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不僅僅是為了貿易,更是為了掠奪和擴張殖民地帝國主義侵華,為了自己的殖民擴張利益。 每一場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標和更多的利益訴求。 然而,每次侵略都遭到中國人民的反抗,他們的野心未能得逞。 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展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和深刻的教訓,使他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是一個難以征服的國家。 他們雖然可以迫使清政府簽訂一項又一項不平等條約,但始終沒能將中國完全變成他們的殖民地。 特別是1888-1894年甲午戰爭以后,在瓜分危機的緊要關頭,中國人民各界人士奮力探索、救亡圖存。 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身上隱藏的偉大力量,不愿投降,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計劃。 政策。
第二,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帝國主義侵華,教育了中國人民,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悟。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沒有什么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歷史進步所補償的。 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消極的一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追求。
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重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歷史地理,總結失敗教訓,想辦法救國御敵。 于是,就提出了向外國人學習,培養控制外國人的技能的想法。
1888-1895年甲午戰爭后,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在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全民族開始普遍的民族意識覺醒,救亡圖存的念頭愈發高漲。
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與國家利益休戚與共,成為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根本。自力更生,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