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阿萊效應( ),阿萊在1988年的諾貝爾獎演講中鄭重地討論了這一現象。 在他的驚人發現發表后,許多研究人員試圖復制它,結果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
例如,1970年3月美國日全食期間,哈佛大學的物理研究人員歐文·薩克斯爾和艾倫利用扭擺獲得了支持性的結果。 這些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無法用經典引力理論來解釋?!?這項研究后來于 1971 年發表在 D 上。
1997年3月9日我國漠河日全食期間,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楊心社和中國科學院的同事也觀察到了奇怪的引力異常現象,這為阿來的說辭提供了側面支持。
然而,1954年蘇格蘭和1965年意大利的觀察未能支持阿萊的結論。 芬蘭和阿根廷分別于1991年和2010年在D上發表的兩次觀察也聲稱沒有檢測到阿萊效應。
不同緯度的傅科擺。
面對眾多相互矛盾的研究單擺物理學家,阿來并沒有輕易退縮,但他也沒有完全確定。 阿萊在1988年的諾貝爾獎演講中說道:“1954年6月30日日全食期間,圓錐擺的振動面出現了異?!?952年和1953年的觀測不允許我畫出有沒有明確的結論……有些實驗儀器獲得了這種效果,但另一些則沒有。所有這些現象都很難用當前的主流理論來解釋?!?span style="display:none">UPR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研究日食期間發生的物理現象確實很困難,因為日食時間很短,觀察到的現象可能是由其他環境因素(例如地質活動)引起的。 有人認為,阿萊擺可能受到了溫度、壓力、濕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與重力無關。
為了解開這個困擾物理學家45年的謎團,1999年8月11日,NASA聚集了4大洲7個國家的天文臺,進行了一項跨國實驗。
當時的項目負責人大衛說:“對于阿萊最初的實驗數據有三種解釋。一是系統誤差,二是當地環境的影響,三是未知的影響。第一個必須排除兩種可能性。如果是這樣,我們和其他觀察者將在全球網絡中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然而,觀測報告從未發表,實驗本身也受到阿萊的批評,他認為觀測時間太短。 更奇怪的是,他在實驗結束后不久就離開了NASA和學術界,前往阿拉巴馬州的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工作。 隨著他的離開,這次跨國觀察的數據也隨之消失。
在1999年的跨國觀測中,NASA表示,研究人員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解決這一爭議。 果然,到了2009年,仍然有研究人員試圖復制阿萊效應。
2009年7月22日日食期間,中國科學院的物理學家在杭州、湖州、上海、武漢等地進行了實驗。 不過,這次觀測并沒有發現阿萊現象或任何引力異常,結果發表在2013年的中文期刊《地球物理學報》上。
阿萊現象就像萬有引力理論中漂浮的幽靈。 許多物理學家不相信它的存在,因為對阿萊現象的大多數解釋都不是主流。
例如,科幻電影中經常提名的理論之一稱為引力屏蔽效應( )。 重力屏蔽效應是指兩個物體之間的重力加速度g會因為第三方的存在而發生變化。
根據這一理論,當月球擋住太陽時,即日食期間單擺物理學家,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會減小。 這就好比如果你把一頭大象放在屁股下面當墊子,那么地球對你的重力就會減小,你就會感覺輕得就像長了翅膀一樣。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物理研究員克里斯·杜伊夫表示,雖然他不相信阿萊現象存在,但他確實需要打破阿萊現象的不確定性。 如果這一現象被證明是真實的,那么這將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話雖如此,為什么NA??SA對這個有爭議的現象如此感興趣呢?
因為NASA也曾多次遭遇過重力異常。
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兩個太空探測器,先鋒 10 號(1972 年)和先鋒 11 號(1973 年),在離開太陽系時都經歷了無法解釋的加速。 伽利略探測器(1990 年 12 月)和交會-舒梅克太空探索衛星(1998 年)也獲得了來源不明的加速增益。