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當中微子與探測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三種不同的輕子,即電子、μ子和τ子。 因此,物理學家認為中微子也分為三種類型。
是錯的。
物理學家并不認為存在三種類型的中微子,因為“中微子在與探測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三種不同的輕子”。 在物理學中,同一組粒子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產物的例子比比皆是。 作為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中性 pi 介子(pion)可以具有不同的衰變模式,例如 pi^{0} gamma +gamma 和 pi^{0}\gamma+e^ {+ }+e^{-}。 因此,僅僅因為產物不同并不意味著進入相互作用的粒子不同。
之所以證實μ子中微子(μon)是不同于電子中微子(μ)的另一種中微子,是因為它在探測器中只產生μ子,而不產生電子。 這是與電子中微子顯著不同的性質。
2.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后來的研究發現,失蹤的電子中微子中有三分之二在飛往地球的過程中神奇地轉化為μ和τ中微子。
是錯的。
“失蹤的三分之二的電子中微子”并沒有“在飛往地球的過程中神奇地轉化為μ和τ中微子”。 這完全是@ VOICE的主觀結論。
中微子振蕩并不是說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從一種味道變成另一種味道,而是說當中微子傳播一段時間(距離)后觀察到時,有一定的概率會表現出與中微子不同的味道。初始狀態。 初始狀態為某種味本征態的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不會轉變為另一種味本征態。 這很容易理解。 在中微子混合理論中,中微子發生風味轉變是因為風味本征態是質量本征態的疊加。 不同質量的本征態在中微子運動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行為。 速度積累階段會使中微子的狀態并不總是與其他味本征態正交聲音物理學家,因此在觀察時,會有非零的概率出現與初始狀態不同的味本征態。 連接中微子味本征態和質量本征態的是-Maki-矩陣,即(這里以三個中微子為例)
begin{} begin{}|nu_{e} \ |nu_{mu}\ |nu_{tau}\end{}=Ubegin{}|nu_{1 }\ |nu_{2}\ |nu_{3}\end{} end{} 。
初始態為某種本征態的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僅改變每個質量本征態分量(即-Maki-矩陣的相應元素)前面的系數的相位。 顯然,除非將Maki矩陣的元素和中微子質量平方差等參數精細調整到適當的值聲音物理學家,否則中微子在運動過程中從一種味道振蕩到另一種味道是(幾乎不可能)的。 一種味道。 這也可以從中微子振蕩圖像(下圖)中直觀地看出。 從圖中可以看出,與初始風味本征態不同的曲線在振蕩過程中從未達到概率1。 如果你想體驗一下我所說的參數微調,你可以去。
3.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據物理學家所知,中微子是唯一具有改變特性的奇怪行為的粒子。
是錯的。
中微子并不是唯一振蕩的粒子。 振蕩的其他示例包括中性 K 介子振蕩 (K^{0}-bar{K}^{0}) 和中性 B 介子振蕩 (B^{0}-bar{B}^{0} )。
物理學家并不像@ 想象的那么無知。
4.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目前的理論是這樣解釋中微子的振蕩原理的:中微子在太空飛行時,各個質量態分量的傳播速度會略有不同。 這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推論。
是非常錯誤的。
上面我已經講過中微子振蕩的原因。 讓我們在這里重復一遍。
在中微子混合理論中,中微子發生風味轉變是因為風味本征態是質量本征態的疊加。 不同質量的本征態在中微子運動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行為。 速度積累階段會使中微子的狀態并不總是與其他味本征態正交,因此在觀察時,會有非零的概率出現與初始狀態不同的味本征態。
因此,@所謂的中微子振蕩解釋是完全錯誤的。 可見這位自稱科普作家@??科學之聲的人并沒有真正理解中微子振蕩的原理。
5.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速度的差異會導致每個中微子的質量混合模式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與特定質量混合模式相對應的粒子(例如μ子中微子)演變成電子中微子或τ子。 中微子。
是錯的。
我在上面第2點已經詳細說過,某種味道的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不會演化成另一種味道的中微子。
6. @ 在他的回答中說了什么:
什么是手性?它是關于粒子自旋在運動方向上的投影的基本物理量。
是錯的。
物理學中有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概念,它們稱為手性()和螺旋性()。 當我們討論中微子的手性(即“左手”中微子和“右手”反中微子)時,我們指的是前者,即。
描述粒子自旋在動量方向上的投影的是螺旋性,而不是手性。 手性描述了一種內在屬性。 僅在粒子質量為零的特殊情況下兩者才等效。 對于質量非零的中微子來說,兩者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