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一方院士出席并致辭。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戴維·格羅斯教授做了專題報告。 來自哈佛大學、京都大學、加州大學、蘇黎世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400余名國內外學生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機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青年科學家和優秀研究生參加。
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理論物理之夜”專題沙龍活動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所舉行。
據悉,首屆國際基礎科學會議于7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開幕式和頒獎典禮,隨后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所舉行了近兩周的學術研討會,本屆論壇以“聚焦基礎科學,引領未來”為主題,重點圍繞數學、理論物理、理論計算機與信息科學三個基礎科學領域進行學術討論與交流。 “理論物理之夜”是大會特色沙龍活動之一。
王貽芳院士在開幕致辭中,將理論物理學家與實驗物理學家的互動形象地比作“消費者”與“供應商”的關系:一方面,實驗需要理論的提示或指導,并證實或證偽理論預測;另一方面,實驗需要理論的提示或指導物理學家之夜,并證實或證偽理論預測; 另一方面,理論需要實驗新發現的刺激和新數據的啟發,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建立新的理論。 兩者互為對方的“供應者”和“消費者”。 大衛·格羅斯教授對此表示強烈同意。
丘成桐在致辭中強調,基礎科學大會的主要目的是為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提供一個充分交流、共同努力的平臺,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 丘成桐回憶說,在基礎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數學和理論物理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他指出,理論物理學家的直覺對于數學家解決難題非常有啟發,甚至可能成為指導原則,例如規范場論和微分幾何。 盡管數學家創造了研究規范場論所需的數學工具,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它的物理重要性。 最后,邱教授希望許多重大科學問題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在北京得到解決,并期望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的重要思想最終能夠得到實驗物理學家的證實。
David Gross教授做了題為“ of Basic ”的專題報告。 他談到了物理學家在認識物質基本結構和自然基本規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問題。 報告按照從最大的宇宙尺度到最小的微觀尺度的順序逐步展開,涵蓋了宇宙起源、黑洞本質、基本粒子、量子引力等內容。
圖為David Gross教授作題為“ of ”的專題報告。
“在宇宙尺度上,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與觀測相一致的宇宙學標準模型,但對于宇宙的最初起源和最終命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仍然沒有明確的線索。在宏觀上尺度上,已經觀測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雙黑洞系統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的確鑿證據,而解釋黑洞的性質和黑洞信息丟失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物理圖像。在原子尺度上,我們可以在量子水平上操縱原子態的基礎上,構建出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大衛·格羅斯說。
大衛·格羅斯指出,“當前的問題和挑戰是新物質態的產生和發現”。 在亞核尺度上,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告訴我們,所有基本相互作用都是電磁力的簡單概括,包括相互作用的強量子色動力學的描述。 在實驗上,我們必須繼續向更小的尺度推進,探索下一個基礎能源尺度,包括歐洲和中國提出的未來對撞機計劃。 理論上,我們發現標準模型中不同類型相互作用的強度在普朗克能量尺度附近往往是相同的,這似乎表明在普朗克尺度上,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相互作用可能是統一的。 理論框架中描述。 實現大統一的優雅理論框架是弦理論,它引入了額外維度、規范引力二象性等許多深刻的物理概念,顛覆了人們對黑洞本質和標準模型參數來源的認識。 最后,經典時空和引力的本質是什么? 它們是從更基本的物理描述中產生的嗎?
在探索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人可能會問這樣的探索是否還要繼續下去? 大衛·格羅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三種猜測。 “也許我們最終能夠構建出所謂的終極理論。但我們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不過,人類的智慧會隨著認知邊界的擴大而不斷增加。”也許我們不會聰明到繼續前進,畢竟人類的思維能力可能是有上限的,目前物理研究所依賴的語言數學并沒有表現出任何局限性物理學家之夜,希望我們不要失去不斷前進的意愿和手段,因為人們的意愿和社會的支持至關重要。”
沙龍活動期間還安排了中國功夫、鋼琴演奏、中國舞蹈等文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