢制成。 燈絲會產生熱量,溫度高達 2500°C 以上。 金屬鎢在高溫下升華,部分金屬鎢顆粒從燈絲表面逸出,沉積在燈泡內壁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燈泡會變暗,亮度降低,影響照明。 根據氣體對流向下和向上運動的特點,在燈泡內充入少量惰性氣體,并將燈泡制成梨形。 這樣,當燈泡內的惰性氣體對流時,金屬鎢蒸發的大部分黑色顆粒被氣體向上卷起,沉積在燈泡的頸部,可以減少對燈泡周圍和底部的影響。燈泡,使燈泡的亮度不受影響。
5、夜間行車時為什么需要關掉車內燈?
這主要取決于外部環境的亮度。 白天行車時是否開燈對行車沒有影響。 但在晚上就不行了,因為對于玻璃來說,當一面是暗的一面是亮的時候,就會在亮的一面形成一面鏡子。 因此,夜間行駛,打開車內燈時,車外一片漆黑,玻璃就成了一面鏡子。 車外看不清,看到的是車內的圖像,不利于駕駛。 所以關閉車內的燈,以便駕駛員可以清楚地看到車外的路況。
【物理生活小竅門】相關文章:
生活物理知識01-27
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知識01-26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01-26
關于發色團的物理小知識01-26
物理百科知識01-20
地理生活知識12-05
生活地理小知識01-26
高考物理公式小知識點11-25
有趣的日常生活地理知識01-27
生活中的地理知識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